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冊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冊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教案

資源簡介

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 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結合知識卡片、地圖等,掌握遼夏金元政權建立發展的脈絡,同時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與宋的并立關系,引導學生樹立平等的民族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
2、了解遼南北面官制度的主要內容。依據史料探究其建立的背景,理解制度的產生與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地圖,從空間變化的角度分析其背景,感受少數民族杰出首領的政治智慧。(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閱讀教材知道西夏制度建設的特點,通過教師講解了解西夏漢藩兩套制度。同時理解漢族文化對周邊民族所造成的影響。(家國情懷)
4、閱讀史料概括金猛安謀克的特點,通過教師講解,加深理解。(史料實證)
5、閱讀史料,概括遼、金政治制度的共同影響,認識少數民族制度建設在鞏固政權、邊疆治理理念以及促進民族交融等方面的貢獻,并再次感受其政治智慧。(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6、通過對金朝遷都燕京的意義、“大定之治”、以及海陵王完顏亮一統南北夙愿的講解,認識少數民族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做的貢獻,培養家國情懷。同時通過史料的互證,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和學科素養。(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7、通過閱讀教材,概括元鞏固統一的措施。通過史料、地圖,重點分析行省制的特點、影響,特別是行省制對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發揮的作用。并由此概括元代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貢獻,培養家國情懷。(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8、通過閱讀教材最后一框,能夠認識到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從而認識民族交融這一歷史趨勢。(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10、通過對“唐‘小中國’,元‘大中國’”的探究,科學的認識遼夏金元的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從而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共同體,漢族與游牧民族共同塑造了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中的第二課。第九課從政治史的角度簡述了宋朝的情況,本課繼續從政治史的角度簡述遼夏金元幾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情況。本課共有四個子目,基本按照時間順序設置。先講與北宋大致同時的遼和西夏,后與南宋大致同時的金朝,最后講完成全國大統一的元朝。元朝時民族關系作為一個有時代特色的重要問題,最后單立一目講授。
第一、二子目講述遼、西夏和金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既借鑒了漢族政權,又凸顯了其民族性。遼、夏與宋朝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統治,尤其是金朝從東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現治世。
第三、四子目講述了蒙古崛起和元朝統一,以及鞏固統一的一些重要舉措。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統一全國之后,推行有差別的民族政策,雖然存在民族矛盾,但從歷史長時段看,元的統一使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些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課標要求,在概述遼夏金元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發展基本線索的同時,要盡量對其有特色的重要制度予以重點講授。同時,元朝民族關系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也應該有所講解,其余內容限于篇幅可以從簡。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遼夏金元政權更替;南北面官制;猛安謀克;大定之治;行省制度;
難點:分析遼夏金元的統治政策實行的原因和影響;認識遼夏金元的統治有利于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理解遼夏金元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本教學設計是面向高一學生。本部分內容在初中歷史部編教材(即人教新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第11課《元朝的統治》中有所涉及。初中教材對遼夏金元在政治方面的講授,側重其興起發展歷程,對其重要的制度建設,沒有涉及或一帶而過,學生對遼夏金元的歷史了解不夠深入。特別是學生對遼夏金元制度建設的原因和影響缺乏理性分析,也很難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角度來理解這些制度的影響。
●教學設計
導入設計:
北京大學張帆教授說過這么一段話:
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
——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
出示問題:
為什么說唐代的中國是“小中國”,元代卻變成了“大中國”?從唐到元,中國是如何實現疆域拓展的?有哪些政權為祖國疆域的拓展做出了貢獻?
學生活動:七嘴八舌說答案
教師旁白:這些少數民族是如何建立的?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又發揮了什么作用,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設計意圖】節選張帆教授《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緊扣課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并為最后的探究提示做鋪墊。
第一篇章 政權并立看特色
1、東北草原篇——遼
1、發展概況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54頁第一段,結合地圖,完成知識卡片
教師活動:補充講解遼強盛時期的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今蒙古)、外興安嶺一帶(今俄羅斯),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
【設計意圖】學生落實基礎知識。強調與北宋的并立關系,滲透平等的民族觀。借助地圖,讓學生了解遼和北宋的空間位置,培養學生時空意識,為最后探究“小中國”到“大中國”遼的貢獻鋪墊。
2、特色制度:南北面官制
(1)特點
教師過渡:作為典型的游牧民族,遼采用了什么樣的制度來加強管理呢? 出示材料
史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百官志一》
問題:材料反映了遼朝實行了怎樣的政治制度?其職官設置的突出特點是?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結合教材54頁第2段加以回答。
