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金秋果韻百果之王——棗子教案教學背景秋天,是生命的沉淀,是思緒的靜美。河上秋林八月天,紅珠顆顆壓枝園。金秋時節,最幸福的收獲,莫過于棗了。棗是我國最古老的五果之一,象征幸福美滿和吉祥到來,象征著紅紅火火的愛情,所以家中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種植一棵棗樹。二、教學目標了解棗子,學習棗子的植物學史形態特征、 品種分類、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保花保果、 主要價值和 植物文化等等方面知識。希望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能深入人心,人們都能愛護大自然,與周圍的生物和諧共處。三、教學重點認真學習棗子的知識,欣賞大自然的神奇。培養愛護環境,欣賞大自然的意識。讓同學們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熱愛大自然一切生命。深刻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教學過程老師引入:棗,最古老的果樹之一,原產于我國,和桃、李、梅、杏合稱為『五果』,被譽為“百果之王”,被民間視為“鐵桿莊稼”,更被醫家作為食療養生之佳品。據說,黃帝于中秋時節帶領隨從去野外狩獵,被一只麋鹿引入叢林深處,人困馬乏之際,一只小鳥朝著黃帝的馬叫了幾聲,眾人跟隨著鳥叫聲越過山丘之后,一片結著青紅小果子的果林擋在了前面。飄來的果香讓人食指大動,于是眾人采摘而食,酸中帶甜,倒是分外解渴。眾人便請黃帝賜名,黃帝思考了一會兒,說:“這又脆又甜的果子找來不易,就叫它‘找'吧!”后來倉頡造字時,根據棗樹有刺的特點,用刺的偏旁疊起來創造了『棗』字。讓我們了解一下吧:棗,別稱棗子,大棗、刺棗,貫棗。鼠李科棗屬植物,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余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后期常脫落。花黃綠色,兩性,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核果矩圓形或是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后由紅色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廣為栽培。本種原產中國,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除供鮮食外,常可以制成蜜棗、紅棗、熏棗、黑棗、酒棗、牙棗等蜜餞和果脯,還可以作棗泥、棗面、棗酒、棗醋等,為食品工業原料。植物學史棗是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棗樹,也是棗樹的成熟果實。原產于中國,在中國南北各地都有分布。花小多蜜,是一種蜜源植物。果實棗,長圓形,未成熟時綠色,成熟后褐紅色。可鮮食也可制成干果或蜜餞果脯等。營養豐富,棗的品種繁多,大小不一,果皮和種仁藥用,果皮能健脾,種仁能鎮靜安神;果肉可提取維生素C及釀酒;核殼可制活性炭。去水分的紅棗肉還是加工紅糖的原料。成熟的大紅棗含有天然的果糖成分,還含有蛋白質、鈣、鐵、鎂、胡蘿卜素、維生素C、B1、B2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物種分類我國幅員遼闊,棗的歷史如上所說由來已久,因此棗從黃河岸邊繁衍開來,隨著人口的遷移,嫁接技術的進步,衍生了很多品種,當下各地的棗各具特色,大范圍的種植主要分布在以下六個地方。山西:稷山板棗 太谷壺瓶棗 臨縣紅棗 交城駿棗陜西:神木木棗 清澗狗頭紅棗新疆:若羌灰棗 和田紅棗 阿克蘇紅棗山東:寧陽大棗 棗莊大紅棗河北:阜平大棗 滄州金絲小棗河南:新鄭大棗 靈寶大棗其中,位于北緯38.31°,源自黃河岸邊的神木木棗是已知700多種棗類中級別最高的棗,故被稱為“黃河母棗”。因其產量低、營養價值高,又被成為『黃金木棗』。形態特征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余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即新枝)比長枝光滑,紫紅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厘米,粗直,短刺下彎,長4-6毫米;短枝短粗,矩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于短枝上。