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教學方案課標要求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教材分析《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是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主要講授的內容是南亞頗具特色的古代印度文化,既受中華文化影響,又保留地域風情的東亞朝鮮和日本文化,以及因大洋阻隔而與歐亞大陸缺乏交流的美洲獨立發展起來的印第安文化。因此本課對學生全面了解“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這一主題起著重要作用。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即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和美洲印第安文化。其中,第一子目“古代印度文化”介紹了古印度的地理區域,國家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種姓制度,介紹了印度存在的宗教。古代印度在文學、佛教和數學方面的成就,及對東南亞國家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第二子目“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首先介紹了朝鮮的歷史發展時期及統一后的政權統治。列舉了朝鮮在科學和文藝方面的重要成就,敘述了中國文化對朝鮮的影響及雙方文化的借鑒交流。其次,介紹了日本文化,突出日本文化的神道和武士道,日本在文學、藝術、建筑等方面都有獨特成就,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三子目“美洲印第安文化”介紹了15世紀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的印第安文化,與其他大陸幾乎相互隔絕狀態的美洲印第安人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從宗教崇拜、文字立法、建筑等方面展現了印第安人較高的古代文明成就。教學目標1.了解古代印度的文化,認識古代印度文化的特點及其對東南亞地區產生的影響。2.了解古代朝鮮的文化,認識古代朝鮮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3.了解古代日本的文化及其特色,分析中國古代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4.了解古代美洲的文化,認識印第安人創立的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及對世界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難點本課重點: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成就。本課難點:理解 、東亞與美洲的文明成果對人類發展的貢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出示習近平圖片及材料教師講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時談到“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在了解完古代西亞、非洲、歐洲文化的文化后,今天這節課我們來了解南亞、東亞與獨具特色的美洲文化。(設計意圖)通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導入,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文明是多元的,是平等的。利用世界地圖,指出南亞、東亞、美洲的位置,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使用“古代印度”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古代印度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古代印度文化1.概況: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今天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廣大地區。出示古印度地圖和印章文字圖教師講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今天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廣大地區,這里有著輝煌的古代文明。“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一起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但隨著哈拉巴文化的衰亡,這種印章文字最終失傳了。印章文字至今尚未釋讀成功,但它仍是古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2.古代印度的文化(1)形成種族制度和婆羅門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在這些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出示種姓制度、婆羅門教圖片及材料當他們分割普魯沙時……其口為婆羅門,由其雙臂造成羅惹尼耶(剎帝利),其雙腿變成吠舍,從其雙腳生出首陀羅。——崔連仲等選譯《古印度吠陀時代和列國時代史料選輯》教師講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在雅利安人入侵和國家的形成過程中誕生了嚴格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種姓制度作為印度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社會制度,對古印度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一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口化為婆羅門,婆羅門主要承擔祭祀的工作;雙臂造成剎帝利,主要負責打仗,成為武士;雙腿變成吠舍,主要從事農工商業。首陀羅地位最低,需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還有低于這四個等級的不可接觸者,被稱為賤民階層。婆羅門教的說教,為種姓制度提供了理論和宗教基礎。(2)佛教的產生①產生的時間及原因: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②主要主張: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出示佛教誕生地圖和材料于一切眾生身平等心,于一切眾生業報平等心。——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教師講述: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于是佛教產生了。佛教是古印度人對世界文化的又一貢獻,它的創立者是迦毗羅衛城凈飯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創立后,喬達摩·悉達多在摩揭陀國 40多年。他去世后,佛教繼續傳播,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不排斥低種姓成員加入佛教,力圖在宗教領域打破各種姓間的嚴格界限,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3)印度教的產生:4世紀時,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印度教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出示印度教主神和寺廟圖教師講述:4世紀時,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印度教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印度教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主張,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印度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主要經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諸多原始信仰,因而廣泛流行。(4)文學: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①時間及形成過程:大約定型于2—4世紀,都源自民間口頭創作,后經人加工而成。②地位: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出示史詩圖片教師講述: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印度文學的瑰寶,其價值可以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媲美。