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教學方案課標要求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材分析《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是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旨在通過介紹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幫助學生理解商業貿易活動在古代和近代經濟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課主要講授的內容是古代,在新航路開辟之前,東西方貿易的主要路線絲綢之路的開通、發展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影響。因此本課對學生全面了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這一主題起著重要作用。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即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其中,第一子目“絲綢之路”介紹了狹義絲綢之路的開通及其發展演變。第二子目“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全面介紹了除狹義絲綢之路以外的歐亞大陸其他重要的“絲綢之路”。第三子目“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從商品、技術、習俗、宗教等方面介紹了沿絲綢之路進行的東西文化間的交流。教學目標1.了解絲綢之路產生的條件,分析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2.知道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的含義和路線,理解它們的歷史影響。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教學重難點本課重點:絲綢之路的開通、發展及影響。本課難點:理解商貿活動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出示絲綢之路示意圖及材料教師講述: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條絲綢之路,了解絲綢之路的產生、發展及其為人類共同繁榮所作出的貢獻。(設計意圖)通過時事導入,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使用【課程引入】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絲綢之路1.名稱由來: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東西方向展開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出示絲綢之路路線圖及出土絲織品教師講述:人類早期文明中心主要有古代西亞、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等,這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東西方向展開的。其中,最著名的一條商路是以古代中國為起點,連通亞洲、非洲、歐洲的商路。由于這條通道交易的物品以絲綢為主,中國的絲綢在歐洲市場上又大受歡迎,因此這條貿易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以凇吨袊芬粫?,首次用“絲綢之路”一詞來稱呼歷史上這條促成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線。時至今日,“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中國與西方進行商品貿易道路的泛稱,同時它也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敖z綢之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2.中國絲綢的影響:中國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出示材料及古希臘陶器圖人們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賽里斯人,這一民族以他們森林里所產的羊毛而名震遐邇。他們向樹木噴水而沖刷下樹葉上的白色絨毛,然后再由他們的妻室來完成紡線和織布這兩道工序。由于在遙遠的地區有人完成了如此復雜的勞動,羅馬的貴婦人們才能夠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現于大庭廣眾之中。——1世紀的博物學家老普林尼《自然史》至于賽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裝的那些絲線,它并不是從樹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來源。在他們國內生存有一種小動物……比最大的金甲蟲還要大兩倍。在其他特點方面,則與樹上織網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樣也有八只足。賽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籠來飼養這些動物。這些動物作出一種纏繞在它們的足上的細絲。——生活在2世紀的學者包撒尼雅斯《希臘史》教師講述: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和制造絲綢的國家,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絲織品已流傳到阿爾泰山以西。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賽里斯是古代希臘和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意思是絲國。當時居中亞而作為西銷絲綢之中間商的各部族,有時也被稱為賽里斯人。相傳,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的凱撒穿著一件絲綢長袍到劇院看演出,吸引了滿劇場的人。在古希臘的陶壺上也有身著絲綢婦女的形象,可見絲綢廣受歡迎。3.張騫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2)意義: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出示張騫通西域圖教師講述: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虜,羈留十余年,后輾轉抵達大月氏。張騫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數萬里,途中歷盡艱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務。在回國后,張騫把在西域各國的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進行匯報,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問題探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你如何理解將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這種說法?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欲聯絡西域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西域,順利到達烏孫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及其他諸國。公元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使節往來日益頻繁?!瓘拇艘院?,西域天山南北各國相繼歸漢,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亦由此開辟。——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鑿空,即開通道路,指張騫開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由于張騫通西域,使中國人得以由長安出發,經過西域各國而前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地區交往的大門,構建了漢朝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梁,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為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4.