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 第五單元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 第五單元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教案)

資源簡介

《水陸交通的變遷》
教學方案
課標要求
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
教材分析
《水陸交通的變遷》是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的第一課,本課主要講授的內容是20世紀前水陸交通的變遷及其影響,通過人工道路的鋪設、運河的開鑿、海上航線的建立、鐵路的發展及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改進等史實,幫助學生了解20世紀前交通發展的一般情況,幫助學生理解交通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最后探討交通與社會變遷。因此本課對于學生理解交通的發展在歷史中所產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本課共分為四個子目,即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以及交通與社會變遷。前三個子目圍繞不同歷史時期交通的發展開展敘述,最后一個子目是在前三個子目的基礎上探討交通發展的影響。
其中,第一子目“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中主要涉及古代陸上交通的發展與世界各地運河的開鑿。第二子目“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既介紹了古代中國對海上航路以及世界不同地區對海洋探索所作出的貢獻,又敘述了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溝通洲際交通的運河的開通。第三子目“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敘述了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重點突出了交通工具的演變。第四子目“交通與社會變遷”在前三個子目的基礎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探討交通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及運河。
2.了解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及新航路的開辟。
3.掌握工業革命對交通的促進作用。
4.理解交通改進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本課難點:交通與社會變遷,突出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
教師講述:我國古代有很多神話故事,大家比較熟悉的“愚公移山”、“八仙過?!?、“嫦娥奔月”等故事,一定程度上依稀透露出我國古代先民們為發展交通事業而嘔心瀝血或奇思妙想。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交通事業有哪些探索與發展?社會又會因此有哪些改變?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開啟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比較了解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
【講授新課】
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1.天然的道路與河流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
(2)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
出示輪車和道路圖片
教師講述: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最初,人類運輸物品是靠人工搬運,在馴養動物后,畜力成為人類搬運的主要動力,但是此時,人類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直到輪車的發明,對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開始進行人工道路的鋪設。
2.古代著名人工道路
(1)羅馬: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
出示羅馬帝國道路圖
教師講述:羅馬道路是古代道路建設的代表。首都羅馬通過道路和今天的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小亞細亞部分地區、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連成整體,并把這些區域分成13個省,有322條聯絡干道,總長度7.8萬千米,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2)秦朝: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問題探究】秦朝進行了哪些交通建設?有哪些特點?對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漢書·賈山傳》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講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即開始修筑馳道、直道、五尺道,構成了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此外,還開鑿了靈渠。當時全國雖已統一,但北方匈奴仍然是秦朝最大的威脅,因而秦軍長期屯駐于今內蒙古中部一帶,以防匈奴襲擾。為保證軍隊的快速調遣及后勤物資供給,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條自咸陽直通九原郡的大道,稱為直道。
從中你能得出秦朝交通體系有哪些特點?中央政府主導,以政治軍事為主要目的,輻射面廣,通達全國,陸路和水路并舉,以北方、陸路為主,還呈現出統一等特點。
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促進了經濟的往來、物資及信息的流通,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推動了各地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3)漢代: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4)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5)元朝: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出示漢、唐、元交通路線圖
教師講述:漢代開通的兩條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唐代的驛道有近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元朝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全國有7條主干道,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3.運河
(1)中國:春秋時期已有運河;秦朝靈渠;隋朝大運河;元朝京杭大運河。
出示邗溝、靈渠、隋朝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圖
教師講述:與陸路建設并行的是運河開鑿。春秋時期,吳國為了討伐齊國開鑿運河——邗溝,以溝通江淮兩大水系。此后歷代對局部河段均有開鑿。秦朝的靈渠咱們剛剛講過,于公元前214年建成,連通中國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至隋代,隋煬帝遷都洛陽,為控制廣大國土,他下令大幅度擴修運河,形成北到涿郡、南至余杭的隋朝大運河。
元朝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返修運河,舍棄洛陽段而直取北京,總里程縮短700千米,首次實現了連接杭州和北京兩地的南北直通水道。元朝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800千米,為世界之最。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沿線地區的工農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問題探究】概括隋朝開通大運河的原因?