葉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7厘米,寬1.5-4厘米,頂端鈍或圓形,稀銳尖,具小尖頭,基部稍不對稱,近圓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僅沿脈多少被疏微毛,基生三出脈;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后期常脫落。棗的花瓣圖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2-8個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花梗長2-3毫米;萼片卵狀三角形;花瓣倒卵圓形,基部有爪,與雄蕊等長;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下部藏于花盤內,與花盤合生,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半裂。核果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時紅色,后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核頂端銳尖,基部銳尖或鈍,2室,具1或2種子,果梗長2-5毫米;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品種分類七月鮮果實卵圓形,果面平整,平均果重29.8克,最大74.1克。果個均勻,果皮薄,深紅色,表面蠟質較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8.9%,可食率98.8%。鮮棗味甜,肉質細,極宜鮮食,8月下旬紅熟,比梨棗早上市20-30天,克服了梨棗采前落果嚴重,未紅先蔫的缺點。該品種抗旱性強,豐產穩產,是極為可貴的極早熟優良鮮食品種。雞蛋棗果實特大,近圓形,平均單果重30克,最大50克。果實大小均勻,果皮厚,深紅色。鮮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1%-35%,可食率97%。果肉質細,酥脆多汁,香甜可口。9月中下旬開始成熟,成熟期遇雨不易裂果,耐貯茂,是優良的鮮食、制干、蜜餞兼用品種,旱臺地和水地均可栽培。梨棗果實特大,長圓形,平均單果重25克,最大50克,大小不勻,果皮薄,紅色,果肉厚,肉質松脆,較粗,味甜,汁較多。鮮棗含可溶性固形物27.9%,可食率97.3%。果實生長期110天左右,幼樹豐產性強。成熟期不整齊,遇雨易裂果,且采前落果嚴重,缺水時未紅先蔫。晉棗樹勢高,高大直立,枝粗硬,產量高,果實圓筒形或長卵形,果頂一端略細,平均單果重34克,最大可達60-70克。果個均勻,果皮薄,紅棕色,有光澤。鮮棗肉質脆嫩,致密多汁,味甘美,含糖28%,含酸0.21%,品質上等,干制等35%,9月下旬成熟。贊皇大棗果實大,長圓形,平均果重17.3克,最大29克,大小均勻,果面平整,果皮中厚,深紅色。果肉厚,質地較細,稍松脆,汁中多,味微酸。紅棗品質上等,適宜制干,也可制作蜜棗或鮮食。鮮棗含可溶性固形物30.5%,可食率96%。豐產穗產,成熟期較抗雨裂。秦棗1號果實果柱形,平均單果重18.8克,最大40克,最優良的制干品種。10月上中旬成熟,豐產穩產。可溶性固形特含量33%,干制紅棗具有肉厚、味甜、個大、售價高等特點。在雨季之后成熟,具有良好的抗裂果性能,無采前落果現象,適宜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緩坡地栽培。生長環境該物種原產中國,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中國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河南、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廣為栽培。生長習性棗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 屬于喜溫果樹,產區年均溫15℃左右,芽萌動期溫度需要在13-15℃,抽枝展葉期溫度在17℃,開花坐果期溫度在22-25℃,果實成熟期溫度要在18-22℃。棗樹耐旱、耐澇性較強,但開花期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否則不利授粉坐果。另外,棗喜光性強,對光反應較敏感,對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耐鹽堿。但怕風,所以在建園過程中應注意避開風口處。繁殖方法繁殖以分株和嫁接為主,有些品種也可播種。