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Lesson 11 聲音的產生教學內容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本節課讓學生了解聲音是靠物體振動產生,通過改變實驗條件了解不同長度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不同。教學目標科學知識:聲音產生的原因及振動的快慢會影響聲音的高低。科學探究:通過不同的實驗,探究使物體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方式。并通過分析聲音特性的影響因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應用:根據聲音產生的原理,認識到聲音可以傳遞信息。根據聲音的特性不同,利用不同發聲材料,人們創造了多種樂器。跨學科內容:技術(T):制作聲音高低不同的口琴。工程(E):利用簡單材料制作口琴。教學重點認識到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教學難點理解物體與空氣相互作用也可以產生振動,振動的速度決定了聲音的高低。教學活動流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材料:長紙條(寬、窄)、壓舌板(寬、窄)、吸管、橡皮筋。工具包:剪刀。(課程結束后放回工具包)教學活動流程一、引入(5min)師:STEAM科學大課堂開始啦!讓我們看一段爆眼球的視頻。⑩教師根據爆眼球視頻內容,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主題引入師:聲音到底是什么?(提示:說話、音樂、唱歌等)師:聲音就是你們可以聽到的東西。那我們可以聽到些什么呢?(提示:開放性問題)師:是的,大家說的都對,我們需要聽到父母的聲音、和別人溝通、聽到一些警覺聲、美妙的音樂等,有千萬種不同的聲音。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用耳朵聽聲音。但是我們如何制造聲音呢?(提示:用嘴巴說話、唱歌等)師:我們來試試。(提示:老師說話,但是不要發出聲音,只是嘴巴動)好像不是嘴巴發出的聲音,想想是哪里發出的聲音?(提示:喉嚨、聲帶)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關于聲音的知識吧!二、實驗過程(30min)認識材料師:請取出袋子中的材料,看看它們如何幫助你解決實驗問題?教師帶領學生從袋子中取出材料,根據學生水平及實驗需要,引導學生初步觀察,并了解不同實驗材料特征及使用方法。開始實驗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驗。(注意:探究過程中,應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如果學生遇到操作問題,教師可根據情況選擇為學生展示相應的手部操作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操作方法。)1.建立假設,制作模型師:1)請將手指頭放在喉嚨上;2)隨便說幾句話或者發聲;3)感受一下,手指有什么感覺?學生體驗后說出感受,得出結論。師:手指感受到喉嚨里的聲帶產生了振動,所以產生了聲音,所有的聲音是由振動形成的。(提示:在我們的喉嚨中有可振動的聲帶,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在說話時會有聲音。讓學生們把手放在喉嚨上感覺在說話時的振動。所以,我們以我們的聲音制造聲,而聲音通過空氣到了你的耳朵,那你就能聽到我說話。振動穿過空氣的方法就像海浪穿過水。)師:如何讓一張紙發出聲音?那怎么讓紙發出高低不一樣的聲音?(提示:試著讓它產生振動,并試著改變振動的速度)學生2—4人小組討論,得出結果。師:我們今天試著用紙做一個口琴吧!2、驗證推測,確定最優模型1)用剪刀將吸管剪成四段,吸管的長度比木片的寬度長1cm;2)將一節吸管放在寬壓舌板其中一端,再將寬的長紙條放在壓舌板和吸管上;3)再將一節吸管放在長紙條另一端,最后將另一個寬壓舌板放在最上面;4)用兩根皮筋從兩邊分別固定住。(提示:剩余兩節吸管下一環節使用)學生2—4人一組討論并制作,確定最終實驗計劃。師:做好口琴的同學,可以來嘗試吹響它啦!吹響的同時請對比實驗。1)將兩吸管分別靠近皮筋兩邊,用嘴吹“口琴”,聽發出的聲音;2)調整吸管之間的距離,再吹,對比前后發出的聲音;3)請學生回答幾次吹出的聲音之間的區別。學生獨立思考后得出結論,吸管之間的距離約近,吹出的聲音越高。師:經過總結我們知道,你聽到的不同是由紙條的不同速度的振動而產生。振動得越快,聲音越高,振動是以聲波的方式從紙到我們的耳朵。3、優化方案,再次測試師:經過實驗,我們知道吸管之間距離越近,紙條的振動會越快,聲音就越高;反之聲音就越低。師:紙條的長短會影響紙條的振動,那還有什么情況會影響紙條的振動呢?讓我們來試試吧!(提示:紙條的寬窄)1)用剪刀將吸管剪成四段;2)將一節吸管放在冰棍棒上其中一端,再將窄的長紙條放在冰棍棒和吸管上;3)再將一節吸管放在長紙條上另一端,最后將第二根冰棍棒放在最上面;4)用兩根皮筋從兩邊分別固定住。學生再次嘗試,并吹響第二個“口琴”。4、改變實驗條件,設置實驗變量,收集數據師:我們現在來對比兩個“口琴”發出的聲音有什么區別?調整兩個“口琴”吸管中間的距離,使這兩個口琴吸管之間的距離保持一樣。分別試吹兩個“口琴”,聽聲音進行對比。(提示:這時需注意班上秩序)3)請學生回答幾次吹出的聲音之間的區別。組織學生2—4人一組進行嘗試并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小的口琴吹出的聲音更高一些。