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們的民族服飾——漢服》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漢服的文化概況與形制。能夠掌握漢服不同形制的不同特點。過程與方法:利用圖片、視頻等形式,采用欣賞、臨摹、試穿的方式,了解體驗漢服的優雅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并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教學設計:一、引入階段課件展示:不同民族的圖片。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個民族嗎?你從哪里知道的?學生討論得出:民族服飾。引入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出示課題。二、發展階段1.帶問題視頻了解漢服的歷史。屏幕出示問題:漢服全稱是什么?又稱什么?漢服起于什么時期?止于什么時期?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回答,從而引出清政府的剃發易服政策,漢服退出歷史舞臺。2.漢服經過發展演變,有百余種形制。(1)衣裳制。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領大袖裳的結構類似裙子。結合圖片欣賞。畫作中的衣裳制,教師總結:因為衣裳制的漢服是最古老樣式,為了表示尊古,所以衣裳就作為最高級別的一種禮服進行穿著,歷代帝王百官的祭禮之服也都是這種形制。(2)深衣制。上衣下裳相連,有曲裾和直裾之分。結合圖片對比分析。教師總結:深衣因其是一件式,又可稱作袍服,自漢代以來百官的朝服也多采用這種款式。(3)襦裙制。上衣短小,下衣為裙,中間以帶系扎。襦裙是女士專用的形制。結合圖片欣賞漢代襦裙、隋代襦裙、唐代襦裙的區別。學生討論回答:襦裙腰線提高,更能體現出女性的豐腴華貴,同時下身比例拉長,又給人亭亭玉立之感。結合《韓熙載夜宴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深入的理解襦裙形制的美感。(4)褲褶制。上衣為褶,下衣為褲。是在人們行軍打仗的時候的穿著,這樣行動起來更方便更自由。3.漢服的影響力。漢服不僅被漢族人廣泛穿著,更是對周邊的國家或民族產生影響。教師總結:韓服,仿照我們唐朝時期的漢服而設計的,一直隨著漢服的變化而改變。越南地區的服飾,參考我國明朝時期的漢服而設計的。日本的和服,就是習得了唐朝時期我國江浙一帶的漢服形制,發展演化而形成的,因為我國江浙一帶自古被稱為吳地,所以至今在日本很多人還稱和服為吳服。4.漢服的特點。通過對比漢服與和服的區別,找出漢服的特點。(1)交領右衽(2)無扣系帶(3)飄逸靈動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嘗試畫出飄逸靈動的線條。學生試穿漢服,進一步體驗漢服的特點。三、小結拓展教師根據學生穿著漢服總結漢服與禮儀的關系: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讓學生感受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對學生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提出意見。下課禮式,教師教授學生行揖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