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方案課標要求從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材分析《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是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主要講授的內容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與此同時中華文化也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展現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因此本課對學生全面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這一主題起著重要作用。本課共分為兩個子目,即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其中,第一子目“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介紹了古代和近代中華文化吸收外國文化的重要史實。古代史主要敘述了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的主要活動和影響。近代主要敘述了近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第二子目“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主要從對亞洲和歐洲兩個方面介紹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教學目標1.了解佛教傳入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認識中華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發展升華。2.了解西學東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沖擊,認識近代中華文化的發展。3.了解中華文化對東亞、東南亞國家的影響,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4.了解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分析其對歐洲社會進步的意義。教學重難點本課重點:認識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本課難點:理解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出示孔子學院圖教師講述: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鬃訉W院對于發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適應了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了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同時它也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了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它的出現促進了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厥坠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有沒有吸收外來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這節課中去尋找答案。(設計意圖)通過時事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講授新課】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傳入中國(1)發展歷程①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出示圖片和材料昔漢哀帝元壽元年 (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三國志·魏書·東夷》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教師講述:中華文化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少來源于異國他邦的文化。我們拿佛教的傳入舉例。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請來了兩位高僧,還用白馬馱來佛經。漢明帝讓兩位高僧在洛陽傳教,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佛寺,這就是洛陽的白馬寺。唐代杜牧所寫的《江南春絕句》,詩中鮮明體現出南京城內寺廟之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南朝興建的。由此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在這一時期,佛教還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三教圖》是明代畫家丁云鵬的想象之作,圖中描繪佛、儒、道三教創始者共同坐在樹下相談的場景。雖然是想象畫,但是我們也能看出當時佛、道和儒三派在社會上的地位。三教合一,佛、道、儒相互融合的趨勢逐漸加強。【問題探究】為什么佛教能夠在中國得以傳播?佛教認為現實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無邊”,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難的原因不是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不是吃人的社會,而是“業”,提出超脫苦難的辦法是忍耐、修行,以便達到“涅樂”境界。佛教這一套說明苦難和解決苦難的學說完全掩蓋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本質,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鴉片作用。佛教還提出了唯心主義的“十二因緣”說和“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主張。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封建統治者所樂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希望從佛教中找到為自己統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視為控制民心,穩定社會,拉攏漢族地主階級的法寶。這就是佛教能夠在中國得以傳播、生根的一個重要原因。——葉洵灶:《佛教在中國古代得以傳播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主觀:中國傳統儒學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客觀: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處,容易被統治者接受和利用。(2)佛教對中國的影響【問題探究】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有何影響?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人們借助老莊對佛教進行解釋,佛教也是在不斷翻譯和解釋之中,加入了這一思想系統,并使之開始彰顯它的系統性,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也征服了佛教。——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煩惱”。——語出《百喻經·五人買婢共使作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后總結: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③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問題探究】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有何影響?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后總結: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山西五臺山南禪寺等都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④消極: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問題探究】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有何影響?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極。——《魏書·釋老志》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縝《神滅論》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寺院經濟不利于國家的賦稅徭役,寺廟奢侈,僧侶不檢,出世態度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等等??偟膩碚f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我們需要辯證分析佛教傳入對中國的影響。2.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1)表現: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2)對中國的影響①徐光啟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②清政府任命湯若望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出示圖片和材料明末清初,一批來華耶穌會會士由于精通中國文化而獲得高官的賞識,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瑪竇,他們脫下僧袍,換上了儒服,通過與儒家學者們談天、辯論,用三棱鏡、自鳴鐘和地理知識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湯若望精通天文,后來他在滿清官廷擔任過欽天監監正的職務。耶穌會會士們將大約7000種西文圖書帶到了北京。17 世紀時會士與中國學者合譯出了大約380 種著作,這些書多為神學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數學、地理、醫藥、氣象、機械、解剖學、動物學、邏輯以及歐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論文和專著。——費正清《東亞:傳統與變遷》教師也可播放“徐光啟與利瑪竇”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了形象直觀感受徐光啟與利瑪竇所做的貢獻,提高歷史學習興趣。教師講述: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在宗教改革的沖擊下,天主教努力擴大影響,在明朝末年,傳教士來華,開啟了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以意大利人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們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李之藻等開明士大夫們對西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西學東漸引進了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學技術,豐富了中國的傳統科技,并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知識小結】中國文化的三次融合(1)第一次是本土內部文化的融合: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和發揮,通過融合,實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綜合,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和倫理政治、倫理教化的原則。(2)第二次是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屬于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隨著佛教文化的滲入,特別是唐代玄奘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開辟了傳統秦漢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時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國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學,并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影響深遠。(3)第三次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這是中國文化第三次融合的開始。3.近代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1)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出示組圖和材料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海國圖志·序》教師講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如林則徐和魏源等主張學習西方,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在廣州收繳鴉片時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魏源在書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清政府①措施: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創辦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②影響: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出示京師同文館和江南制造總局翻譯官圖教師講述:伴隨著西學傳播的渠道大大增加,統治階級中的一些開明士大夫認識到學習西方的重要性,于是掀起了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在洋務運動期間,開辦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相繼開設了英文、法文、俄文等館,還增設了天文算學館。接著,清政府又創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他們也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1868年,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這一時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3)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4)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出示組圖教師講述: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如梁啟超,他積極宣傳西方的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再如嚴復,他是系統地將近代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嚴復在留學英國期間積累了深厚的西學修養,在《天演論》中他借用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闡明了在中國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如孫中山在流亡海外期間,考察西方社會,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不斷豐富民主革命的思想。