嫁接嫁接方法主要有木質芽接和枝接(枝接多采用皮下接)。其嫁接技術要點,歸納起來為六字要領:“鮮”,接穗保持新鮮,無失水。“平”,接穗削面要平。“準”,接穗和砧木形成層要對準。“緊”、接好后要纏嚴綁緊。“快”操作速度要快。“濕”、嫁接后要埋土或套塑料袋保持濕度。同時在嫁接前5-7天,對砧木苗圃進行灌水,使易于離皮。斷根選擇優良品種的自根植株,發芽前在樹冠外圍挖寬30-40厘米以下、深50厘米左右的溝,切斷直徑2厘米以下的根,在斷根溝內施有機肥料,隨即回填。生長季節可發出根蘗苗,第二年春季挖出根蘗苗,采用ABT生根粉或其它激素處理,歸圃栽植,培育壯苗。根插在秋末結合秋耕從健壯棗樹上采根,剪成長20-30厘米,直徑1-4厘米的根穗,在地窯內藏沙。第二年春季開溝育苗,根穗以傾斜45角插入溝內,上露地面2厘米,插后隨即澆水。根穗采用生根激素處理,塑料薄膜覆蓋,其效果更好。組培截止到2008年甘肅省在組培育苗方面均取得了成效。甘肅農業大學園藝系在武威、景泰、酒泉等地的科研推廣部門已具備生產組培育苗的技術、設備和條件。對棗離體快繁的若干因素分析研究,選出了最適其離體快繁的外植體-早春水培的嫩枝莖段,啟動培養基為H94+IBA0.1毫克/升+NG15毫克/升的固體培養基中加H66營養液的固液兩相培養。繼代培養基為H66+NG20毫克/升+IBA0.1毫克/升,繼代培養30天,平均增值系數為4。生根培養基為H94+NG3-8毫克/升+IAB0.1毫克/升,生根率為90%。在組織培養室內培養20天后,置于日光溫室再培養10天左右,然后打開瓶塞煉苗3-4天,用青河沙過渡移栽法移栽,成活率可達96%。當試管苗在生根培養基上生長20天左右,苗高達到4-6厘米,有三條以上的根時,置于日光溫室再培養10天左右,打開瓶塞煉苗3-4天,移植在已消毒的苗床上(苗床做法同實驗方法內綠枝扦插苗床做法),移植深度3厘米,成活率可達96%。以組培苗根系作扦插材料易成活。而大田扦插,條件苛可,粗度要達到1厘米以上,長15-20厘米,即使生根劑處理生根率也很低。 扦插扦插過程:在扦插前先將沙床濕潤,濕潤標準為沙床打孔后孔不塌,扦插時一邊用小木棒在沙床上打孔,一邊將插穗蘸漿扦插,小孔直經要大于插穗蘸漿后的直徑,以免藥液被小孔壁擠掉而降低藥性。扦插深度為3厘米左右,太深容易造成基部腐爛,過淺,插穗傾倒和生根后根系外露,扦插后插孔要擠緊,讓河沙和插穗緊密結合。栽培技術選園栽植棗樹適應性強,但在土壤疏松、層深厚、肥水充足的條件下生長發育會更好。有計劃地在耕地栽種棗樹,實行棗糧間作、是發展立體農業、實現棗糧雙豐收的有效途徑。渠路兩旁、田邊地埂和庭院都是發展棗樹的好地方。也可結合農田防護林的營造建設多功能、高效益復合型林果業商品生產基地。 栽植季節春秋兩季均可,但以春季為好。一般在棗樹萌芽前一周內進行。栽植密度;成片棗園株行距4-5米×5-6米,每畝22-33株;長期棗糧間作行距8-15米,株距4-6米,定植采用南北行。定植穴的大小一般為80厘米見方,并施10千克以上的農家肥。栽植深度和根頸相齊,邊回填邊踏實,扶正苗木,栽后立即灌水。栽植時苗木根蘸磷肥泥漿,有利于成活。肥水管理為促進棗樹早果早豐,必須加強土、肥、水管理。在河西灌區除冬灌外,多與小麥灌水次數相同;施肥每株施磷二銨0.15-0.25千克,選擇合理間作物,以利通風透光;留足樹盤保證營養面積,栽后及時定干并注意修剪。⒈土壤解凍后在棗樹周圍2米范圍內進行深翻,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及時松土除草,春翻易淺,秋翻宜深;⒉秋末封凍前施基肥,春季發芽前追施肥,一般單株產50千克鮮棗施施粗肥100千克或氮、磷肥各1.5千克,鉀肥0.5千克混合溝施。施肥時在距樹干1-1.5米處挖40×40厘米的環狀溝施入肥料。在花期和幼果生長期每株采取放射溝法追施尿素0.5-1千克;⒊在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分別在花期前、座果期、果實膨脹大期及時臨冬前灌水。整形修剪定植后要進行定干。定干高度:成片棗園1米左右,棗糧間作1.5米左右。修剪一般在冬春兩季進行,前三年掌握以輕剪為主,促控結合,多留枝,使其盡快形成樹冠。同時,積極培養豐產樹形。主要有主干疏散分層形、多主枝自然圓頭形和開心形。結果樹修剪時要控制徒長枝,保留正常枝,剪除病枯枝。以短截為主,除去病枝、枯枝、重疊枝、直立枝,控制徒長枝,更新衰老枝。夏季修剪采取摘心、疏枝、除萌蘗、調整枝位等方法,調節營養分配,達到冠內通風透光。保花保果棗樹是多花樹種,開花多,座果少。根據不同品種觀察一般自然座果率只有0.62-1.2%,老齡棗樹更差。