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標要求】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教學重難點】重點:思想領域儒佛道思想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實。難點:三教合一;隋唐時期文化繁榮的特點、原因。【核心素養】1、漢武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朝、唐中期儒學發展的表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朝道教發展的表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和武則天時期儒教發展的表現,南朝隋唐反佛滅佛的原因、表現、結果。(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2、魏晉隋唐時期文學、詩歌、書法、繪畫、石窟藝術發展的表現。(歷史解釋)3、魏晉隋唐時期科技發展在數學、農學、地理學、印刷術、火藥、天文學、醫藥學方面的表現。(歷史解釋)4、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表現。(歷史解釋)【課堂研學】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起,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于公元68年,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興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佛教從此以后開始在中國發展起來,它的發展情況如何?我們來開始今天的學習。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儒學的發展(1)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學獨尊地位。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興辦太學,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提高了儒學的地位。除太學外,漢武帝還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這樣,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2)魏晉南北朝: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之一”變為“百家唯一”,從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統天下的格局。西漢中期,以儒家獨尊為內核、以經學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定型,中國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統。從兩漢到隋唐,中國文化又從一統走向多元。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有玄學崛起,又有道教創制,佛教發展,從而形成二學(儒學、玄學)、二教(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蕩。——李建中主編《中國文化概論》(3)唐朝:儒學復興由于唐朝自立國以來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兩教的國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間又矛盾交錯的局面。而朝廷堅持崇重、加護佛教的方針,更加使佛教、道教橫流,全國彌漫著迷信風氣,世風日下。而以韓愈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傳統的士大夫,決心挽救世風,以重新振興儒家精神和經典倫理道德的形式,來挽救社會危機。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道教道教形成于東漢中后期。假托老子為始祖,實際上是黃老學說中某些想概念與民間巫術、神仙方術的結合。張陵在蜀地和漢中宣傳道教,入教者集得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此后五斗米道長期流傳,成為道教的主要教派。東晉前期人葛洪,討論道教修煉之術,同時力圖將道教信仰與儒家綱常倫理相結,稱“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南北朝末期,道教已基本成為一門比較正規得到統治者崇奉和利用的宗教。佛教(1)兩漢: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但是當時人對佛教的認識有限,往往將其當作一種方術。——張帆《中國古代簡史》(2)魏晉南北朝:吸收儒學的思想,漸趨中國本土化漢魏之際,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理論對生死問題頗能滿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故佛學傳播漸廣。南北朝時期,佛教更盛。南北佛教的發展各有特點,南朝偏重義理學派眾多,各自著述,互相辯難;北朝則崇尚修行,廣泛建寺造像,還開鑿了云崗、龍門等規模巨大的石窟。——張帆《中國古代簡史》(3)唐朝: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的傳播和修行比較簡便,對后世影響最大。佛教的發展在隋唐進入鼎盛時期。隋唐的名僧大師皆為本土出身,理論經過充分消化吸收而中國化,形成若干大的宗派,各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律和派別。中唐以后,諸派多因教義繁瑣趨于衰微,只有禪宗因為修行簡便風靡于世。——張帆《中國古代簡史》(4)佛教的曲折發展——“三武一宗滅佛”①原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嚴重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②內容:“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統治者幾度滅佛。除此之外,南朝無神論者范縝,他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③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二、文學藝術1.文學(1)建安文學漢獻帝建安年間,文人們創作的詩歌。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和蔡琰等,以“三曹”為核心。建安文學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詞情并茂,真實藝術地再現了東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北朝民歌南北朝時期北方文人所創作的作品,其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粗獷豪邁。(3)田園詩東晉陶淵明等詩人形成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4)唐詩中國文學史上,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盛世:渴望為國建功立業,強烈的自信自尊,昂揚奮發轉衰:敏銳的洞察力,抨擊黑暗現實的勇氣,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書法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門藝術。三國時期的書法一方面延續漢末書法,作為正體的隸書仍在流行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王羲之擺脫隸書的影響,創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草書的規范模式。 把漢魏以來的隸書質樸書風轉型為自然灑脫、典雅流便的書風。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宗白華《美學散步》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李澤厚《美的歷程》(2)隋唐: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3.繪畫(1)魏晉南北朝中國畫中線的運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奠定了后面中國畫以線為主要表述語言的基礎。隋唐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盛唐以后,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唐朝最有成就的畫家是吳道子,他對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畫圣”之稱。石窟藝術石窟藝術與佛教密切相關。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建了大同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三、科技1.魏晉南北朝(1)魏晉南北朝科技發展原因缺乏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使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自由與解放。這一時期的很多科學研究活動并不是在中央集權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下為實現某一具體目標有組織地展開的,而是科學家從個人的興趣出發,注重享受窮根究源和理論探討的樂趣,自愿自覺而為之的,從而使為科學而科學的價值理性的科技價值觀得到了極大的彰顯。——楊愛華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價值觀》北方民族交融與南方江南的開發,也促進了科技的發展。魏晉南北朝科技發展內容2.