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9課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程標準及其解讀】課標1.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2.認識鄧小平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意義;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3.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4.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解讀.搜集各方面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2.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先進理論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3.結合不同領域的巨大成就,從“家國情懷”角度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教學目標】1.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的系統認識;2了解改革開放后我國在經濟,文化和國防方面取得的成就;3.認識中國全方位的外交布局及其意義。【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全方位的外交布局2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課講授】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鄧小平理論 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2)被寫入黨章:中共十五大。(3)意義: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探究一 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指導意義【史論要點】意義:1.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2.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3.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4.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寫入黨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3.科學發展觀(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2)寫入黨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3)意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中國化的重大成果。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2)寫入黨章:201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3)寫入憲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4)地位: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探究二 (核心素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素養解讀】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進行研究,并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探索,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3)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如何建設黨的主題,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4)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戰略思想。(5)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從理論和實踐上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1.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中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11~2018年中美日國內生產總值柱狀圖”信息解讀:從數據圖可以看出:美國整體處于上升趨勢,盡管有過波折;日本整體處于停滯或徘徊狀態;中國穩步上升,實力進一步增強,與美國的差距正逐步縮小。2.基礎設施建設走在世界前列(1)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總里程都居世界第一。(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國占有7席。認識:綜合國力決定大國地位。(3)以“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等,都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2019年1月3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成為人類第一個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量子衛星“墨子號”信息解讀: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4)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中國移動支付如微信、支付寶等走在世界前列。(5)以港口機械裝備全自動化、物流全自動分揀流水線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想一想】閱讀教材P179“學思之窗”:結合中國近年來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談談科技創新在引領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重要作用。提示:科技水平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而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必需,沒有創新就談不上科技發展和科技進步;有利于提高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使中國一些領域在世界處于前列,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彎道超車。3.思想文化事業不斷發展(1)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構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2)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文化產業持續發力,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均等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信息解讀:《復興之路》是我國第三部為國慶獻禮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以時間為線索,展現了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2009年的偉大民族復興之路。共分《山河祭》、《熱血賦》、《創業圖》、《大潮曲》、《中華頌》五大板塊,創我國音樂舞蹈類史詩參演人數之最。(3)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伐,推動文明互鑒,傳播中國聲音。4. 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突破 2012年 9月,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交接入列。(1)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 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2)解放軍整體實力躍升,向著世界一流軍隊邁進。(3) 武器裝備加速發展, 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2019年4月,中國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在青島舉行(4)解放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1.表現(1)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贏。①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②推動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③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④同歐洲、拉美之間也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2)倡導和平發展理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①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②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2015年12月成立,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2019.4.25—27,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2.影響(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2)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想一想】2.閱讀教材P181“思考點”:怎樣理解新型國際關系?提示: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與發揚,也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的超越和創新,對國際社會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以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贏為核心,系統地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途徑,為國際關系的發展提供新理念,開辟新愿景。探究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史論要點】1.經濟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正在以開放的新姿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經濟總量增加。(2)農業生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逐步向農業現代化發展。(3)工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4)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額數大幅增加。2.政治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1)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3)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4)實行黨代會代表提案制。3.文化成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繼續強調要建設高度社會精神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科學技術飛速發展。(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開展。(3)文體事業大發展。4.社會成就(1)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逐步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3)教育學科大發展。(4)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