這除與花期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重疊進行,養分集中消耗有關外,生產上的粗放管理,也是造成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座果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研究認為棗花座果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良好的營養條件;二是授粉受精;三是適于開花座果的環境條件,三者缺一不可。主要價值經濟常可以制成蜜棗、紅棗、熏棗、黑棗、酒棗及牙棗等蜜餞和果脯,還可以作棗泥、棗面、棗酒、棗醋等,為食品工業原料。 樹可供雕刻,制車、造船、作樂器。中國紅棗最高年產量為36.8萬噸,每年中國的紅棗及系列加工制品大量出口,發展經濟增進貿易。食用可供鮮食,棗的果實味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P。 棗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水果,吃棗可以補血、降壓、增強人體免疫力。同時,棗里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和糖分,研究表明,它對保肝護肝,鎮靜安神還有一定的功效。鮮棗維生素含量更豐富,但是它有時令性,不能經常買到,而且多吃可能傷害消化功能。干棗雖然維生素含量下降,但鐵含量升高,而且其營養更易吸收。食用益處1、面色紅潤棗中富含鐵,對防治月經性貧血和產后失血有重要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藥物所不能比擬的。紅棗中還含有大量的環磷酸腺苷,它能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使新細胞迅速生成,老死細胞很快被消除,并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增強血液中紅細胞的含量。2、肌膚潤澤紅棗的營養十分豐富,維生素C和維生素p含量最高,居各種水果之冠。在新鮮紅棗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柑橘高7~10倍,是蘋果的75倍。一般公認檸檬是含維生素p豐富的代表,但和鮮棗相比,卻遜色十幾倍。常吃棗能使皮膚的彈性增強,皮下組織豐滿,使皮膚變得細嫩光滑。3、抑制皺紋棗中所含的維生素c是活性很強的還原性抗氧化物質,能參與體內的生理氧氣還原,防止黑色素在體內沉積,可有效地減少皺紋及色素沉積。4、身姿挺拔棗中富含鈣,對防治骨質疏松有重要作用,能幫你延長挺拔身體的保質期。棗類食品中,醉棗的營養損失較大,維生素c幾乎全部被破壞,但棗經過酒的浸泡后,礦物質含量增多。所以醉棗的鈣含量是這幾種棗制品中最好的,每100克約含75毫克。5、瘦身減肥紅棗有促進腸蠕動的功能,是減肥的佳品。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打游戲,嘴巴閑不住時也可以嚼一顆紅棗。值得提醒一下的是,棗的糖含量很高,熱量自然不低,因此如果你的目的是瘦身減肥,請控制棗的攝入量。6、不易生病棗的提取物包括棗汁都有抗疲勞的效果。此外,棗還可以促進脾淋巴細胞的增殖,提高人的免疫力,使人不容易生病,長期吃體質會有明顯改善。藥用棗可供藥用,有養胃、健脾、益血、滋補、強身之效,棗仁和根均可入藥,棗仁可以安神,為重要藥品之一。 棗樹葉、花、果、皮、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藥。近代化學分析表明,尤其是棗果,含有人體所需18種氨基酸,維生素A、B1、B2、C、E、P和煙酸,尤其是維生素C、維生素P極為豐富,具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醫藥價值為中國研究最早、應用最廣。 【性味】味甘;性溫。【功效】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安心神,調營衛,和藥性的功效。【功能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婦人臟躁、營衛不和等證。 園林棗林有防風,固沙、降低風速、調節氣溫、防止和減輕干熱風危害的作用,對間作物生長影響頗大。棗樹作為防風林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神異經》中:“北方荒中有棗林,高五十丈,敷張枝條,數里余,疾風不能偃、雷電不能催。”描寫了棗樹林帶的規模和作用。據河南新鄭棗樹科學研究觀測,農棗間作降低風速20%-62%,氣溫降低1.2℃-5.8℃,提高在所溫度0.5%-11.3%,土壤含水率提高4.5%-5.1%,蒸發減少8%-44.7%,棗樹不僅能在瘠薄土壤中生長,而且耐鹽堿(含鹽堿<0.3%)。植物文化歷史傳說稷山板棗的傳說說起稷山,就會想起聞名國內外的稷山板棗,“稷山棗,棗兒大,核兒小,又甜又脆又好咬。”