資源簡介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教學方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教材分析《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是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的第三課,本課主要講授的內容是20世紀以來的移民問題及移民帶來的多元文化的特點及影響。因此本課對學生全面了解“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這一主題起著重要作用。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即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以及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其中,第一子目“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介紹了20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動了勞動力的流動。第二子目“難民的困境和救助”介紹了難民問題產生的背景,20世紀以來的難民分布,及國際社會解決難民問題的應對措施。第三子目“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以美國和新加坡為例,介紹了移民社會多元文化的并存、互相交融及矛盾。教學目標1.了解經濟全球化引起的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分析現代社會移民的表現及影響。2.了解經濟全球化引起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分析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對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3.了解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分析難民問題產生的影響。4.了解移民社會文化的特點,認識當今移民社會面臨的文化認同問題。教學重難點本課重點:20世紀以來的人口遷移。本課難點:現代社會移民的全球化趨勢及其文化認同。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出示美國反種族歧視活動圖片教師講述: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自打建國開始就在全球吸納他們所需要的人才和勞力。不同種族的人來到美國,同時也把不同的文化帶到了美國。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成了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與此同時,伴隨著多元文化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近些年不斷發酵。除美國外,還有哪些移民國家?多元文化在這些地區又是如何共存的?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今天的課中得到答案。(設計意圖)通過時事導入,引起學生共鳴,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使用“一分鐘看海爾全球化的100個瞬間”知識解析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全球化知識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1)原因: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促使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2)勞動力的大規模全球流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示波音飛機構成圖及材料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所接納的移民人數不斷增加,這些移民逐步成為歐洲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此階段,歐洲的經濟迅速發展,國際資本大規模地流向歐洲,生產的擴大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而二戰奪走歐洲大量的青壯勞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時彌補勞動力缺口。這樣,歐洲便成為大規模移民運動的目的地之一。對此,歐洲各國政府基本上是歡迎的,并主動到世界勞動力市場上尋找勞工。——摘編自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教師講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開始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入20世紀以后,經濟全球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勞動力的大規模全球流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戰后歐洲經濟發展迅速,但勞動力短缺,為了彌補勞動力的缺口,歐洲各國政府主動吸引移民。(3)表現①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③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④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出示20世紀以來全球勞動力流動示意圖和材料1990年發達地區國際遷移人口占其總人口的4.5% ,發展中地區為1.6% 。這一比例在大洋洲為 18% ,西亞為11% ,北美為8.6% ,歐洲傳統的市場經濟國家占6%以上。……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為凈遷入地區,而非洲、亞洲、拉美為凈遷出地區。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人口增長的1/3來自國際遷移。國際遷移對于歐洲來說尤其重要 ,歐洲人口增長的88%來自國際遷移。——摘編自鄔滄萍、陳衛《世紀之交的全球人口問題》教師講述: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勞動力的全球流動,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彌補了勞動力不足,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開發。于此同時,國際勞動力的流動有利于緩解人口和資源的矛盾,加強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交融,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教師可播放視頻“【史學縱橫】沙特阿拉伯的外籍人口”,讓學生直觀感受外來人口解決勞動力短缺的有益作用,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2.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1)原因: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現①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②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這在跨國公司中變現尤為明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他們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出示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組圖教師講述:經濟全球化也改變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于是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逐漸減少,而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對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由體力勞動者向腦力勞動者轉化,由低層次體力勞動者向高層次體力勞動者轉化,由低層次腦力勞動者向高層次腦力勞動者轉化。如美國的硅谷,匯集了100萬以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次,他們雖然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各不相同,但他們共同推動硅谷成為創新高地。再如2016年在中國工作的Ai人才,也有大部分來自其他國家。而這種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出的新趨勢,在跨國公司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他們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知識精英的全球流動,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同時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交融,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問題探究】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對人口遷徙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以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主的移民到發達國家的難度越來越高。(2)技術移民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高素質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移民成為突出現象。(3)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他們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知識拓展】對移民的永久居留許可(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經濟全球化引起的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及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認識現代社會移民的表現及影響。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過渡:現代社會的人口遷徙中,除了勞動力和知識精英的流動外,還有一類特殊的人群,他們被稱為難民。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1.難民問題的出現(1)難民產生的原因:因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2)產生的主要地區:二戰前主要是歐洲;二戰后主要是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3)難民的地位: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出示難民圖教師講述:難民是現代社會移民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因為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在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了難民,但難民問題成為世界性問題是從20世紀開始的。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這些地方在殖民主義長期統治下遺留下來很多的邊界糾紛、部族沖突、內戰和地區戰爭等問題,導致人民被迫外逃。還有些國家因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而造成的大量饑民,為了生存,被迫外逃。還有部分國家政策失誤導致人民生活極度困難等等,這些原因都導致了難民問題的產生。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知識拓展】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2.