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融合設計思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和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三國兩晉南北朝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幾個階段,除西晉外都處于分裂狀態。盡管戰火連綿、形勢動蕩,但社會經濟在曲折中仍有發展,南方的開發初見成效,文化領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因此,將本課教學主題確定為: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政權分立中蘊含著統一。民族融合是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重要特征。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相關知識并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還缺乏全面系統的理解。高中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更為強烈,理性思維逐漸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引導,通過各種史料并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現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融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時空定位,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情況。2.通過史料分析,認識這一階段的民族融合:從形式上看,是漢化的過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是農業化的過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是歷史的進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人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使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呈現認同趨勢,故民族融合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突出特征。培養學生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能力。3.感受民族融合的推進過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重點難點1.重點:了解三國、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十六國的相關史實以及南北朝對峙的概況;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影響。2.難點:少數民族融合的推進過程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教學活動過程導入:教師展示材料:220年,漢朝在紛亂的農民起義、軍閥政變和游牧部落的侵襲中退出歷史舞臺。中國進入長期分裂和混亂的局面,正和西方羅馬帝國崩潰后的情況相似。——[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教師活動:中國進人長期分裂和混亂的局面指的是 【設計意圖】通過漢末歷史現象的呈現,總結得出漢朝以后中國歷史進入長期分裂和混亂階段,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階段。1.導入學習任務一:政權分立——三國鼎立及西晉的短暫統一材料1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在是年十月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魏文帝),國號魏,都洛陽。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劉備企圖重新奪回荊州,以實施兩面鉗擊中原戰略。于是以替關羽報仇為名,調集所有兵力,親征東吳,結果被東吳大敗于虢亭(湖北宜都北),狼狽退回蜀中。至此,曹、劉、孫三個集團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孫權稱王(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教師活動: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完成下列表格。三國政權建立時間、創建者及都城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創建者 定都魏 220年 曹丕 洛陽蜀 221年 劉備 成都吳 222年 孫權 建業學生活動:根據課本及教師呈現的資料,完善表格。【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呈現形式,使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掌握三國政權建立的時間。材料2 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以蜀“民夷騷動”,認為“大舉圖蜀”的時機已到。于是派鄧艾、諸葛緒、鐘會率18萬大軍分三路攻蜀…后主劉禪出降,蜀亡…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魏元帝“禪讓”帝位,自己稱帝(晉武帝),國號晉,都洛陽,史稱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吳主孫皓向晉將王睿投降,吳亡。自190年關東軍討董卓,經過90年的分裂混戰,至此,中國重新統一了。——朱紹侯《中國古代史》學生活動:西晉完成統一的條件。材料3 西晉曾完成了統一,前期也有過短暫的繁榮,有過創新改革,但在成功面前,西晉統治者沒能進一步進取,而是開始懈怠、腐化,在處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方面留下了一系列隱患,終于導致了它的速亡。這個歷史教訓,是極為深刻的。——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4 統一之所以不能持久,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從客觀方面看,分裂的危機并沒有消失,或者說統一的社會基礎還不成熟,條件還不具備。曹氏代漢,司馬氏代魏,固然避免了全面崩潰的危險,但社會危機的根本原因并沒有矯正,社會依然是不安定的。——樊樹志《國史概要》學生活動:根據材料3、4思考,西晉的統一不能持久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分析材料、解讀材料的能力。通過本環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西晉完成統一的條件,并分析西晉的統一是短暫的,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2.導入學習任務二:政權分立——東晉建立與南朝政權的更替材料1 司馬睿于317年正式稱帝,他受到北方流亡者的共同支持,這些從北方南遷的世家大族提供由人客和鄉黨組成的私人武裝,這些貧困的鄉黨當初和他們一起逃至南方。南方基業已深的世家大族最初對他們充滿敵意。八王之亂摧毀了北方,同一時期長江下游地區也發生了幾次較大的叛亂,晉朝的軍事長官還兩次試圖建立獨立國家。這些在南方很有根基的家族集結他們的私人武裝來消除這些威脅,東晉皇帝在他們看來更像一位北方的篡權者,居然想來這里成為他們的統治者。——[加]卜正民《哈佛中國史02》學生活動:根據材料思考東晉建立之初面臨哪些危機。【設計意圖】師生合作共同探究,東晉建立之初面臨哪些危機,從而為南朝的分裂做了自然的鋪墊。材料2 420年劉宋王朝的建立是中國南朝歷史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節點。自從漢朝衰落后,皇家朝廷已經連續兩個世紀都萎靡不振。盡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但他們需要從朝廷那里獲得自己的特權和聲望,真正的中央政府并沒有什么權力,權力碎片化,并落入南方顯赫家族和北方短命的“蠻人”國家手中。