它們大約定型于2—4世紀,都源自民間口頭創作,后經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摩訶婆羅多》主要以印度列國紛爭導致戰爭為時代背景,其中不但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很多傳說故事,還涉及當時的宗教、哲學、法律等問題,對了解當時印度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羅摩衍那》以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表現了印度古代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斗爭。因其間穿插了不少神話傳說和小故事以及對自然景色、戰斗場面等的描寫,故而篇幅宏大。兩部史詩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成為印度后世文學創作的源泉,并且對東亞、東南亞的文學產生了影響。(5)藝術:古代印度的藝術很多都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6)數學: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學符號。出示文化成就圖片教師講述:古印度人民在藝術和數學領域也卓有成就。古代印度的藝術很多都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在數學方面,人們所熟知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最早產生于印度,印度人創造了從“1”到“9”九個數字和“0”的符號,后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在歐洲近代科學的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古代印度文化產生的影響(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2)5世紀時,印度的語言、文字、藝術、思想、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已經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3)佛教文化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4)南傳佛教的經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書寫,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出示材料和印度文化影響圖片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響很大……中國的佛教就是從印度傳來的,然后又通過朝鮮傳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撾。所有的東南亞,泰國、緬甸不言而喻,受影響的還有印度尼西亞。我說的影響,不僅是指宗教的影響,還包括印度文學、藝術和哲學。——摘編自張光璘、李錚編《季羨林論印度文化》(公元前119年)騫……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別稱)……及諸旁國。——摘編自《史記》武帝時,身毒國獻連環羈(馬籠頭),皆以白玉作之。——摘編自《西京雜記》教師講述: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地區。根據《史記》和《西京雜記》的記載可知,早在西漢時期,中國與印度之間便有了友好往來。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佛教在中國發展后,又傳播到朝鮮、日本,對這些地區的文化產生影響。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還向南傳播到東南亞地區,佛教文化滲入到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示吳哥窟圖片及材料在阿育王時期,佛教空前的發展,并傳播到黃金大地(老撾),此時孟民族(老撾多民族中的一支)在黃金大地的西部勢力很大,把佛教定為國教。用于記載佛經的巴利文字被孟族人改造成為自己的文字。后來,緬族人遷徙至此與孟族人雜居,接受了孟族人的文化,把孟族文字改造成為緬文字。——摘編自陸蘊聯《淺析老撾文字的歷史淵源》教師講述:5世紀時,印度的語言、文字、藝術、思想、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已經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柬埔寨的吳哥窟就是印度文化影響的代表。南傳佛教的經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書寫,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老撾文字、緬甸文字、泰國文字等都是在巴利文的影響下產生的。【思考點】古代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1)對中國的影響:古代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諸多領域如天文、數學、醫學、哲學、宗教都產生了一定影響。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宋朝,佛儒道相互滲透,形成理學,豐富了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印度教的許多梵文經典傳入中國,對中國道教產生了一定影響。(2)對東南亞的影響:印度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思想、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例如佛教文化滲入到東南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的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產生了重要影響。印度文化不僅影響了泰國文字的產生,還影響了泰國文字的分化與演變,豐富了泰國文化的多樣性。(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印度的文化,認識古代印度文化的特點,及其對東南亞地區產生的影響。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素養。過渡:南亞地區有燦爛輝煌的古印度文化,在東亞地區,古代朝鮮和日本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教師此處也可播放“古代朝鮮”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了解古代朝鮮的概況后再講解本知識點。二、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1.古代朝鮮的文化(1)古代朝鮮的文化成就①科技:公元前5世紀前后,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7世紀時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②史學: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③藝術:朝鮮的音樂、舞蹈源遠流長,特色鮮明。出示古代朝鮮文化成就組圖教師講述:公元前5世紀前后,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7世紀時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這座瞻星臺是東亞現存的最古老的天文臺,建于新羅第27代王善德女王時期,用于觀測天空中的云氣及星辰移動等天象。整座瞻星臺是一座石結構建筑,呈圓筒形,由362塊30厘米大小的石塊分27層堆砌而成,直線與曲線的搭配十分和諧,建造瞻星臺使用了362塊石塊,象征著陰歷年一年的天數。在史學方面,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述朝鮮半島三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的官方正史,是研究朝鮮半島三國時期和后期新羅歷史的珍貴文獻。書中的三國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后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以已失傳的《舊三國史記》和《花郎世記》為依據,同時也參考了中國的《資治通鑒》等典籍。在藝術方面,朝鮮的音樂、舞蹈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朝鮮半島的傳統舞蹈源于薩滿教的祭祀活動。分為宮廷舞蹈和民間舞蹈兩種。一般而言,在起舞的過程中,跳舞者的腿和腳是不露出來的,古代日本舞的雛形便是由朝鮮舞發展而來。(2)朝鮮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①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朝鮮。