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當代中國的外交》教學方案課標要求了解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教材分析本課為選必一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主要涉及的內容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方針和取得的成就,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子目: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要特點是獨立自主;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特點是和平發展;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特點是合作共贏。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并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體現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教學目標1. 通過學習本課,了解當代中國外交在不同時段獲得的不同成就,針對不同的國家與地區所對應的不同外交方針,發展學生的時空觀;2. 通過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能夠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過相關史實總結外交政策對中國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3. 通過史料分析,讓學生能夠探究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針的內涵意義,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4. 內政決定外交,通過學習中國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國在一步步的變得強大起來,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教學難點:三大外交方針的內涵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949年,一個新生的國家誕生在世界的東方,1949年以來,新生的中國,經風雨、見世面、開誠心、布公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那段風雨如歌的歲月,感受新中國外交中驚濤駭浪般的艱險,體會那驚天動地般的感動。(設計意圖)開國大典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內容之一,以此導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講授新課】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前提(1)新中國的成立為建立新型外交關系創造了前提;曾經的東交民巷被稱為“國中之國”,華人不得輕易進入。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全副武裝的隊伍駛入東交民巷使館區,北平百姓夾道歡迎。正是新中國的成立,為結束百余年來舊中國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創造了前提。2. 政策方針:(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共同綱領》(2)三大外交方針①“另起爐灶”《共同綱領》規定:“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或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正如周恩來所說:“這另起爐灶的方針,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 1949-2009 》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半殖民地的地位,使新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臺上。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帝國主義總想保留一些在中國的特權,想鉆進來。有幾個國家想同我們談判建交,我們的方針是寧愿等一等。先把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清除一下,否則就會留下它們活動的余地。帝國主義的軍事力量被趕走了,但帝國主義百余年來的經濟勢力還很大,特別是文化影響還很深。這種情況會使我們的獨立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要在建立外交關系以前把屋子打掃一下,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周恩來《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就是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及其影響后,再讓這些國家的客人進來,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③“一邊倒”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外交實行”一邊倒"方針。首先,這是從美蘇主導的冷戰對峙格局出發做出的一種戰略選擇。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已經展開激烈對抗,這是中國發展對外關系最重要的國際條件。——王逸舟、譚秀英《中國外交六十年 1949-2009》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斗爭中,將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其實質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但我們并不是盲目地、無原則地倒向蘇聯,而是以外交關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獨立自主為前提的。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階段性策略,表明了外交工作的側重點。三大外交方針的提出和貫徹,維護了新生政權的穩定和民族獨立,為和平發展贏得空間時間。3.成就(1)與蘇聯等17國建交新中國成立之初,首先與蘇聯建交,接著與保加利亞、朝鮮等人民民主國家和印度等國建交。1950年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條約的簽署,使得中蘇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一定程度上為新生的中國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有助于新中國的恢復和發展。(2)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關系準則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6月周恩來在訪問印度、緬甸期間,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3)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 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4)50年代末60年代初①建交高潮:亞非拉國家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中國予以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贏得了友誼和信任,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法建交中法建交,是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外交工作的一個巨大勝利,讓美國封鎖、扼殺新中國的政策徹底破了產。標志著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5)70年代外交新局面①中歐關系改善: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②中國重返聯合國: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得以恢復,是中國外交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大大改變了聯合國及安理會的投票的意志和愿望,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的發展。③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在對抗20多年之后,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這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重要大的事件之一。④中日正式建交1972年9月25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問中國,雙方發表《中日聯合聲明》,標志著中日邦交正常化。⑤建交高潮隨著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關系緩和,中國迎來建交高潮,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4.意義①結束舊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外交,有利于提高國際地位。②為鞏固新生政權和新中國經濟建設創造有利條件。③推動了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加強了各國間的交往與合作。(設計意圖)閱讀教材和史料,提取關鍵信息,探究三大外交方針的內涵意義。培養學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有利于突破難點。利用時間軸總結建國前期的外交成果,培養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過渡:新中國成立后的這前三十年,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中國人民“站起來”做出巨大的貢獻。然而,要實現讓中國人民“富起來”,就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中國外交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的需要進行了戰略調整和創新。保障國內經濟建設處在總體和平穩定的環境之中。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 背景(1)國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調整。(2)國際:根據國際形勢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美蘇爭霸,世界局勢緊張與緩和并存。2.成就(1)七八十年代,中美建交、中蘇關系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兩國關系進入新階段。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為東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礎。1989年5月,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結束了中蘇間長達二十多年不堪回首的過去,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2)世紀之交,發展與周邊國家關系世紀之交,中國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中國與印度、朝鮮等國的關系也取得新進展。(3)步入新世紀——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伙伴關系進入21世紀,中國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例如:中俄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法建立了全面伙伴關系;中美之間確立了 “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系”等。(4)步入新世紀——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合作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論壇,是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在南南合作范疇內的集體對話機制,其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進了解、擴大共識、加強友誼、促進合作。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內容不斷豐富,規模迅速擴大。(5)步入新世紀——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2001年,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重點合作領域,核心是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三股勢力。2001年,成立博鰲亞洲論壇,每年一次年會,為凝聚各方共識、深化區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解決亞洲和全球問題發揮了獨特作用。論壇已經成為聯接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橋梁,成為兼具亞洲特色和全球影響的國際交流平臺。1999年成立的二十國集團(G20),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是公認的國際經濟合作主要平臺,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頂層設計作用。2009年,金磚國家(世界新興市場)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首次會晤,之后每年舉行一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的建立,為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政治指引和強大動力。(6)步入新世紀——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地區沖突的加劇,聯合國在緩解和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的作用不斷加強。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在維和領域作出貢獻,也有利于提高國際地位。【探究分析】 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因素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現在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們的物質基礎、物質力量強大起來,起的作用就會更大。——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提高。因此,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設計意圖) 通過圖片,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標志、成立情況和特點,發展學生時空觀;結合課件并閱讀教材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外交成就,提升學生歸納能力。結合材料分析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因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過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外交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和平的外部環境,為實現“富起來”的歷史任務做出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帶領中國正邁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成為引領世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大國。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理論基礎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2.十八大以來的外交實踐(1)發達國家: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2)鄰近國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3)非洲國家: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4)外交特點: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形成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3.十九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十九大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1)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中國領導人開展密集的外交活動,與美國領導人會晤,管控分歧,與俄羅斯領導人會晤,中俄關系發展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與歐盟、英法等發展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等。(2)貢獻中國方案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關于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維護正義和世界穩定。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3)貢獻中國智慧中國通過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面對今年肆虐的新冠疫情,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動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合作,分享我國在疫情防控和救治方面的成熟做法,對多個國家進行物資支援并派遣醫療隊,以實際行動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設計意圖)探究十八大后外交方針的特點,總結十九大的外交政策的理論創新與外交成果,了解新時代中國外交新的變化,知道外交方針會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變化。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中國應對新冠疫情取得重大勝利并與世界共享成熟經驗,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悟家國情懷。【課堂小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揭開了中國外交嶄新的一頁。縱觀七十年歷程,新中國外交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巨變。中國政府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走和平發展之路,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9 /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