教師活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
大遼皇帝的行帳(行宮),隨四季而遷徙。契丹民族有拜日的傳統,所以皇帝帳殿坐西朝東。“遼俗東向而尚左”。文武百官分列宮帳兩旁,左邊北面官,南邊南面官。南面官主要管理幽云十六州漢人聚居地的地方行政、財經和軍備后勤等事務。北面官主要負責契丹部落及屬國事務。所以,它的突出特點是“因俗而治”。
(2)原因
教師活動:遼為什么要實行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出示材料
材料一:
為了適應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產方式,遼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年)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雙軌統治機構。
——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等
材料二::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回答。
提示:統治區域擴大;民族眾多;經濟形態、生產方式不同。
教師活動:結合地圖補充解讀:
400毫米的降水量線,是古代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而遼取得的幽云十六州正處于此分界線,所以遼統治區域內的經濟形態、生產方式不同,因而采取了靈活的“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因俗而治不僅表現在南北面官制,還表現在地方行政系統,祭祀禮儀等方面。
(3)影響
材料:在歷史上將北部中國的一部分地區統一在一個政權管轄之下,遼朝是第一次。……而北部地區的開發,也是與遼統治者的措施分不開的。 ……金滅遼之后,對兩面官制多有借鑒。
——齊濤:《中國通史教程》
學生活動: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遼南北面官制的影響
提示:實現局部統一,鞏固統治;促進民族交融;擴大疆域,促進邊疆開發;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理解這些制度的產生與經濟發展以及民族交融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教師補充,更深入的理解遼因俗而治的理念,肯定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智慧,感受多元并存的文化,培養家國情懷。
二、西北荒漠篇——西夏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55頁,結合地圖依據提示及重要時間節點,描述西夏建立發展歷程。
教師活動:西夏的政治建設有什么特點? 同學們閱讀教材P55前兩段,說一說西夏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回答
教師活動:補充“西夏王陵”考古成就及考古現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
教師過渡:“賀蘭山下古冢(zhong,三聲)稠,高下有如浮水漚(ou一聲)”隱藏在賀蘭山下的200多座古墓,神秘其震撼,這就是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它是研究西夏最重要的考古遺址。從史料形式上分,西夏王陵屬于?(實物史料);從史料產生時期、出處來看,西夏王陵屬于?(第一手史料)
師:其中一個障礙就是西夏語和西夏文。因此,要解開西夏歷史的未解之謎,還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涉足西夏史的研究。
【設計意圖】感受民族特色,同時培養史料實證的意識以及責任擔當。
三、白山黑水篇——金
1、金的崛起
教師過渡:北宋滅亡后,西夏又向一個興起于東北的民族稱臣。1114年這個民族首領率領2500人起兵反遼。1115年(第2年)其首領稱帝,正式建立政權。10年后1125年滅遼,又僅過了2年1127年滅北宋,被稱為“一夜間崛起的王朝”,它就是……
學生回答:金
2、特色制度
教師過渡:金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和他實行的一項制度有很大關系。這項制度叫……
學生:猛安謀克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56頁注釋①,說一說什么是“猛安謀克”?
提示:謀克:氏族單位,百人的酋長(百夫長)。
猛安:部落單位,意為千夫長,十謀克編為一猛安。
學生活動:依據材料,分析其特點及影響。
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凡女真民戶,每三百戶編為一謀克,十謀克編為一猛安,他們被大批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之間筑寨居住,戰時選拔丁壯出征。 —— 部編版教材56頁
提示: 特點:民族特色; 兵民合一;軍政合一(既是軍事組織,又是社會基層組織)
影響:節省開支;提高戰斗力;有利于民族交融;促進政權封建化
3、遷都燕京
教師過渡:1153年,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顏亮遷都燕京。
提出問題:結合地圖,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遷都燕京有什么意義?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
提示:有利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鞏固統治;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金朝的社會發展;金朝遷都燕京,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
4. 大定之治
材料:“大定初,天下戶才三百余萬,至二十七年天下戶六百七十八萬九千四百四十九,口四千四百七十萬五千八十六。”
——《金史.食貨志》
“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余,刑部歲斷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號稱‘小堯舜’,此其效驗也。”
——《金史·本紀第八·世宗下》
學生活動:通過兩則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大定之治”。
教師強調:金世宗對金政權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金世宗被稱為“小堯舜”
【設計意圖】通過對金朝遷都燕京的意義、“大定之治”的講解,認識少數民族以及英雄人物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做的貢獻,培養家國情懷。同時利用史料教學,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和學科素養。
重點探究:
遼、西夏、金建立政權后,他們所實行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共同點?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
共同點:
都向更為發達的中原王朝學習治理國家,促進了這些政權的封建化,同時保留了民族特色。
說明:落后民族總是被先進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民族間的交融學習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設計意圖】通過遼、西夏、金的制度在發展演變中對漢制的吸收借鑒,將少數民族發展置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洪流之中考量,讓學生理解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歷程。
教師過渡:大家再來讀讀這首詩。
生:讀“萬里車書一混同, 江南豈有別疆封。
題兵百萬西湖側, 立馬吳山第一峰”
——海陵王完顏亮臨安圖題詞
教師過渡:這是海陵王完顏亮對臨安圖的題詞,這首詩表達了完顏亮一統南北的夙愿。可惜,一直到金朝滅亡也沒有實現這個夙愿。最終完成統一的是------?