②朝鮮的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③漢字長期在朝鮮半島使用,許多朝鮮學者具有很深的漢文造詣。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朝鮮人創制了本民族文字。出示圖片和材料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師講述:朝鮮和中國隔江相望,自古以來交往頻繁。朝鮮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朝鮮,朝鮮的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佛教早在4世紀就傳入高句麗,新羅時期由于統治階級的積極提倡而有了很大的發展。新羅不僅興建寺院,發展佛教,并且向中國派遣求法僧,從而造就了一些有學問的高僧。韓國三大古寺之一的海印寺就初建于新羅時期的公元802年,坐落在韓國慶南和天郡伽倻山的中谷。無論是7世紀末建立的新羅還是10世紀初的高麗王朝,都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引入中國的典章制度。漢字長期在朝鮮半島使用,許多朝鮮學者具有很深的漢文造詣。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朝鮮人創制了本民族文字。李朝前期,朝鮮封建文化發展達于鼎盛。這個時期朝鮮文化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創造了新的朝鮮文字——訓民正音。15世紀,朝鮮學者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根據朝鮮語音,參照漢字音韻制定一種音標文字,由17個子音和11個母音組成。于1443年公諸于世,一直使用到今天。訓民正音對于普及和提高朝鮮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宮廷中就已經有了朝鮮半島的樂舞。2.古代日本的文化(1)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海、河、樹、山等都有神靈,應該加以崇拜。神道逐漸發展起來。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天皇為鞏固權力,自稱是太陽神的后裔。(2)12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的外來文化,逐漸形成了武士道。出示圖片教師講述: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海、河、樹、山等都有神靈,應該加以崇拜。神道逐漸發展起來。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天皇為鞏固權力,自稱是太陽神的后裔。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12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的外來文化,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則被稱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倫常觀念,強調武士的責任和義務。武士道精神跨越千年,生命力及其頑強,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3)文學: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4)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5)繪畫:大和繪和浮世繪都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出示日本文學、建筑、繪畫成就組圖教師講述:古代日本在文學、建筑、繪畫藝術等方面都有獨特成就。在文學方面,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日本相當于《詩經》在中國的地位。全書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長歌及短歌等體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所收詩歌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長短和歌,成書年代和編者,歷來眾說紛紜,但多數為奈良時期(公元710—794)的作品。成書時,日本沒有文字,全部詩歌都是借用漢字即萬葉假名記錄下來。本書最大的貢獻在于用日本民族語言,把古歌謠發展為定型的民族化、個性化的詩歌形式,為后世詩歌創作樹立了典范。《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寫實小說,有日本《紅樓夢》之稱。由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成書年代一般認為1001年——1008年。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包含四代天皇,歷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作品語言優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學杰作。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法隆寺,又稱斑鳩寺,據傳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結構寺廟,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質建筑的杰作。它標志著藝術史和宗教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體現了中國佛教建筑與日本文化的融合。繪畫方面,大和繪和浮世繪都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大和繪是日本畫的源頭,貴族的住宅生活少不了隔扇和屏風,隔扇和屏風上的畫就是大和繪。這個時期大和繪的代表作是《源氏物語畫卷》,顧名思義,就是將《源氏物語》的故事用大和繪的手法畫在屏風上。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6)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發展。①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漢字,后來根據日本語言的發音,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②來自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出示圖片教師講述: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發展。日本的文字最初是漢字,5世紀時出現用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音符,這是日本人創制本族文字的起點。“平假名”和“片假名”是留學生吉備真備(695—775)采用漢字偏旁筆畫和僧人空海(774——835)仿照中國草書先后創造的。他們對中國的文化都有很深的研究,把中國的文字、詩歌、小說、音樂、美術、書法、建筑和宗教介紹到日本,對溝通中日兩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來自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據《日本書紀》記載,6世紀,日本出于對中國先進文化的渴求,將在朝鮮半島南端的屬地任那四縣轉讓給百濟國王,換取一名叫段揚爾的五經博士來日本講授儒家經典,中國儒學開始傳入日本。今天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條街的唐招提寺就是公元759年中國唐朝高僧鑒真所建,體現了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識小結】中國制度和文化對古代周邊國家的影響。(1)政治:日本、朝鮮模仿中國制度,把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指導思想。(2)文化:日本、朝鮮、越南分別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文字。(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家庭和個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為正統思想,貫徹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導,建立孔廟,按時祭祀孔子。(4)宗教:中國道教等的傳入深刻影響了當地文化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朝鮮、日本的文化及其特色,認識中國古代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過渡:與古代南亞和東亞的文化發展不同,因大洋阻隔而與歐亞大陸缺乏交流的美洲獨立發展起來特色鮮明的印第安文化。