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1)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2)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3)1966年,通過了《關于難民地位的協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4)2000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出示聯合國難民署、世界難民日圖及材料教師講述:為了保護難民的基本人權,國際社會作出了相應的努力。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簡稱“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了《關于難民地位的協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每一年的6月20日都會制定一個主題,呼吁國際社會關注難民問題。3.發展趨勢:逐年增加。【問題探究】難民問題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萬人因戰爭、暴力沖突與迫害被迫逃離家園。這一數字相當于泰國的總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計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淪為難民。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是敘利亞,其境外流徙的難民高達630萬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蘇丹、緬甸等。——編譯自聯合國難民署《2017年全球趨勢報告》英文版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講述:盡管國際社會在難民的人道主義救助上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出示美國、歐盟國家拒絕接受難民圖教師講述:難民不僅給流入國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安全問題,而且影響到當事國之間的關系及有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在世界局勢中增添了動亂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因此,現在很多國家像美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等都拒絕難民入境。【問題探究】為什么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1)沒有觸及難民問題的根源,要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要求在對難民提供救助和進行妥善安置的同時,制止國際上的侵略擴張活動和結束霸權主義,使各國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樂業。(2)從長遠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保護自然環境等。教師可播放視頻“【知識解析】關注歐洲難民危機,歐洲多國邊境緊張”,讓學生直觀感受難民問題的嚴重性,增強國家的自豪感,提高捍衛祖國安全的意識。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后講解:聯合國的措施雖然對解決難民問題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因為沒有觸及產生難民問題的根源,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世界上的難民數量仍在繼續增加。事實證明,要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必須從解決具體問題和消除根源兩個方面著手。這就要求在對難民提供救助和進行妥善安置的同時,制止國際上的侵略擴張活動和結束霸權主義,使各國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樂業。從長遠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為此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采取措施,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等。因此國際社會要實現讓世界不再有難民這一終極目標,仍然仍重道遠。(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分析難民問題產生的影響。突破教學重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過渡:現代移民社會與古代和近代一樣,都面臨著文化認同的新課題。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移民社會(1)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2)特質: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3)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出示各地多元文化節圖教師講述: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2.美國的移民文化(1)形成: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阻礙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發展,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洲移民文化。出示1960至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柱狀圖教師講述: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在這個過程中,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阻礙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發展,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洲移民文化。【問題探究】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的變化趨勢是什么?據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當時來自歐洲的移民結構為:英格蘭人占60.14%,蘇格蘭人占8.1%,愛爾蘭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蘭人占3.1%,法國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85%,來自亞洲的和來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33%,來自亞洲的占13%,來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10%,來自亞洲的占38%,來自拉丁美洲的占47%。——摘編自余志森主編《美國多元文化研究》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后講解: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的變化趨勢是由歐洲移民居多,發展到以亞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在1790年,美國的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以歐洲人為主,在這些歐洲人中,英國人又占據了大多數,這跟英國對美洲進行殖民擴張有密切的關系。在1901—1920年,美國的移民人口中絕大部分來自歐洲。1961—1970年,來自歐洲的移民數量大大減少,來自亞洲的移民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大大增加。這主要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吸收了來自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的大量勞動力。1981—1990年,來自歐洲的移民繼續減少,來自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持續上升。這主要因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來自亞洲等地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后留在發達國家工作,這大大改變了美國的移民結構。(2)顯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3)問題: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出示美國反對種族歧視游行圖教師講述: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多元文化在斗爭中融合成就美國新文化。而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種族歧視就是代表問題之一。2020年美國非裔男子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事件持續發酵,導致美國國內多地爆發反對種族示威游行。如何調和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成為美國亟待解決的問題。3.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1)形成原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2)人口構成: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出示新加坡地理位置和人口構成圖教師講述: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構成中,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和部分歐亞裔人。在新加坡歷史上也曾有過種族摩擦,1964年的7月21日新加坡曾發生過華人和馬來人的嚴重沖突事件,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傷。新加坡政府為了避免種族沖突的再次上演,于是就把每年的7月21日定為 “種族和諧日”。(3)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①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出示新加坡多元文化圖教師講述: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多元種族必然帶來多元的宗教,據2019年統計數據,新加坡有多達2500個大大小小的宗教團體。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同一條街上可以有清真寺和佛教廟宇,新加坡最著名的印度廟卻位于華人聚集地牛車水。新加坡還有個組織叫做新加坡宗教聯誼會,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每年的宗教聯誼會晚宴,各種宗教的領袖都會出席、齊聚一堂,場面非常和諧。還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如新加坡的法定節日中就包括華人的春節、中秋節,印度教的屠妖節等。(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移民社會文化的特點,認識當今移民社會面臨的文化認同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歐洲難民危機的解決對策”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現代社會的人口遷移主要有勞動力的流動和難民的遷徙兩種形式。經濟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也改變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戰爭、災難、貧困等因素導致難民問題,國際社會努力為難民提供救助。人口的遷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的相互交融,帶來文化的重構與文化的認同。人口的轉移和遷徙促進了不同地域人群的聯系與互動。因此移民社會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質。“獨行快,眾行遠”,面對多元文化,我國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國際合作,共同把地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13 /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