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教學方案課標要求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教材分析本課是高中選擇性必修2的重點內容,主要講述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世界的交流和由此產生的影響。本課分為三個子目,一是美洲物種的外傳,主要介紹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等農作物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并在當地不斷推廣的過程;二是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主要介紹歐洲、亞洲、非洲的小麥、水稻、咖啡等農作物和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獸傳入美洲并推廣開來;三是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既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推動了經濟和貿易發展,也帶來了生態環境問題。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與前一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相關聯,更為學習下一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打下基礎。教學目標1.通過食物物種傳播的概況,認識人類對物種認識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從觀賞到利用的發展歷程;通過美洲與亞非歐洲的食物物種交流,使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2.通過閱讀教材內容,繪制玉米、馬鈴薯、甘薯在歐洲傳播的時空路線圖,使學生掌握用恰當的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敘述歷史的能力;3.通過閱讀史料中,有效提取“明清時期玉米在我國種植情況的變化”、“甘薯是如何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大量種植的原因”等信息,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4.能夠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咖啡在世界各地傳播的影響”、“歐洲禽獸傳入美洲的影響”等問題提出自己的解釋;發展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通過了解不同大洲間的物種交流及其影響,能夠認識世界歷史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認識外來物種入侵這一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性,培養國際視野,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和世界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美洲食物物種外傳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概況;教學難點: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結合當今外來物種入侵的現實,反思其危害與應對問題。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圖片教師提問:依據圖片和教材前言,說說新航路開辟前食物物種交流有哪些?有何特點?學生思考后回答:前6000年左右,西亞的物種小麥、大麥等進入了歐洲;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間,通過絲綢之路,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從亞洲傳到羅馬。新航路開辟之前,食物物種的交流主要是在彼此鄰近的地區和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州交流。教師講解: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它是人類歷史上一件重要歷史事件。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開展殖民活動的同時,人口、動物和植物在殖民者的主導之下,得以獲得全球性的交流,歐洲開始從世界各殖民地那里引進各種新的食物物種。與此同時,歐洲人將本土的一些動植物帶到殖民地,進行物種改良。具體物種交流情況如何?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這部分內容。(設計意圖)通過對新航路開辟前世界食物物種交流情況的回顧,與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情況自然銜接并形成對比,為理解本課內容和影響做鋪墊。【講授新課】一、美洲物種的外傳1. 美洲物種外傳概況教師提問:你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物物種來自美洲嗎?它們又是怎樣向外傳播的?出示圖片(1)物種: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2)傳播路徑: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從美洲帶到歐洲,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2. 高產糧食作物的推廣(1)在歐洲的傳播繪制玉米、馬鈴薯、甘薯在歐洲傳播的時空路線圖:(2)在中國的傳播——玉米明朝時傳入,先在邊疆或丘陵地區種植后逐漸拓展到平原地區。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3)在中國的傳播——甘薯出示材料材料一 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形栽播。——陳世元《金薯傳習錄》材料二 萬歷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長延禮賓館,每宴會,輒饗土產曰薯者,味甘美。公覬其種,賄于酋奴,獲之。……未幾伺間遁歸。……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閑物,栽植花塢,冤白日,實已蕃滋,掘啖益美,念來自酋,因名“番薯”云。——《鳳岡陳氏族譜》材料三 ( 甘薯)不需天澤,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予行大江,天大旱,五谷不等,民食早木之實亡厭,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為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根皆無可棄,其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養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何喬遠《閩書》卷一百五十【想一想】依據材料,說一說甘薯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并結合生活實際,分析甘薯在中國大量種植的原因。教師進行答案提示材料一:明朝萬歷年間,福建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種;材料二:明朝萬歷年間,陳氏從越南引種番薯至廣東。材料三:耐旱、耐風雨、抗病蟲害,適應性非常強;不和五谷爭地,不繁勞力;高產、多用途,老少皆宜等……3. 蔬菜的對外傳播(1)番茄歐洲:最初作為觀賞植物傳入——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18世紀末歐洲培育新品種傳回美洲。中國:明萬歷年間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清光緒年間作為食用蔬菜種植。(2)辣椒歐洲:15世紀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中國:明朝傳入,被稱為“番椒”。