從政治上看,開運河是為了鞏固隋封建政權的需要,通過運河直達江淮,從而加強了東都洛陽與江南地區的聯系,以進一步控制江南。從經濟上看,江南地區經過六朝時人民的辛勤勞動,已經成為富庶地區,“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須轉運南方的物資。通過陸路轉運,運輸量不大,費用又高,而利用舊河道開通運河,是最好的辦法。從軍事上看,由于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需要運輸大量軍隊和物資,利用運河轉運比較便捷。當然,開運河與隋煬帝本人巡游作樂,眷戀江南景色和物質繁華也有直接的關系。
——朱紹侯、張海鵬等主編《中國古代史(新版)上冊》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政治上,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經濟上,適應南方經濟發展的趨勢,充分保障對兩都物資供應;軍事上,征高麗運輸軍隊和物資的需要;滿足隋煬帝巡游作樂的個人需求。
【知識小結】中國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2)世界:法國米迪運河;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
出示米迪運河、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圖
教師講述:法國的米迪運河,舊稱朗格多克運河,1681年開通,1789年改為現名,位于法國南部,從圖盧茲城附近流至地中海附近的拓湖。米迪運河全長241千米,被譽為17世紀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歐洲歷史最為悠久且目前仍通航的運河之一。
位于荷蘭首都的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由四條主要運河構成,即紳士運河、王子運河、皇帝運河和辛厄爾運河。該系統始建于17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圍繞城市形成了同心形運河帶。2010年該運河系統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為阿姆斯特丹市贏得了“北方威尼斯”的美稱。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是荷蘭“黃金時代”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的。如今,運河帶已經成為環城交通的主要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及運河,通過合作探究,理解交通改進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突破教學重點,提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
過渡:隨著內河航運和造船、航海技術的不斷發展,海上航運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水路交通方式。
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
【知識拓展】船的發明
1.對海洋的探索
(1)中國
①兩漢時期: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
出示漢代絲綢之路圖
教師講述: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平定東南和南方沿海的東甌、閩越、南越等割據小國后,又遠征朝鮮半島,將朝鮮半島部分地區納入西漢管理。保證了中國沿海地區東、南兩條航線的暢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②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
教師講述: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海船載重量、抗沉性能明顯提高,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宋元采用羅盤針定位這一航行技術,被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新航路的開辟作了必要的技術準備。
③明朝: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北非沿岸等地。
④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br/>出示鄭和下西洋圖及材料
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戰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展。秦朝航海事業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了大規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創了15世紀世界大規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
——摘編自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
教師講述:基于造船業的進步和航海技術的突破,宋元的遠洋活動范圍空前擴大。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其規模是歷史上罕見的,標志著中國古代的海上航行達到頂峰。中國的航海活動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明清時期,中華民族對海洋的探索持續不斷,自漢代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后,這條貿易航線就不斷擴展,最終形成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重要水路交通航線。
(2)世界: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
出示新航路開辟前局部探索組圖
教師講述:在世界航海領域,公元前3000年愛琴文明已經有比較發達的航海交通。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亞人開始了穿越太平洋的遷徙;公元前900年,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在9世紀的歐洲,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水手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各種航線把紅海和印度、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國等地區聯系在一起??梢哉f,在新航路開辟以前,已有廣泛的區域海上探索,只不過這種探索還是局部的。
2.全球航路的建立
(1)過程
①15世紀末16世紀初,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
②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
出示新航路開辟圖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新航路開辟的過程:15世紀末16世紀初,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達到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
(2)結果: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航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過渡:除了新航路開辟外,世界兩大運河的開鑿讓海上交通更加便捷。
3.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通
(1)蘇伊士運河
①背景: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的水道,原先需要繞道非洲的好望角。
②概況: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教師播放“蘇伊士運河堵船對世界的影響”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了解蘇伊士運河開通的作用,提高歷史學習興趣。
(2)巴拿馬運河
①背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路,最初要通過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
②概況: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出示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圖片