隋唐(1)隋唐科技發展原因政治:隋唐時期政治統一,政府放寬對賦役的收取,人民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社會各方面呈現蓬勃向上的態勢,這些都為各項科技成就的取得創造了相對安定穩定的環境,為科技成就創造者創造了相對安逸的大環境。經濟:經濟得以較穩定的發展,政府和民間都有經濟實力對科學研究和科技發展進行經濟支持,科技成就創造者能夠在得到政府和民間支持的前提下進行研究,同時研究成果得到經濟支持能夠很快地轉化成生產力,應用到現實需要中。現實發展需要: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現實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實際需要是促進科技成就取得的重要動力。政府重視人才:政府利用自身的優勢和便利條件,對各個領域進行管理。這些部門各司其職,對相應領域進行管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成績的取得。——李柔曼 曲巍 《隋唐時期科技發展主要成就及影響因素分析》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交流(1)東漢后期安息僧人安世高和大月氏僧人支婁迦讖來華,在洛陽翻譯佛經,擴大了佛教的影響。(2)東晉時,法顯前往天竺,研學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3)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經,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4)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經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展有著重要貢獻。(5)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2.唐朝對外交流唐朝對外交通發達,與域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陸路方面,從長安出發,向東可以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洲和非洲。海路方面,從登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經馬來半島、印度,可以到達波斯灣。唐人既不是魏晉以前漢人的簡單延續,也不是胡人單向地融入漢族,而是漢胡互化產生的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繼續不斷地與域內周邊的胡人,以及來唐的外國人混融互化,不斷汲取新鮮血液,因而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從而以氣吞日月的磅礴氣勢,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刻意求新的獨創精神,創造出中華文明史上個光彩奪目的高峰。唐朝前期充滿了文化寬容精神,跨越國界的貿易遠遠超過了漢朝的盛況,與周邊及遠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也躍上了一個新階段,表現出對外來文明異乎尋常的熱烈歡迎。唐文化特別是盛唐文化的繁榮昌盛,離不開當時奉行立足于我、夷為我用的文化開放政策,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為唐文化提供了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樊樹志《國史概要》唐代之所以能夠朝氣蓬勃、富有生機,一是唐代的社會和文化能條貫、折中前此數百年的遺產,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攝取其他民族甚至外來的各種文化營養。【課后作業】1.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并成為黃巾起義的工具。而東晉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認為黃巾軍領袖張角“誑眩黎庶,糾合群愚,招集奸黨,稱合逆亂”;同時強調“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應“以忠孝和 順仁信為本”。葛洪的主張( )A.體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B.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C.反映了下層民眾的訴求D.動搖了儒學的統治地位2.如圖為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對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①反映了當時佛教的發展 ②體現了當時樂舞受到西域風格的影響 ③體現了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 ④是顧愷之的代表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屬于隋唐時期的是( )A.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出現B.火藥開始用于戰爭C.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D.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4.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這一情況透露出唐朝( )A.農業生產的發達 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的設置 D.泉州口岸的開放5.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6.唐朝時期詩人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經歷。這說明唐朝時期( )A.佛教取得統治地位 B.儒學出現危機C.出現三教合一趨勢 D.道教的發展7.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其名作《天王送子圖》取自佛教故事,描繪的是釋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故事。下列相關解讀最準確的是( )A. 唐代佛教影響政治生活B. 唐代市民文化繁榮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強D. 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8.魏徵主編的《隋書 食貨志》記載,北朝末期,中國河西走廊地區東羅馬(395-1453)金幣、薩珊波斯(224—651)銀幣是官方認可的民間流通貨幣。后來考古學者在新疆和田與吐魯番分別發現了東羅馬金幣和薩珊銀幣。這一考古發現( )有利于印證北朝民間貨幣使用情況 B. 表明中歐之間的交流始于南北朝證明《隋書 食貨志》的內容皆為信史 D. 可印證當時中西貿易的繁盛9.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尋找未來的幸福。 — —柏楊 《中國人史綱》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溝通了人與神的聯系。這比較符合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況且此教以道家學說為依托,道家的學術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同時,該教之中所蘊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對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儒學一直是敬鬼神而遠之,不能成為一種宗教信仰。雖然多次修訂禮樂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規范化,以維系中華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愛的傳統,但終不能和有統一教義教規,統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敵,所以佛道依然有廣大的活動空間。——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佛教與道教發展的原因:①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人們渴求尋求精神安慰;②朝代更替頻繁,儒家的傳統理論受到挑戰;③傳統民族文化影響,人們需要對生老病死的解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10.材料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統局面下發展的,帶有統一帝國的宏偉,呈現一種兼容的氣度。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使絲綢之路向西南(指南亞)延伸。當時從廣州出發到達波斯灣、紅海等地的航線已經開通,廣州港中外商船云集,帶把壺、高足杯等外來物品不僅滿足了貴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興趣,直接借鑒外來造型的“胡瓶”,成為唐代相當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穩定和強大,當波斯被大食吞滅時,波斯王選擇投奔唐朝,在長安度過自己的晚年。——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三卷依據材料分析,唐朝對外交流興盛的原因?唐朝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的鞏固、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繁榮、文化強盛和民族交融,由此而形成的開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是唐朝文化呈現出兼收并蓄、繁榮昌盛的重要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