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形成的地理環境:美洲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況。出示美洲地圖及美洲文化代表圖教師講述: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態的美洲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美洲的土著居民被稱為“印第安人”和哥倫布有很大的關系。哥倫布遠洋航行到達美洲,但是他一直認為自己到達的是印度,并把那個地方的人稱為印第安人。2.代表文化: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1)宗教上是多神崇拜:瑪雅人崇拜自然神,創造之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在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陽神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他們在塔頂建起祭祀神靈的神廟,祭司也在塔上觀察天象。出示美洲金字塔圖教師講述:在印第安文化中,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瑪雅人崇拜的大多是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自然神。創造之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他兼有其他神的本領。在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陽神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印加人就自稱自己是太陽神的后裔。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但和埃及人把金字塔作為陵墓不同,他們在塔頂建起祭祀神靈的神廟,祭司也在塔上觀察天象。(2)瑪雅人創造了獨特的文字,發明了“瑪雅歷”。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出示瑪雅文字和數字圖教師講述:瑪雅人創造了獨特的文字,瑪雅文字是用800多個符號和圖形組成的象形文字,詞匯量多達3萬個,盛行于5世紀中葉。瑪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瑪雅文字是少數迄今為止尚未被全部破譯的古代文字之一。瑪雅人的歷法和天文在古代堪稱驚世駭俗。他們發明了“瑪雅歷”,把一年分為18個月,每個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精確測算一年為365.2420天,與現代測算誤差僅0.0002天,就是說5000年誤差僅一天。測算的金星年為584天,與現代測算50年內誤差僅7秒。在數學方面,瑪雅人創造了20進位制記數系統和三個記數符號,分別用“·”、“-”和貝形符號代表1、5和0。瑪雅人發明并使用了“0”的概念,比歐洲人早了800余年。(3)印加人建造了長達數千千米的驛道和宏大的太陽廟;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4)阿茲特克人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還會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出示印加和阿茲特克文化圖教師講述:印加人善于修路,他們在狹長的國土上修了兩條貫穿南北的大道,一條是高原道路,全長5600公里。另一條是沿海的低地道路,長約4000公里。 這兩條路都有5—8米寬。歐洲的人稱其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印加人還修建了宏大的太陽廟,馬丘比丘城遺址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跡。1983年,馬丘比丘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印加人還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一年為365天,太陰歷一年為354天。阿茲特克人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還會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他們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阿茲特克人發明“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擁有相當完備的灌溉體系和施肥技術,能夠識別1200多種動植物和礦物。3.印第安文化毀滅的原因: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殺,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問題探究】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對印第安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會為發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個基礎,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美]伯恩斯、拉爾夫著,羅經國等譯《世界文明史》第3卷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后講述:在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獨立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其中,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拉丁美洲成為列強殖民擴張的主要目標,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多年的殖民統治下,印第安人口數量銳減,印第安文化遭到了嚴重摧殘,國家被毀滅,文化被湮沒。西歐的各種文化隨著政治、軍事征服在拉美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并在拉美各個文化領域如意識形態、宗教、教育、語言、文學、藝術、習俗等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同時大量非洲黑人奴隸的輸入,使非洲的音樂、舞蹈、詩歌、語言、宗教、繪畫、習俗等文化也在拉美廣泛傳播,形成殖民地時期拉丁美洲文化的混合結構。【知識拓展】大洋洲文化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南太平洋的島嶼。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離,發展水平都比較低,當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亞原住民以采集、狩獵為生;新幾內亞島上的原住民最早種植甘蔗,飼養豬、狗和雞等動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可以制作簡單的陶器。他們沒有文字,語言千差萬別,圖騰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擬動物為主,配以簡單的打擊樂。(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了解古代美洲的文化,認識印第安人創立的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及對世界的重要意義。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課堂小結】南亞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代印度在宗教、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特別是對東亞、東南亞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東亞的朝鮮和日本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其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蘊,又受到中華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影響。美洲印第安人獨立發展出了特色鮮明的古代文化,其中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但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的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世界文明和諧共生。17 / 1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