【知識拓展】 “狼桃變美味”的故事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諾赫蒂蘭(今新墨西哥城)殘忍殺害了 25 萬阿茲特克人,徹底滅亡了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他們將黃金與財富搬運至歐洲的同時,也將番茄、辣椒等作物帶回了歐洲。因為番茄顏色艷美,人們將它作為庭院中的珍異觀賞植物,較少食用;又因其極易腐爛,加之其葉片和莖部具有濃烈的特殊氣味,早期番茄被人們認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稱為“狼桃”。到了18世紀,法國有一位畫家禁不住誘惑,決心冒死嘗一嘗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的警告,仍不免心驚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時間在焦慮、恐懼中慢慢過去,12小時后,這位冒險的畫家仍好好地活著,而且食欲大增,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狼桃”來,而這位畫家不畏犧牲、勇敢嘗試西紅柿的趣話也在各地傳播開來。——據劉小方《可怖狼桃與洋柿子》等整理(設計意圖)通過繪制玉米、馬鈴薯傳播時空路線圖,使學生能夠運用恰當的時空表達方式,把握相關史事的時空聯系,發展時空素養;通過史料,概述明清時期玉米在我國種植情況的變化,了解甘薯傳入中國的途徑,閱讀材料,分析甘薯在中國大量種植的原因,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的史料實證素養;通過了解“狼桃”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并大膽嘗試新鮮事物,培養創新精神。過渡:物種的交流是雙向、互補的,美洲作物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 歐亞作物在美洲推廣的概況糧食:小麥、大麥、水稻; 水果: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黃瓜、豌豆; 經濟作物:甘蔗、咖啡等;2. 小麥和水稻的推廣(1)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迅速推廣,成為美洲主要糧食作物;(2)水稻由西班牙人帶來,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3.禽獸傳入美洲歐洲移民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獸傳入了美洲。出示材料材料一 美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畜產品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大,是畜牧業生產的超級大國,各種畜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禽肉和雞蛋生產國……生豬存欄量和豬肉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是全世界最大奶酪單一生產國,全世界30%以上的奶酪是由美國生產的。——朱增勇、劉現朝《美國畜牧業歷史及其現狀》材料二【想一想】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歐洲禽獸傳入美洲有何影響?提示:改變動物群落,推動農業發展;形成獨特的美洲文化。【知識小結】 時間軸(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歐亞作物傳入美洲概況,使學生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總結概括能力,培養時空素養;通過展示《早期北美英屬殖民地農作物分布圖》,讓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感受到物種交流給美洲帶來的影響;通過閱讀材料,分析歐洲禽獸傳入美洲后的發展及影響,閱讀“歷史縱橫”,思考咖啡在世界各地傳播的影響,使學生能夠把歷史和現實、經濟和政治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提出問題并解釋,培養歷史解釋素養。通過用時間軸的方式,小結十五物種的傳播時間和方向,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過渡: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人的主導下,豐富多樣的食物物種交流遍及全球。這種交流在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環境問題等多方面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西印度群島和中美洲地區土地肥沃,本土農作物品種優良,主要農作物玉米、馬鈴薯等單位面積產量是歐洲傳統農作物大麥等的兩倍。新航路開辟之后,隨著這些食物物種的引進和推廣,歐洲提高了抗饑荒的能力,出現了一個人口增長的高峰。人口增長與營養改善,促進了歐洲文明的“復興”。玉米的種植,也使得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來源。中國也是一樣,明清時期人口的迅速增長,與玉米、甘薯的傳入關系密切。出示材料2.豐富人們食物種類,改變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大量種植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到18、19世紀,已經普及,沖擊了原有的食物結構。玉米、馬鈴薯、甘薯除了供人食用之外,還可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的肉、蛋、奶等,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咖啡成為人們飲食生活中的新寵。出示材料3.推動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促進世界經濟聯系增強不同物種的交流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例如:北美的水稻大量出口,推動了貿易的發展;中國的玉米在市場上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名貴香料由于大宗的貿易在歐洲變得相當普遍等等。世界經濟聯系增強,世界日益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出示材料4.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對原有的生態機制提出了挑戰。在美洲,馬、牛、羊等動物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的承載能力,使地表植被逐漸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為了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煙草、棉花等,森林被砍伐。在中國,玉米的廣泛種植,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但是,大面積的墾荒造田,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出現了生態環境危機。出示材料(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相關材料,使用歷史術語,解釋“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的反思,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國際視野,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和世界觀。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想一想:如何應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是創新發展的前提。不同文明國家之間,交流互鑒越頻繁、越深入,彼此之間也就越認同、越尊重,國家之間的關系也就越穩固。交流互鑒越稀少、越浮淺,相互之間也就越容易誤解,越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面對當前世界各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和摩擦,我們要以開放的態度,堅持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1 / 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