師:小的口琴的紙片比大口琴的紙片窄,所以相同長度的紙條,越窄振動會越快,聲音會越高。學生將討論結果記錄在記錄單上。5、拓展活動師:思考一下,我們用手彈撥一根皮筋或者琴弦,如何改變聲音的高低?(提示:可以通過改變皮筋的長度,或琴弦的粗細程度來調節)請學生思考后作答。師:你還能舉出關于樂器是如何改變聲音高低的例子嗎?(提示:弦樂器改變弦的長度或粗細、管樂器是通過改變空氣柱的長度)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和現象進行作答。三、討論與分享(5min)教師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1.聲音是如何產生的?2.實驗中我們是如何使“口琴”發出聲音的?3.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四、實驗結論(2min)師:通過這個實驗,請陳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現象,并解釋這個實驗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教師可根據學生分享與討論的內容,結合以下信息做簡要總結。)總結:師: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喉嚨里的聲帶產生了振動,所以產生了聲音。在我們的喉嚨中有可振動的聲帶,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在說話時會有聲音。我們制造聲音后,聲音通過振動空氣傳到了耳朵,我們就能聽到聲音了。我們吹“口琴”能發出聲音,是因為吹的時候壓舌板之間的紙條產生振動,從而發出了聲音。吸管之間距離越近,紙條的振動會越快,聲音就越高;反之聲音就越低。長度相同的紙條,寬度越窄,振動得就會越快,聲音會越高。(提示:教師可根據師訓視頻中的實驗總結部分,了解本次實驗的原理。)五、拓展與遷移(2min)教師可利用“科學大講堂”視頻,幫助學生拓展本節課相關知識。師:科學大講堂中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和有趣的實驗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播放科學大講堂視頻。六、回顧與總結(1min)教師請學生拿出活動單頁,引導學生完成自我反思與評價。師: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得到哪些收獲和成長?請將你本節課的實驗收獲和心得以及還需提高和優化的部分記錄在《回顧與總結》表中,并對自己本堂課在科學興趣、科學實踐、科學思維方面的成長給予評價。(共17張PPT)聲音的產生1.視頻中你看到了什么物體,聽到了什么聲音?2.視頻中我們做了哪些動作,才聽到聲音的呢?1.聲音到底是什么?2.聲音就是你們可以聽到的東西。那我們可以聽到些什么呢?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用耳朵聽聲音。但是我們如何制造聲音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關于聲音的知識吧!長紙條(寬、窄)壓舌板(寬、窄)吸管橡皮筋提示:其中剪刀來自工具包,使用完畢后放回工具包。剪刀1.感受一下,手指有什么感覺?請將手指頭放在喉嚨上;隨便說幾句話或者發聲。如何讓一張紙發出聲音?那怎么讓紙發出高低不一樣的聲音?1)用剪刀將吸管剪成四段,吸管的長度比木片的寬度長 1cm;2)將一節吸管放在寬壓舌板其中一端,再將寬的長紙條放在壓舌板和吸管上;3)再將一節吸管放在長紙條另一端,最后將另一個寬壓舌板放在最上面;4)用兩根皮筋從兩邊分別固定住。2.制作口琴模型3. 嘗試吹響口琴1)將兩吸管分別靠近皮筋兩邊,用嘴吹“口琴”,聽發出的聲音;2)調整吸管之間的距離,再吹,對比前后發出的聲音;3)請學生回答幾次吹出的聲音之間的區別。學生獨立思考后得出結論,吸管之間的距離約近,吹出的聲音越高。4. 優化方案,再次測試1)用剪刀將吸管剪成四段;2)將一節吸管放在冰棍棒上其中一端,再將窄的長紙條放在冰棍棒和吸管上;3)再將一節吸管放在長紙條上另一端,最后將第二根冰棍棒放在最上面;4)用兩根皮筋從兩邊分別固定住。5. 改變實驗條件,設置實驗變量,收集數據1)調整兩個“口琴”吸管中間的距離,使這兩個口琴吸管之間的距離保持一樣。2)分別試吹兩個“口琴”,聽聲音進行對比。(提示:這時需注意班上秩序)3)請學生回答幾次吹出的聲音之間的區別。6.拓展活動思考一下,我們用手彈撥一根皮筋或者琴弦,如何改變聲音的高低?你還能舉出關于樂器是如何改變聲音高低的例子嗎?1.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2. 實驗中我們是如何使“口琴”發出聲音的?3. 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喉嚨里的聲帶產生了振動,所以產生了聲音。在我們的喉嚨中有可振動的聲帶,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在說話時會有聲音。我們制造聲音后,聲音通過振動空氣傳到了耳朵,我們就能聽到聲音了。我們吹“口琴”能發出聲音,是因為吹的時候壓舌板之間的紙條產生振動,從而發出了聲音。吸管之間距離越近,紙條的振動會越快,聲音就越高;反之聲音就越低。長度相同的紙條,寬度越窄,振動得就會越快,聲音會越高。請你回顧本堂課的學習過程用心記錄下自己的成長與收獲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11聲音的產生 .pptx Lesson 11 聲音的產生.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