生:元
【設計意圖】通過對金朝遷都燕京的意義、“大定之治”、以及海陵王完顏亮一統南北夙愿的講解,認識少數民族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做的貢獻,培養家國情懷。同時通過史料的互證,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和學科素養。
第二篇章 一統歸元探創新
1、蒙古崛起篇
學生活動:依據教材P56最后一段到P57前兩段,梳理識記元朝發展概況。
提示: 1206年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1218年蒙古滅西遼;1227年蒙滅西夏;1234滅金;1271年定國號為元;收復吐蕃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權;1276 年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年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建立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在1330年,國土面積達到了約1300萬平方公里。
2、制度創新篇
教師活動:面對如此廣袤的領土,元朝又將如何鞏固統一?大家快速瀏覽教材P57最后兩段及P58歷史縱橫,概括元鞏固統一的措施。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概括回答
教師活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
(1)交通:修驛道,設驛站,分設急遞鋪
(2)地方管理:實行行省制
(3)邊疆管理:
西南:設直屬中央的宣政院管理吐蕃
西北: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轄西域
東南: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重點講解:
(1)宣政院:直屬中央,西藏正式成為元朝行政區。
(2)北庭都元帥府、 宣慰司:地方機構,掌軍政之事。
(3)澎湖巡檢司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4)行省制。
教師結合地圖講解:
講行省制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元朝的中央機構中書省。中書省在唐代是三省之一,元代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也是中央的宰相府。在當時,大都及其周圍地區(山東、山西和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轄。
“行中書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個機關駐扎在外面……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兩個人去鎮壓,行省就是行動的中書省,行動的中央政府”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提出問題: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有何特點?
學生回答: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
教師活動:除中書省直轄地區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再讀材料,行省劃分還有什么特點?
材料:
為了打破南嶺之險,采取南北縱切的方法,讓湖廣行省越過南嶺而有廣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之地。”
—范紅軍《元代設行省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
教師總結: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山’“川”都是重要的天險和屏障。所以,行省制劃分犬牙交錯,打破原來的山川形便。
教師活動:再讀材料,還有什么特點?
材料:“軍國重事,無不領之”——錢穆《國史大綱》
學生回答:軍政大權集中。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總結特點,并以此分析影響。
學生活動:總結回答。
提示: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
行省區域的劃分犬牙交錯
軍政大權集中 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較高
促進邊疆少數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教師補充:
行省制的建立,從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對中國行政區劃的變革和政治體制的變遷產生了深遠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元朝所設的十個行省當中,嶺北、遼陽、甘肅、云南、湖廣等都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這將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范圍進一步擴展到了邊遠地區,加強了中央好地方、中原和邊疆的聯系。
【設計意圖】元朝的統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利用文獻材料設置環環相扣邏輯性緊密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行省制度的特點和其對后世的重大影響,以及元朝對邊疆的管理為我國遼闊疆域的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學習分析其消極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意識。
3、民族關系篇
學生活動:速讀教材最后一框,回答以下問題。
(1)蒙古統治者為了保障自己統治利益,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2)元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回族的前身—回回的形成說明了什么問題?
(4)由以上三個問題,你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第三篇章 多元一體思貢獻
學生活動: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小組探究少數民族在從“小中國”到“大中國”發展過程中的貢獻。
材料一:
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
——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
材料二:
答案提示:
通過對比材料二圖一“669年唐的疆域圖”與圖四1318年元的疆域圖”,可以看出唐的小與元的大。遼西夏金在其范圍內實現了局部地區的統一,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交融,為蒙古族建立大一統的元帝國奠定了基礎。蒙古族把此前并立的各個政權連成一體,從而構建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中國!
教師總結:習近平主席在2019.9.27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話講到: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師生升華:回顧歷史,各民族共同奮斗,繪就中華文明的絢麗畫卷,
展望未來,各民族同心同德,譜寫民族復興的偉大篇章!
學貴有疑,百家爭鳴
“西藏開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的時間,出現了不一致的記載,如下圖
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如果讓你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基本步驟是什么?
學生回答:……
提示:史學研究的基本步驟之一是:
確立主題——史料收集——史料實證——史料解釋——敘述評價。
教師:同學們課后自主探究爭鳴。習主席在2015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談到“歷史研究的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老師也希望同學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開創明天的智慧。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步驟,增強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的意識。
西夏王陵考古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夏王陵目前已出土了14 萬件瓦當和200件建筑裝飾品及其他文物。西夏王陵擁有高度的歷史價值、考古價值以及藝術價值。
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考古學家幾十年的調研考察,截止2014年,僅確認了9座帝王陵。其余大部分墓葬的墓主人尚無法得到最終確認。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
對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丰县| 屯昌县| 锦州市| 临沂市| 西宁市| 湄潭县| 肇东市| 托克逊县| 凤阳县| 皋兰县| 剑阁县| 明水县| 宜州市| 大荔县| 福安市| 南昌县| 许昌市| 汤阴县| 桑植县| 宝丰县| 宜丰县| 临邑县| 鲁山县| 阳城县| 保山市| 许昌县| 定远县| 白朗县| 周宁县| 洛阳市| 印江| 武陟县| 阿克苏市| 吉水县| 京山县| 阳春市| 湘乡市| 宜黄县| 交口县|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