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 標 解 讀 時 空 坐 標1.結合“開國大典”的相關史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2.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鞏固人民政權的必要性及影響。3.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外交領域的開創性。4.結合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相關史實,從“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的努力。5.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知識點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時間:1949年9月21日開幕。(2)地點:北平。(3)內容①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③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會議(1)時間:1949年10月1日。(2)內容①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③周恩來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標志: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4.偉大意義(1)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2)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3)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4)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知識點二 人民政權的鞏固1.肅清反革命(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2)措施: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2.土地改革(1)時間:1950年夏至1952年底。(2)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3)過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4)意義①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②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3.穩定物價(1)背景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千瘡百孔,財政困難。②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2)目的: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從根本上穩定物價。(3)措施①黨和政府采取經濟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②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4)結果①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4.抗美援朝(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②美國派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③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2)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3)經過①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②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③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4)意義①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②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知識點三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三大外交方針、成就及意義方針 “一邊倒”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成就 先后與蘇聯、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意義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②取消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2.參加日內瓦會議(1)時間:1954年4月。(2)主要議題: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3)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4)意義: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過程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印度方面贊同。②聯合確認:1954年6月,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緬甸。中印、中緬雙方總理在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參加萬隆會議(1)時間及地點: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亞萬隆。(2)特點: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3)成果: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4)影響①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②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知識點四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1)措施①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②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③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結果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②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1)頒布憲法: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政治制度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3.思想引領: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毛澤東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1.閱讀教材P155“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圖片:圖中的歷史事件有何影響?提示: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批注: 2.閱讀教材P15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片:這一圖案有什么含義?提示: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象征和標志。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批注: 3.閱讀教材P157 “分到土地的農民”圖片:圖中農民喜悅心情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民分得土地后心情喜悅。批注: 4.閱讀教材P157“思考點”: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提示:民主革命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使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批注: 5.閱讀教材P157“歷史縱橫”: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初期為穩定物價采取的措施。毛澤東評價“銀元之戰”的作用不亞于一場淮海戰役,這一說法的依據是什么?提示:措施:“銀元之戰”“米棉之戰”。依據:1950年,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批注: 6.閱讀教材P158“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圖片: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要入朝作戰?提示:首先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并向朝中邊境推進、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這是中國出兵朝鮮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此外,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派兵參戰。批注: 7.閱讀教材P159“學思之窗”:結合歷史與現實,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提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解決國際問題的基本原則,各國應該在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合作、共贏的美好世界。批注: 8.閱讀教材P159“史料閱讀”:“求同存異”的“同”和“異”的含義是什么?這一方針的提出有何意義?提示:含義:“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意義:“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亞非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險。亞非會議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批注: 9.閱讀教材P160“思考點”:為什么國家要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提示:(1)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商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2)中國共產黨當時認為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3)通過集體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批注: 10.閱讀教材P160“工商界代表向毛澤東呈送喜報”圖片:中國工商界為什么會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提示: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實行贖買政策,并通過公私合營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進行改造。這種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民族資本家的利益,因此贏得了他們的擁護和支持。批注: 11.閱讀教材P161“問題探究”,思考如下問題:(1)與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最大特點是什么?(2)如何理解憲法中規定的“人民民主國家”這一國家性質?提示:(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屬于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2)人民民主國家又稱“人民民主共和國”。與蘇維埃共和國同為社會主義類型的國家,是中國人民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特殊國家形式。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也是依據人民民主專政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批注: [思維導圖] 鞏固政權的斗爭史料一 遼寧農民土改后給毛主席的一封信(摘錄):敬愛的毛主席:我們是遼東省(今遼寧省)寬甸縣最偏僻的一個村。全村152戶,2 511畝地,11戶地主、富農就占了1 000多畝。我們祖祖輩輩做夢也在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有三畝、五畝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那有多高興啊!現在經過土改,這個夢想實現了。過去在別人地里出力,現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勞動;過去是一個肩給地主扛著飯碗,現在勞動成果完全自己所得,這樣我們生產的勁頭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門要彎腰,進門要低頭,現在搬進土改時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連說:“土改前我家四條腿是小板凳,帶毛的是耗子,現在呢,牲口棚里拴著一頭牛,一頭驢,全是有毛的四條腿。”史料二 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史料三 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1950年)史料四 這場戰爭的確使中國在世界上恢復了一個大國和強國的形象。在此前屈辱的一個世紀內,中國對西方和日本屢戰屢敗,不是大量割地就是巨額賠款。