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易錯知識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人人不一定是哲學家。)2、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兩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不等于總和)3、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辯證關系)。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第一性/誰決定誰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反映存在的問題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依據4、哲學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根本方向,但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 (如:氣者,理之依也。/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原子、分子,)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心主義:意識決定物質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如人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如: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心無外物/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如神創論/理生萬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氣,先有此理。/生死由命,富貴在天)5、哲學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辯證法: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哲學上的 “物質”揭示了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哲學上的物質≠物質具體形態;②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是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2)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運動(3)物質具有可知性7、構成社會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都是客觀的物質因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8、 ①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②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不是大腦)。③意識的本質(內容):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或主觀映象。無論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④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⑤社會實踐是產生意識的根本途徑。⑥意識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9 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③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觀,如刻舟求劍)和離開物質談運動(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10、認識、利用、把握、發現、尊重規律( 對 ) 改造、消滅、創造、改變規律(錯 )11、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12、①意識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以認識之物。(可知論)13、聯系具有客觀性,但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聯系。14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可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15、“任何事物都處于聯系之中(對 )”與“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錯) 聯系是有條件的16、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判斷新舊事物不是按時間出現先后、名稱、形式等,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無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18、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19事物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20、質變不等于發展,但發展一定是質變。21、①辯證否實質是“揚棄”,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②辯證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22(1)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不會相互轉化23、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24、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①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比較: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試點、示范、典型、抽樣、推廣經驗等這類詞常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體現25、區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抓關鍵詞A主次矛盾:常有重點、中心、關鍵、核心、要害、突破口、首要任務這類詞B矛盾主次方面:主流、主體、主導、本質、性質、大局、方向、總體上、大多數這類詞26、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27、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8、獲得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 獲得認識的途徑:實踐 + 學習29、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因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30認識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3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2、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3、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謬誤有明確的界限,不能混淆)34、認識、發現、檢驗、發展真理( 對 ) 推翻真理( 錯 )35、認識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36、社會在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在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37、①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根本動力) ②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③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通過改革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38、(1)生產活動(或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活躍的因素。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變革決定著社會意識形態更替。(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①反映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經濟制度、分配制度、土地制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②反映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如憲法修改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41、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42、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43、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44、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45、文化的特點: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是人類所特有的)②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③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力量,但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46、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發展完全同步。47、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啟示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只能起影響作用,不能起決定作用。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51、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52、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53、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54、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55、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56、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57、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58、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 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61、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62、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3、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