發展(1)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2)地位的變化: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出示絲綢之路示意圖及唐代對外交通圖教師講述: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唐朝中期以后,安史之亂使唐代政治和經濟發生重大變化,唐朝的勢力退出了西域地區。這一時期阿拉伯帝國、突厥、吐蕃勢力對西域地區事務的介入,使得絲綢之路的商業貿易往來更加困難。兩宋時期,與北方地區的遼、西夏等政權的長期戰爭與對峙,使絲綢之路的商業貿易往來很難持續正常開展。與此同時,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使得陸上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絲綢之路產生的條件,通過問題探究,分析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突破教學重點,提升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過渡:除了狹義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外,古代歐亞大陸之間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們往往也被納入“絲綢之路”的廣義范疇。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1)概念: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2)相關史實: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進行的。出示草原絲綢之路示意圖教師講述: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這條道路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而且基本上沒有間斷過,是溝通歐亞大陸的最早交通路線,是歐亞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之一。雖然“草原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在不同時代是變動不定的,但由于蒙古高原獨特的地理特征,從中原地區進入草原的通道和草原上東西往來的通道均受限于高山大川的分布和走向,因此草原內部和草原與周邊地區之間的通道仍是有跡可循的。歷史上,生活在這一地區的游牧民族,長期充當著東西方文明的溝通者。我國北方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民族,都曾為絲綢之路的開拓做出過貢獻。2.“西南絲綢之路”(1)概念: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被稱為“西南絲綢之路”。(2)影響:它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出示西南絲綢之路示意圖教師講述: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被稱為“西南絲綢之路”。受南部邊疆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與復雜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影響,“西南絲綢之路”表現出與北方絲綢之路不同的特點,整個“西南絲綢之路”以若干要道為主線,旁道和岔道眾多,道路的興衰更替明顯,道路的功能復雜多樣。【問題探究】張騫提出了怎樣的探險計劃?他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計劃?《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從西域返回后,向漢武帝匯報說:“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時,見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shēn dú,即古印度)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br/>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講述:張騫的探險計劃是出使身毒國(古印度)。因為身毒國物產豐富,地勢氣候適合生活;距離蜀地不遠;交通方便,又無干擾。漢武帝根據張騫通西域獲得的信息,派人對這條道路進行了探索。“西南絲綢之路”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3.“海上絲綢之路”(1)概況: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它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演變①西漢時期: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人們能夠制造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出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圖教師講述: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它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海上絲綢之路早在秦漢時期便初具雛形。這一時期,中國船只渡海與朝鮮、日本往來。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發達,西漢的海船已經能夠從廣東沿海出發,沿中南半島南下,通過馬六甲海峽,前往印度南端和斯里蘭卡進行商業貿易。唐宋之際,無論是中國還是波斯灣和地中海諸國,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日臻發展,尤其到宋代,中國人已經將指南針用于航海,造船和航海技術更隨之發達,這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勃興創造了技術上的條件。宋元時期,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诎?,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明初的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鄭和下西洋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鄭和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舊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于海外交通和貿易的范圍。教師可播放“宋代海外貿易”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形象直觀了解宋代海外貿易的情況,提高歷史學習興趣。【問題探究】閱讀下圖和材料,從中概括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特點:古代的絲綢之路不是一條單一的交通線,而是由多條交通道路構成的交通網絡。受政治形勢影響,不同歷史時期,中原王朝溝通西方的線路有不同選擇??傮w上看,自漢朝之后,絲綢之路未曾完全中斷,河西走廊在絲綢之路東段居于主導地位。【知識小結】歐亞大陸的重要商路(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引導學生了解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的含義和路線,理解它們的歷史影響。突破教學重點,提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過渡:絲綢之路等商路不僅是商貿路線,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質和技術交流(1)傳入西方的物質和技術①隨著中國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出示材料及四大發明傳播路線圖從建立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洲文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絲綢之路是復數形式:奴隸之路、霸權之路、白銀之路、帝國之路、戰爭之路、技術之路,這提示著絲綢之路上所流通的遠不止絲綢。——摘編自[英] 彼得·佛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教師講述:絲綢之路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往密切,推動物種、人員的相互傳播流動,以及科學技術交流等。隨著中國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據東羅馬史學家普羅科波烏斯在《哥特戰記》中記載,印度僧人返回賽林達后,把蠶種弄來了東羅馬,歐洲人從此知道了養蠶繅絲。