稷山板棗為什么這樣好吃呢 這其中還有一段傳說故事。也不清楚在從前什么時候了,稷山縣有個村莊,村名叫路村,位于呂梁山腳下。村里有個老實憨厚的青年小伙子,名叫板兒,父母早亡,家里很窮,靠上山打柴維持生活。一天,板兒拿著繩子、扁擔、斧子上山去砍柴,當他爬上山頂的時候看見有兩個人坐在一塊大青石上正在下棋。這兩個人正是呂梁山的山神,一個呂大仙,一個梁大仙,住在呂梁山最南端的黃華峪口右主峰下的石山里,這些板兒當然不會知道的。他一個人常年在深山里打柴,覺得孤寡伶伶。現能有兩個人在山頂上下棋,真是不可多得,他便把繩擔斧子扔在一旁,坐在大石頭上。看起下棋來了。這兩個山神在這一盤棋的時間里,分吃了三顆板棗,并將棗核吐在身后地上,板兒便順手從地上揀起,放在嘴里吞了這三個棗核。當這兩個山神收拾棋子要走的時候,板兒才想起他還沒有打下柴。當他轉過身來拿繩擔和斧子的時候,他才發現他的繩和擔早都腐爛了,斧把也腐爛了,斧頭成了一堆鐵銹。板兒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這兩個山神看著板兒不解的樣子,心里覺得好笑,告訴他說:他倆的一盤棋下了三年時間,他倆三年分吃三顆板棗,板兒吞了三顆板棗核就會力大無窮。如果把呂梁山上所有的樹木捆成一捆還不夠板兒一個人扛呢,以后再不用發愁日子難過了。板兒這才恍然大悟。這兩個山神臨走時還送給板兒一本書,并告訴他在最困難的時候翻看,自有妙用,但在平常是不能隨便亂翻的。板兒得了仙書喜出望外地回到家里。“三年來不住人的家,已經是破爛不堪了”。板兒也不顧收拾房子,懷著好奇的心坐在燈下翻著書。他剛小聲地念了“天兵天將……”幾個字,頓時,赤面獠牙,身著盔甲,持槍握劍的天兵天將站得屋里、院里、房上到處都是,并大聲喝到:“叫俺有何事干?”原來這是一本調遣天兵天將的天書,板兒吃驚不解,急忙吸口氣說:“呂梁山上拔棗樹。”天兵天將又吼道:“拔下往哪里栽?”板兒回答道:“陶梁姚村甘泉村。”一霎時,天兵天將不見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呂梁山上的大小棗樹都不見了,陶村、姚村、甘泉村、胡家莊幾個村的地里長滿了棗樹,結出了又飽又大的紅棗兒。從此以后,人們非常感激板兒,就稱稷山棗為“板棗”。慶云縣將軍樹的傳說據說,明朝燕王掃北時,當地眾多百姓躲避唐棗樹下,忽然大霧彌漫,眾人得以幸免于難,所以當地的群眾又稱唐棗樹為神樹。1989年,慶云縣委、縣政府為唐棗樹立碑,碑陽“唐棗”二字,由著名書法家蔣維松先生書寫,篆書雍容典雅,遒勁靈秀。碑陰鐫刻碑文,由當時76歲高齡的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宗惟成先生書寫,300余字的楷書,筆筆意到,平正峭勁。現這棵將軍樹雖然歷經風雨1600余年,但是到今還枝繁葉茂,是中國現存樹齡最長的老棗樹,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唐棗樹雖飽經滄桑,屢罹兵燹,仍根固葉茂,楨干似鏤龍雕鳳,蒼勁俊逸,樹干中空,內可容人。每年秋收還可以打棗百余斤,將軍樹的四周五百齡的古棗樹比比皆是,所以就建成了唐棗生態觀光園,觀光園2008年被評為省級生態觀光農業旅游示范點,如今她倍受政府的保護,來慶云的旅游者在此將軍樹下流連忘返,同將軍樹合影照相留念者眾多。新疆哈密大棗的傳說哈密大棗有名,清代資料就有“棗大疑仙種”的記載,如今更是聞名中國的“名、優、特”拳頭產品。它與山東樂陵的金絲小棗、河北滄縣的無核棗、浙江義烏的響鈴棗,并稱“四大名棗”。哈密大棗,以五堡鄉的產量最高、質量最佳,連周穆王品嘗后都贊不絕口。史載別錄棗為中國原產,中國早已栽培,而且吃棗歷史也很久了。《詩經》已有“八月剝棗”的記載了。《禮記》上有“棗栗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戰國策》有“北有棗栗之利……足食于民”,指出棗在中國北方的重要作用。《韓非子》還記載了秦國饑荒時用棗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間一直視棗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之一。棗作為藥用也很早,《神農本草經》即已收載,歷代藥籍均有記載,對其養生療病的認識不斷深化。棗都被視為重要滋補品,有“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之說。棗仍是中國烹飪中的主要干果原料之一。中國棗約于公元1世紀經敘利亞傳入地中海沿岸和西歐,19世紀由歐洲傳入北美。文化內涵棗在中國的文字記載就有三千多年。關于棗的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現于《詩經》,在《詩·豳風·七月》中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魏風》中有“園有棘,其實之食。”