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四單元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四單元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教案

資源簡介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教學方案
課標要求
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是選必1第四單元《民族國家與國家關系》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創造性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秦朝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勞動、貿易中,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格局,并且成為了統一的民族——中華民族。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少數民族長期遭受民族歧視和壓迫,這違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平等、共同發展的民族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實現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維護國家統一與穩定,促進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建立和鞏固。在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謀求國家和民族共同團結、發展的命運,制定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立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不斷實踐,為了保證這一民族政策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伴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黨的十八大之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走向完善。
教學目標
1. 通過史料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和淵源,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唯物史觀;
2. 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3. 通過閱讀史料、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 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體現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當代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
教學難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
健兒奮起步伐,愛我中華
建設我們的國家,愛我中華
中華英姿煥發,愛我中華……
(設計意圖)通過《愛我中華》歌曲導入(課前可放視頻或音頻)新課,使學生能迅速地進入老師設定的情境當中,有利于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
過渡: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的交往融合中團結合作,這樣的團結合作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更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講授新課】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概念解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1. 實行原因
(1)民族地域分布因素: 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
(2)歷史因素:自古多元一體、交往交融;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斗爭中形成的休戚與共關系和政治認同;歷史上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經驗。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沒有哪個民族是封閉的,在經濟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歷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關系日益緊密。中華民族自秦統一至今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多元一體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楊圣敏《多元一體——中國民族關系的歷史傳統》
材料二 (1840年以來)在國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御外侮,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各民族進一步聯合起來,同仇敵愾,抗擊侵略,保家衛國。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2005年)
材料三 維護一統而又重視差別的治理理念,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歷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區實行有別于內地的管理體制也構成了我們今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淵源。
——中國民族報《堅定不移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現實需要:舊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落后,備受剝削、歧視和壓迫,不利于民族團結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國政權鞏固和經濟建設。
出示材料:
在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處邊陲,交通閉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歷史·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課本
2. 理論來源:
馬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適合國情。
出示材料:
我們黨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和政權建設的總原則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創造性地在單一制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使馬克思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構想變成生動現實。
——人民日報《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017.08.08)
3. 建立過程
(1)1941年《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區”。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內蒙古自治區。
(4)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br/>(5)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定的自治權?!?br/>——《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過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在文革中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也曾歷經波折,伴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1. 法律保障
(1)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此被納入法制軌道。
出示材料:
1979年起重新開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調整工作。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民族區域自治法》。這部法律吸取了過去《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有益成份,總結了建國以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經驗和教訓,在1982年憲法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新規定的基礎上,建立了比較完整、比較定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到1996年底,全國共建立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內蒙古地區稱盟)、221個自治縣(內蒙古地區稱旗)。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
【閱讀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使自治區獲得了哪些自治權?
第十九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二十條 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準,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第二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根據本地方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計劃……
第三十七條 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有條件的應當采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并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根據情況從小學低年級或者高年級起開設漢語文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節選)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出示材料: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 制度優勢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在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出示材料:
材料一: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材料二: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充分尊重和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和需要,根據全國發展的整體布局和總體要求,將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擺到突出的戰略位置。為加快西部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中國政府于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
材料三:歷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少數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人口超過100萬的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在155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中,都有實行區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平等地位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管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總結提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
2.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從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3.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4.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文字材料,說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法律的保障之下發展;通過法律條文補充少數民族的主要權利有哪些,加深法律對這個制度的保障的理解,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通過總結歸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悟家國情懷。
過渡: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行完善,充滿活力。民族團結平等和諧,共同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來(2012年)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出示材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話
2.中共十九大以來(2017年)
(1)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
(3)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
【合作探究】依據材料概括西藏民族自治區十八大以來的新變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2013-2019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材料二: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深入實施精準脫貧。統籌整合各級各類財政涉農資金167.3億元,25個縣(區)達到脫貧摘帽標準,2100個村(居)達到退出標準,18萬人達到脫貧標準?!瓨O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完成1102人。建設產業扶貧項目707個。培訓貧困農牧民3.6萬人,轉移就業6.7萬人。新增4.7萬個生態崗位。全面完成中央扶貧專項巡視階段性反饋問題的整改。
——《2019年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報告》
材料三:
材料四: 2013-2019年小學生在校人數及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
材料五: 2013-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
材料六: 2013-1019年公路通車里程及增長速度
材料七: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構成
材料八:
全區城鎮居民共有25728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享受低保救助金1.82億元。農村居民共有132509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享受低保救助金4.37億元。年末全區各類社會福利機構共有115個,公辦兒童福利院11所,集中收養5413人;供養五保戶13553人。全年銷售福利彩票18.95億元,籌集社會福利公益金5.45億元。
提示:
新變化:經濟持續增長,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民族地區社會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基礎設施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原因:黨的民族政策的優越性。
【課堂小結】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新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江澤民
11 / 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凌海市| 于都县| 嘉鱼县| 定州市| 胶南市| 中牟县| 余干县| 上栗县| 寿光市| 夏邑县| 抚远县| 三江| 平乐县| 宿州市| 尼勒克县| 乌什县| 淄博市| 轮台县| 石台县| 晴隆县| 车致| 奉化市| 光山县| 涪陵区| 会理县| 同江市| 绥化市| 石首市| 海丰县| 玉林市| 南汇区| 台南县| 息烽县| 蕲春县| 英吉沙县| 宜昌市| 彩票| 都安| 互助|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