此外,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也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及日本和朝鮮。④瓷器的出口與交流a.出口:從8世紀起,陶瓷特別是瓷器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出示出土瓷器圖教師講述:從8世紀起,陶瓷特別是瓷器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陶瓷不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為建筑或墓葬的裝飾品。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的名畫《群神宴》中就繪有中國的青花瓷,可見西方人對于中國陶瓷的喜愛。考古學家在東南亞、南亞、東非等地區以及中國南部沿海沉船中發現的歷代瓷器不計其數。如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的南海1號,就是一艘南宋時期從事遠洋貿易的古船,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還有在埃及首都開羅南郊的福斯塔特遺址中發現了來自中國的陶瓷約12000片。這些考古發現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明證。b.交流: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他們燒造出來的實際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型、色彩、花紋都與中國瓷器類似,這反映出當地人在審美等方面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出示瓷器圖教師講述:由于社會需要,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盡管因為原料和燒窯技術的限制,他們燒造出來的實際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型、色彩、花紋都與中國瓷器類似,這反映出當地人在審美等方面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至近代。(2)傳入中國的物質和技術①從中亞的大宛國獲得了當地出產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等,原產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出示傳入中國的物種代表圖片教師講述:西漢一度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了當地出產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F藏于茂陵博物館的漢朝鎏金銅馬,其藝術造型源于漢朝御廄中飼養的大宛“汗血馬”,反映了西漢征服中亞大宛國,獲得“汗血馬”的史實。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等,原產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出示唐彩繪女立傭、元棉織品上衣、玻璃水注圖片和材料教師講述: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唐朝墓葬中出土的彩繪胡裝女立俑,胡服女俑頭戴卷檐虛頂帽,身著翻領小袖上衣,綠色小口褲,足登紅色錦靴。俏麗瀟灑的裝扮,是唐代婦女崇尚胡服的真實寫照。還有李白在《少年行》中寫到“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酒肆中經營的酒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名酒,像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漿”、“龍膏酒”等,詩句反映了李白等文人常出入這些酒家,胡酒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明朝時棉布成為中國人的必備衣料。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遼寧北票十六國墓葬出土的玻璃水注,體現了以吹管法成型的玻璃制造技術,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的物質和技術交流。2.文化交流(1)傳入中國的文化①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②襖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出示宗教傳入中國圖教師講述: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繼佛教之后,襖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景教教義、禮儀,以及唐前中期來自大秦國的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教士在華傳播景教的重要史實,碑身正面碑文一千八百余字,除漢字外,首末兩行刻有古敘利亞文。此碑是馳名中外的楷書碑石,保存完好,字跡清晰,書法秀麗,史料價值極高,是研究景教歷史及其在中國唐代傳播的情況以及中國古代與敘利亞、伊朗等地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世界考古發現史上最負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清凈寺,初名圣友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研究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資料。教師可播放“古代外國宗教傳入中國”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形象直觀了解古代外國宗教傳入中國的情況,提高歷史學習興趣。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出示舞蹈圖教師講述: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經西域傳入中原的旋轉性的舞種。在敦煌壁畫中就繪有胡旋舞。白居易的長詩《胡旋舞》,將胡旋女的姿態神情躍然紙上。相傳楊貴妃就是由于跳的胡旋舞多姿多彩,絕無倫比,使唐玄宗為之傾倒。(2)傳入西方的中國文化: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出示材料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曾經列舉了中國傳入西方的26項技術,認為中國重要的發明技術不止“四大發明”?!钡?7世紀西方自然科學誕生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引自《簡明科學技術史》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到的傳入歐洲的26項發明是:1.龍骨車; 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應用; 3.水排; 4.風車和簸揚機(旋轉風扇或揚谷機); 5.活塞風箱; 6.平放織機和提花機; 7.繅絲、紡織和調絲機; 8.獨輪車; 9.加帆手推車; 10.磨車; 11.馬具胸帶和套包子; 12.弓弩; 13.風箏; 14.竹蜻蜓和走馬燈; 15.深鉆技術; 16.鑄鐵的使用; 17.游動常平懸吊器; 18.弧形拱橋; 19.鐵索吊橋; 20.河渠閘門; 21.造船和航運方面的無數發明; 22.船尾的方向舵; 23.火藥以及和它有關的一些技術; 24.羅盤針; 25.紙、印刷術活字印刷術; 26.瓷。(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課堂小結】商路的開辟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為東西方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歐亞大陸的其他重要商路也同樣展示出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古代絲綢之路,已然隨著陣陣駝鈴和滿天黃沙消失在歷史的角落里。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一構想已經引起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地區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使絲綢之路,在當今又重獲新生。并且賦予它新的歷史使命,它不僅是一條商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它更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為人類世界的繁榮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4 / 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