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化腐朽為神奇》教學設計學校: 班級:姓名: 課型:第一課時:欣賞 評述教材分析 本課采用的是新嶺南版七年級下冊第6單元的第12課,屬于綜合 探索領域。本課以“化腐朽為神奇”為主題,重點是培養學生美術探究和綜合表現“變廢為寶”的創造能力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想象力、理性判斷能力和綜合變現能力。雖然學生生活經歷較淺,知識不夠豐富,但可以通過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創新精神。教學目標 1.學會欣賞以不同材質創作的“變廢為寶”的藝術作品2.培養學生評析作品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并在欣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動腦及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欣賞利用廢物創作出的藝術品,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如何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欣賞和利用不同的材料,運用各種的方法來“化腐朽為神奇”。難點:欣賞、評析藝術作品的方法。解決難點的方法:剖析理解經典作品,開拓思路。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PPT教學課件,學案和其它相關學具:繪畫工具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1、故事導入:12歲的美國小男孩成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為興趣點的導入,他用羽毛和眼科手術刀賦予一片毫不起眼甚至看起來是廢品的羽毛以新的生命,完美的詮釋“化腐朽為神奇”的含義。2、投影課題:化腐朽為神奇課堂發展 一、感受“神奇” 以環保作品為例,分析欣賞形形色色的的環保藝術品的方法:1、造型美觀;2、材料巧妙;3、色彩搭配協調;4、功能。二、尋找發現 1、、以經典作品為例從“造型、材料、色彩、功能”等方面進行深入導賞:欣賞畢加索的《公牛頭》。2、運用PPT課件,向學生展示藝術家們的環保作品和生活中容易搜集的創作資源制作方法又比較簡便的環保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審美愉悅。欣賞多種形式與廢舊綜合材料構成的立體造型藝術之美,豐富同學們的審美體驗。3、在欣賞中外作品的同時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使用材料、制作方法、制作工具等,為下節課的制作打下基礎。評價與發展 三、探究神奇1、布置學生做學案中的題目:⑴、總結老師展示的圖片和課本上的圖片都用了哪些材料、制作方法和工具?⑵在課本上自選兩張作品賞析:作品名稱作者材料制作方法整體工藝主題思想2、教師小結并提出作業要求: 繪畫設計作品草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