《小雅》中有“營營青蠅,止于棘。”《秦風》中有“交交黃鳥,止于棘。”棘,指的就是棗樹。儒家經典對棗的記述更為詳盡,《周禮·天官·籩人》里講“饋食之籩,其實棗、鹵、桃、榛實。”《儀禮·聘禮》中說,棗、栗還是古代諸侯相互借路相互問候之際,帶給掌管朝覲官員的禮物,用兩個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邊有蓋的方竹簋,一個裝滿棗,一個裝滿栗,一齊獻上。《儀禮·既夕禮》上說,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種要有棗糗、栗脯。《儀禮·特牲饋食禮》和《儀禮·有司》中講,諸侯及下邊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廟,祭品種除有規定的牲畜外,均有棗和栗,而且棗栗由誰擺放,都有講究。再以后《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秦游說六國時,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實于民,此所謂天府也。”這說明棗是當時燕國北方的經濟命脈,是帝王考慮治國安幫國策的依據之一。對于棗樹的栽植培育,《廣物博志》有記載:“周文王時,有弱枝棗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樹苑中。”《齊民要術》的記載更為詳實:“選(棗)好味者,留栽之,候棗葉始生而移之。”“棗性堅強,不以苗掠。”《爾雅·釋木》是中國第一部記錄解釋棗品種的書,其記錄的周代棗品種已有壺棗、要棗、白棗、酸棗、齊棗、羊棗、大棗、填棗、苦棗、無實棗等十一種。到元代,《打棗譜》中記錄定型的棗品種多達七十二種。到清代乾隆時期,《植物名實圖考》所記錄棗品種達到了八十七種。棗被歷代詩人寫入詩辭歌賦中,詠頌棗樹的詩文比比皆是。透過這些詩文,我們就穿越了時空隧道,能夠盡情領略先前棗鄉風光、感受歷史滄桑、回味故人先賢和當代人愛棗的情懷。唐朝詩人李頎吟詠“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末落桐蔭長”,唐代另一著名詩人劉長卿詩云“行過大山過小山,房上地下紅一片”,宋代詩人張耒寫到“棗徑瓜田經雨涼,白衫烏帽野人裝”,清代慶云縣令桂山吟到“正是晴和好時節,棗芽初長麥初肥”,另有詩人也寫到“叢林騰赤霞,千家射云紅”,當代詩人更是發出贊嘆“漫漫秋風夕照中,婆娑一樹萬珠紅”,悠然和諧的田園風光躍然紙上。宋代大詩人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欣然作詞《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表達了他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清代詩人崔旭寫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紅珠顆顆壓枝園;長腰健婦提筐去,打棗竿長二十拳”,又有詩人寫到“春風已過又秋分,打棗聲宣隔隴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云紅”,金秋時節小棗豐收的景象如聞其聲,如觀其景。清代李魯“添得棗林路欲歧,行人道是舊西溪。紅綾車慢梨花水,風暖沙柔陷馬蹄”的詩句描寫出了棗園的旖旎風光。在抗日戰爭年代,肖華司令員在其創作的《魯冀邊進行曲》中慨然唱道“不怕二百個據點的敵人瘋狂掃蕩,任它從橫的公路網,離敵人三五里宿營,不怕吃的是樹葉和棗糠,永遠站在我們的崗位上,環境越困難越是我們的光榮;同志們,我們要干到底,我們一定要勝利!”表達了我軍區子弟兵抗戰到底的堅強意志和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樹理就任慶云縣委書記時曾欣然寫下《唐棗賦》、《詠棗詩》,發出了“嗟人生當如茲,庶自強以不息”和“我欲勸求長生者,莫辭長作慶云人”的由衷感慨,抒發了所有棗鄉人對棗樹的無限敬仰和喜愛的情懷。五、教學總結通過學習,我們懂得了棗子的植物學史形態特征、 品種分類、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保花保果、 主要價值和 植物文化等等方面知識。培養了同學們的愛護環境,保護植物的意識。希望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能深入人心,愛護環境,與周圍的生物和諧共處!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