最終提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5)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6)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出示圖片和材料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陳獨秀《敬告青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教師講述: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1919年李大釗把《新青年》第6卷第5號編成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刊登了《馬克思學說》、《俄國革命之哲學的基礎》等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并發表了他的長篇論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五四運動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近代是中華文化一個巨大的轉折時期,中華民族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生存與發展的挑戰。內外矛盾交織,引發激烈的矛盾與沖突。中華文化在一次次沖擊和交融中實現轉型,邁向新生。【知識拓展】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歷程(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佛教傳入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以及西學東漸對中華文化的沖擊,認識中華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發展升華。突破教學重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過渡: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與此同時,中華文化還不斷向外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1)漢字: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2)儒學: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出示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圖片教師講述: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3)佛教: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出示鑒真東渡、唐招提寺圖和材料8到10世紀,印度佛教開始衰微,13世紀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毀滅。但中國恰在7、8世紀,佛教得到長足發展。大量佛教譯著和論著輸出到東北亞、東南亞。——馮天喻等《中華文化史》教師講述: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被中華文化吸收融合后,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公元7、8世紀,佛教在中華大地上得到長足發展后,強勢輸出,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經艱難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也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這些交流促使各國佛教得到發展。(4)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①朝鮮: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②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③越南: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出示材料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中外歷史綱要(下)》7世紀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國制度,以儒學思想為指導,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國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學生的策動下,日本發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級學校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新羅統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規范……在學制上,新羅仿唐置國學,設儒學科和技術科。——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公元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國號為“大越”,并模仿中國制度設置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師講述: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在中央設置三省六部,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14世紀末建立的李氏朝鮮,與明朝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越南模仿中國制度設置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在教育體制上主要移植中國的科舉制度。(5)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出示中日文化對比圖教師講述: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日本學習、改造中國的飲茶方式,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裝傳入日本后,被改造為“和服”。日本的銅錢仿唐開元通寶。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設計仿唐長安城,還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格的影響。韓國首爾的景福宮,結構和樣式是中國皇宮的翻版,景福宮的門均以漢字命名,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同學們能舉出一些嗎?2.四大發明的傳播及對歐洲的影響(1)造紙術: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促進了歐洲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2)火藥: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3)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4)印刷術:繼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出示四大發明圖教師講述: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是古代中國科技領先于世界的集中體現,被譽為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鹚幵?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還有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相繼傳入歐洲?!八拇蟀l明”走向世界,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問題探究】四大發明是如何影響歐洲的歷史進程?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的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便利了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封建武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為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提供了條件。3.14—15世紀(1)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2)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3)鄭和下西洋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出示材料和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國中山王遣使來華,要求“給賜冠帶”……明朝皇帝“命禮部圖冠帶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國還仿照中國之制設立學校,“改粗鄙之俗為儒雅之風”,全國上下,“漸染華風,祀先圣,興學校,家購儒書,人崇問學”,使得琉球國國內移風易俗,逐漸變化為“衣冠禮義之鄉”。——摘編自王開璽《古代絲綢之路的輻射力》明代中國的航海事業,海外貿易,海外移民,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非前朝可比。——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第二版)》教師講述: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琉球學習中國的服飾禮儀文化,仿照中國設立學校,教授儒家文化。中國文化的進入促使琉球國國內移風易俗,有利于儒學在東亞的傳播,進一步鞏固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圈;加強了中國和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下南洋”,華僑們把中國先進的文化傳到東南亞地區,鞏固了儒家文化圈。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更是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4.1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1)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出示圖片和材料1687年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國哲學家孔子》,書中附有《大學》《中庸》《論語》的拉丁譯文。作為首次向歐洲介紹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譯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強烈反響。1691年英文譯本出版,書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鳩等著名啟蒙運動思想家都仔細研讀過此書。當時整個歐洲到處可以聽到頌揚中國的聲音。——梁真惠《中國儒家學說的譯介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教師講述:16—18世紀,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也在歐洲得到傳播??鬃拥乃枷胍约叭寮医浀鋫魅霘W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17、18世紀,歐洲掀起了研究中國的熱潮。伏爾泰、萊布尼茨等人都饒有興趣地研究中國文化。萊布尼茨還曾說:“我們從前誰也不信世界上還有比我們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給我們一大覺醒”。中國文化甚至還影響了歐洲的啟蒙思想。此外,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一直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1753年在瑞典首都就建造了一座仿中國樣式的中國宮。【思考點】中華文化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還表現在哪些方面?(1)宋代以來的理學對德國的哲學革命產生重要影響。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學而優則仕”的公平性、開放性和流動性為歐洲和19世紀美洲的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鑒。(2)中國文化的連續性、獨特性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內涵,為世界文化的豐富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西方中心論”,戰后歐洲文明和歐洲文化的深刻危機,動搖了歐洲根深蒂固的優越感,隨著“西方沒落”疑慮的出現,西方學者把眼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中國的儒家學說被高度贊揚,老莊哲學也一度風行,人們希望用中國文化來發展人際關系,實現世界的和平與安寧。(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在東亞、東南亞、歐洲的傳播,并分析影響,進而理解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通過二進制數表查找中國文化對當今世界產生影響的事例”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曾吸納了不少來源于異國他邦的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同時,中華文化也源源不斷地向外進行著輻射和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也展示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事實證明,古今文化、中外文化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一,數千年連續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文明積累與智慧不僅在過去為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必能為當今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在至今世界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應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把中華文化中跨越時空、超越過渡、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傳播到世界上,講好中國故事,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1 / 1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