教師講述:位于埃及境內的蘇伊士運河,全長190余千米,是連通歐洲、亞洲和非洲的重要航線。1869年11月正式通航,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極大地推動了當時埃及和西南亞、東北非、南歐等地區的貿易往來,使得亞歐之間往來船只可以直接通行,不必繞道非洲的好望角。
另一條重要的運河是巴拿馬運河,它橫穿巴拿馬地峽,連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全長82千米的巴拿馬運河,被譽為當今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幫助學生了解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及新航路的開辟,進而理解交通改進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突破教學難點,提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
過渡:伴隨著新航路開辟,全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世界也由此更加密不可分。到19、20世紀,兩次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催生了火車、輪船、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誕生。
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1.鐵路
(1)世界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
②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教師講述:1814年,礦工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使得蒸汽機車比較實用。英國很快出現了鐵路建設的高潮。到1850年,英國已經擁有鐵路6600英里,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鐵路系統。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問題探究】19世紀初,在“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分別發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如果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沒有同時發生革命,工業和農業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發展。……在鐵路與運河沿線出現了新的工業區,鐵路與運河能將產品運往遙遠的市場。港口擴大了,以應付貿易的發展。1851年,在倫敦舉行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此時在全世界的鐵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遠航船中,有一半屬于英國。
——德尼茲·加亞爾等《歐洲史》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
事件:蒸汽輪船和蒸汽機車的發明。
影響: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條件;拓寬了商品市場,促進了國際間人口和資本的流動,促進了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播,聯結世界經濟的紐帶逐漸形成。
(2)中國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竣工的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出示中國鐵路圖片
教師講述:在歐美國家掀起鐵路建設高潮、全國性鐵路網逐漸形成之際,受它們影響的亞、澳、中南美洲及非洲少數國家,也開始修建鐵路。在洋務運動期間,中國修建了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唐胥鐵路是中國自建鐵路的先河,它標志著中國鐵路運輸事業的真正開始,它促進了開平煤礦的開采,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洋煤的進口。它的建成并取得的實效,促成了清政府筑路的決心。
在甲午戰敗后,中國掀起了筑路高潮。1909年竣工的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全線201千米,因其技術難度大而馳名中外。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并且整個建筑時間比預計時間提前2年竣工,這些成就都使那些原先瞧不起中國人的洋工程師大為震驚。在通車典禮上,洋工程師們高度贊譽了京張鐵路的八達嶺、青龍湖等工程。詹天佑由此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但是直到1911年,中國自建的鐵路仍舊較少,絕大多數鐵路由外國修建和控制。
2.輪船
(1)世界
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
③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
出示輪船圖片
教師講述:工業革命對交通的另一重大影響是輪船。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開啟了遠洋航行的新時代。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1819年第一艘汽輪橫渡大西洋成功,蒸汽機用于驅動船舶,輪船才得到飛速發展。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
(2)中國
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
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出示中國輪船圖片
教師講述: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它是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它的成立打破了外國公司壟斷中國航運的局面,不僅逐步有了長江和沿海航運市場,還把業務拓展到東亞、日本、英國、美國等地,輪船招商局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但如同鐵路交通掌握在西方列強手中一樣,近代海上交通也是如此。據海關報告顯示,1907年在各通商口岸進出的中外輪船的總噸位中,中國只占15.6%。
3.汽車
(1)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
(2)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
出示汽車圖片
教師講述:火車、輪船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已經出現,汽車則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是內燃機的發明及其應用于交通領域的結果。1886年,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和制造出世界第一輛汽車,它是一輛單缸發動機的三輪汽車,并且經過改進在1889年巴黎的博覽會上成為一種買賣的商品,廣泛受到工業界關注,于是在德國、英國、法國多用手工敲打方式生產汽車,雖然數量不多,很費力氣,但汽車終于進入人類社會。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工業革命成就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工業革命對交通的促進作用,進而理解交通改進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突破教學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過渡:交通工具的發展變化,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帶動了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交通與社會變遷
1.交通的改進,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出示材料和秦朝車同軌圖片