——[加]卜正民《哈佛中國史02〉材料3 在接下來的200年里,南朝(劉宋、齊、梁、陳)都是由出身較低的軍人統治,他們以犧牲世家大族的利益為代價,逐漸提高自己的權威度。這些王朝無法挑戰地方上的名門,因此繼續允許世家子弟擔任初級官職。朝廷甚至模仿他們的舉止與風雅的活動—-這也是對世家杰出的社會聲望的一種認可。但是統治者剝奪了世家大族在政治權力上的三個基本要素:軍事力量、地方管理權以及財富。一[加]卜正民《哈佛中國史02》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學生活動:分析總結南朝政權更替的原因。材料4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據《中外歷史綱要》(上)整理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完善表格。學生活動:歸納東晉南朝時經濟發展的表現,整理完善表格。東晉南朝時經濟發展情況農業 圍湖造田、興修水利、江南地區麥稻兼作、五嶺以南種植雙季稻手工業 織錦業 建立專門機構管理絲織業,織錦業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迅速發展(蜀錦)冶鑄業 發明灌鋼法制瓷業 青瓷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具商業 建康城人口達到百萬,是當時經濟最活躍的一個都市學生總結分析得出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主要為:①北方人口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南方戰亂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③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④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⑤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重視發展農業。3.導人學習任務三:政權分立——十六國與北朝材料1 西晉滅亡以后,司馬氏在江南重建政權,史稱東晉(317一420年)的130多年時間內,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和漢族官僚地主,在混戰割據中紛紛建立政權,歷史上叫作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時期的歷史,以秦、晉淝水之戰(383年)為界,可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2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材料,總結得出十六國的歷史及民族融合的概況。材料3北魏的建立和統一北方4.導入學習任務四:民族融合材料1 魏晉時期,出現了少數民族內遷的高潮。當時內遷的種族很多,主要的有五個民族,即匈奴、鮮卑、羯、氐、羌,在舊史中,他們被稱為“五胡”。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之晉、陜、甘地區;鮮卑散居于今遼東、遼西、內蒙古、山西、甘隴一帶;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陜、甘交界處,后南入川、東入關中;羌則由甘、青進入陜西。內遷總數,《晉書·文帝紀》稱有870萬口,雖未必全部進入中原地區,但入居中原地區的也不在少數。——朱紹侯《中國古代史》學生活動:根據材料思考導致東漢以降西、北邊陲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材料2 493年,孝文帝決定通過遷都來使北魏轉變為典型的中華國家。他要求在朝廷上用朝服、講漢語,通過聯姻及階級劃分,把鮮卑精英與漢族精英融合在一起。絕大多數漢族人口的軍事區劃被由漢族官員管理的民政州郡所取代。漢人民兵輪流防衛地方,最初的拓跋守衛軍要么加入新都城洛陽的軍隊,要么駐扎到北部邊境,要么被吸納進當地的人口中。——[加]卜正民《哈佛中國史02》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學生活動:學生思考總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①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拓跋改為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采用漢族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課堂小結三分天下,司馬一統,八王之亂,五胡內遷,北方戰亂,司馬重建。東晉士族,國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開發,進步明顯。北方十五,還有成漢,漢族制度,影響深遠,淝水之戰,重現混亂。孝文改革,全面學漢,緩解矛盾,社會發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統。作業拓展問題: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歷史上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存在很大的爭議。早在古代,批評孝文帝漢化政策的言論就多見于典籍,馬端林、葉適、王夫之、趙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責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的政策,是“好名慕古而不實見國家大計”,強調“國勢之衰,實始于此。一傳而宣武,再傳而孝明,而鼎祚移矣”,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虛偽之徒,“拓跋宏之偽也,儒者之恥也。夫宏之偽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而當代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卻認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國再統一的工具。設計反思與討論在教材處理上,因本課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而選取重點、難點加以突破,如南北朝的政權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多種形式,如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既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體驗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融合》一課注重學生史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用一則史料導人,課堂之中也有大量史學材料的運用,既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又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兩個核心素養的落實貫穿其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引,環環相扣,既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有序又不時發生思想碰撞,師生在問題分析中深化對政權的更迭及民族融合的理解。本課的最后環節——民族融合,是課堂的小結和升華,教師不露痕跡地再次引導學生尋找歷史價值、感悟民族融合,理解中華各族人民為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在無形之中滲透培養家國情懷的素養理念。挖掘課本內容。課本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資源,還是學生獲得歷史認識的重要依據。本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充分用好教科書即學生手中的課本,掌握三國分立、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建立與南朝政權的更替、十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及民族融合等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