而在長達33個月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戰爭中,中國以弱抗強,竟然能夠堅持到底,且與美國代表平起平坐地簽訂了停戰協定,這不能不令世人對新中國刮目相看……由此開始的歷史進程消除了長期埋藏在中華民族內心的屈辱感,中國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從此站起來了”。——沈志華《論中國出兵朝鮮決策的是非和得失》(1)根據史料一、二,概括土地改革的作用。提示:①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③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從史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參加朝鮮戰爭的目的是什么?其性質如何?提示: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是為了保家衛國、維護世界和平。性質: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3)根據史料四,概括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提示:大大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1)人民解放軍追殲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在全國建立了各級人民政權。(2)抗美援朝,打敗美國侵略者,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爭的繼續。(3)1950-1952年,全國進行土地改革,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4)為鞏固政權,人民政府進行了“米棉之戰”和“銀元之戰”,穩定了物價,到1952年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為鞏固政權奠定了基礎。2.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1)對朝鮮的影響: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韓國跟隨著美國加入資本主義陣營,朝鮮加入社會主義陣營。(2)對美國的影響:在朝鮮戰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進行了3年的戰爭,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美國通過戰爭扼殺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企圖徹底失敗了。(3)對中國的影響:捍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支持了朝鮮人民的正義事業,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4)對中美兩國關系的影響:兩國關系徹底破裂,長期處于敵對狀態。1.下表為新中國糧食總產量(萬噸)統計表:時間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產量 11 318 13 213 14 369 16 392 16 683這一時期糧食產量的變化( )A.體現了農民開始轉變為土地的主人B.創造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條件C.得益于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優越性D.標志著億萬農民的溫飽問題已解決B [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1949—1953年糧食總產量逐年增加,是因為土地改革把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這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故選B項;土地改革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激發了勞動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B項(對國家角度)比A項(對農民角度)更符合題意,排除A項;1953年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剛開始,集體經濟的優越性還沒有體現,排除C項;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2.“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對東北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引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這段話中的“敵人”是指( )A.美軍 B.日軍C.八國聯軍 D.英法聯軍A [根據材料“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首先對東北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引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可知是抗美援朝戰爭。因此,材料中“敵人”是指美軍,故選A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史料一 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毛澤東史料二 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摘編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史料三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存在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但這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五項原則完全可以成為我們中間建立友好合作和親善睦鄰關系的基礎。——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演說(1)史料一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什么外交方針?有何意義?提示:方針:“一邊倒”。意義: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保衛和平、維護獨立和主權的斗爭中不至于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2)史料二闡述了哪一種外交方針?有何意義?提示:方針:“另起爐灶”。意義: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3)根據史料三,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政策。提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的方針。比較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大外交方針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特點 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分陣營 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別,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影響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勝利成果,鞏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獨立 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現 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周恩來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目前正在她的鄰邦進行的戰爭和戰爭擴大的危險,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國人民認為:朝鮮戰爭停止了,現在,印度支那戰爭同樣應該停止。”這次會議應是( )A.亞非會議 B.日內瓦會議C.第20屆聯大 D.朝鮮停戰會議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內瓦會議是為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而召開的會議,故選B項。]4.60多年前,為了加強亞非國家的團結,促成會議的圓滿成功,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方針是( )A.“求同存異” B.“一邊倒”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60多年前的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使會議圓滿成功,故選A項。]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史料一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國工業中各種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以工業總產值為100,不包括手工業):史料二 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實現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2005年)新中國初創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兩項:一是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二是對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的相關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實踐。其中,各項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主要指國體、政體、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內民主制度等的確立。——張荊紅《建國初我國民主政治建設評析》(1)史料一反映了1950-1956年我國經濟成分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提示:變化:社會主義工業和國家資本主義工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所占比重逐漸縮小,直到最后消失。意義:標志著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闡述我國“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和根本特征是什么?提示:主要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三大改造前后的變化方面 改造完成之前 改造完成之后革命性質 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我國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經濟基礎 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 以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我國唯一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生產資料私有制大量存在 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人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 存在著民族資本家剝削工人等多種剝削關系 社會各階級都成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管理體制 市場調節與計劃管理相結合 國家實行單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5.在中國百年現代化歷程中,私營企業在1956年集體消亡,這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是最徹底的“國進民退”。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原因是(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B.全國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C.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D.農業生產合作社迅速發展A [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是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的方式,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出現了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現象,故A項正確。]6.下圖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中央國家機構組織,它所體現的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是( )A.國家民主政治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 [“國家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故A項錯誤;題干圖中沒有反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信息,故B項錯誤;題干圖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居于最上方充分說明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故C項正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