19世紀下半葉,歐洲的鐵路修建達到高潮。人們通過鐵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運往城市,還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輸送到其他地方。鐵路運輸首次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陸上貨物配送,深入大陸與國家的偏遠內地。19世紀晚期,鐵路銜接上以蒸汽為動力的海運路線,跨洲的大宗貨運走陸路和海路從此一樣容易,貿易的流動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摘編自[美]諾曼·里奇《現代歐洲史》
教師講述:交通的首要作用是加強不同地域之間的往來,在此基礎上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像鐵路的建設能夠促進商貿的發展,大幅度提升了物品流通速度,有助于擴寬市場,助推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秦朝的“車同軌”不僅可以減少運輸成本,也有利于在戰爭中作為內部動員和防御外部進攻,因此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
(2)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
出示圖片
教師講述:大運河是古代中國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清江浦位于淮河與洪澤湖的交匯處,瀕臨大運河南岸,在清朝建有船廠和漕倉,是當時盛極一時的要道。19世紀70年代,漕運路線逐漸由傳統的河運改為輪船海運,清江浦漕運中轉站地位喪失。20世紀初,中國初步具備全國范圍內的鐵路運輸網,在運輸漕糧及其他低值粗重貨物的遠程貿易方面也逐步取代了大運河通道。津浦鐵路在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清江浦命運一落千丈。
近代中國鐵路網對于城市化進程及格局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鄭州在近代以前依靠驛路、黃河與運河為中心的傳統交通體系,受制于黃河頻繁決堤、元朝京杭運河鑿通致使中國南北交通路線整體東移的影響,由繁盛漸漸衰落。20世紀初京漢鐵路和作為隴海鐵路之一段的汴洛鐵路的興建,使鄭州一躍成為鐵路交通樞紐,它也由此被稱為“鐵路拉來的城市”。新式交通構造了鄭州新的地域形態,人口迅速涌入、交通運輸業興起、城市工商業勃興、文化教育發展,鄭州日漸成為與上海、漢口、天津遙相呼應的中原地區經濟的龍頭。
【問題探究】分析近代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的原因。綜合材料,談談你對城市與交通關系的認識。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城市社會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大量的移民不斷地從各地涌入,傳統城市交通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許多城市都開始有意識地實施城市交通的規劃建設工程,為新式公共交通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電車、公共汽車在許多城市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逐步進入新式公共交通時代,電車的出現促使城市的發展重心由舊城及河流沿岸向電車沿線轉移,改變了傳統城市的空間模式。
——摘編自鮑成志《試論新式公共交通興起與近代中國城市發展》
原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工商業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推動,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
關系:城市發展推動交通發展,交通進步推動城市發展。
(3)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
(4)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出示伊利運河和通海運河圖片
教師講述:美國的伊利運河舊稱紐約州駁船運河,連通紐約市與五大湖區。在伊利運河開通之前,東海岸的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甚至諾??硕加谐蔀榻洕唾Q易中心的可能,然而伊利運河開通之后,紐約成了進入中部大平原的捷徑,其地位可以媲美曾經的新奧爾良,這是其他幾座城市所沒有的優勢。由此,許多駛往那幾座城市的輪船,紛紛改變方向,朝著紐約集中,而商人們也隨之將自己的大本營往交通和物流最暢通的紐約靠攏。從此,紐約成了美國的商業中心,后來發展為全球金融中心、世界級城市。
英國的曼徹斯特通海運河全長58千米,始于利物浦附近的莫西河口,經柴郡和蘭開夏流至曼徹斯特,與愛爾蘭海相連。運河自1887年開鑿,1893年竣工,次年1月通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運運河,這也使得曼徹斯特港成為英國第三大繁忙港口。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問題探究】鐵路的發展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
一些閉塞的地區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
——周積明《最初的紀元》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促進經濟發展、信息流通、知識傳播;有助于打破傳統習性,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
出示圖片
教師講述: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在中國古代,官方傳遞信息靠郵驛制度。據《唐六典》記載,唐朝最盛時,水驛有260個,路驛近1300個,專門從事郵驛的人員有兩萬多人,其中驛夫1.7萬多人,這和新中國成立前全國郵政人員總數幾乎相等,可見當時郵驛事業之發達。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到明朝出現了民間自發經營的通信組織民信局,轉遞民間的信件是其重要業務。清朝中葉以后,民信局大大發展,不僅遍及國內各大商埠,還把業務擴展到東南亞、澳大利亞、檀香山等華僑聚居地帶。
在中國新式郵政的設立中,英國人赫德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們的推動下,近代郵政最初由海關試辦,成為海關內部相對獨立的業務機構。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其業務范圍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辦理匯兌等。
1830年電報尚在研發時,俄國人希林即曾攜帶針式電報機來華演示。1844年美國人顧盛率團來華,所獻禮品中也有電報機。此后,西人關于電報學的知識陸續傳入中國。1870年代,列強在上海私設電報線路和電報局,到1877年,清政府也在臺灣修建第一條中國自行管理的電報線路。大致與此同時,電話也傳入中國。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材料,及問題探究,幫助學生理解交通改進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突破教學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探究古代中國有哪些物流方式”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交通指人、物和信息在兩地之間的往來、傳遞和輸送。交通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古代,人們已經發展出較為發達的水陸交通系統。羅馬大道、中國驛道、人工運河,是古代交通建設的重要成就。進入近代,交通運輸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遠洋航海的大發展。工業革命后,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的發明和交通基礎設施的興建,推動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
交通運輸的發展,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深刻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18 / 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永定县| 武川县| 鸡西市| 出国| 沂水县| 军事| 重庆市| 大化| 马公市| 玛多县| 锡林浩特市| 桓仁| 正阳县| 肥城市| 许昌市| 石嘴山市| 灵山县| 高雄市| 东宁县| 陆川县| 巴楚县| 阿拉善右旗| 英吉沙县| 耒阳市| 安龙县| 布尔津县| 泗洪县| 吉安市| 安阳市| 淮南市| 福清市| 安平县| 故城县| 临清市| 江都市| 鹰潭市| 灵武市| 二手房| 高密市|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