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前前后后》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交流,知道可以運用改變物體大小、物體間相互遮擋的方法來表現物體的前后關系。2.通過反饋練習,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進一步鞏固對“近大遠小”“遮擋”概念的理解與運用。3.欣賞畫家的畫和小朋友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前后變化帶來的空間感,了解“近大遠小”規律和物體間相互遮擋的方法在美術作品中的運用。4.能夠在繪畫中運用“近大遠小”和“遮擋”的方法表現物體前后關系。教學重點:認識、了解物體“近大遠小”的規律。教學難點:在繪畫中合理運用“近大遠小”規律。教學評價:1.通過提問、交流評價目標1和目標3的達成。2.通過排序游戲及添畫練習評價目標2的達成。3.通過課堂作業評價目標4的達成。教學過程:一、游戲導入:師:同學們,我們來做個“照樣子 說位置”的小游戲,好嗎?聽清要求:請你依照我的說法來介紹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我開始說了,同學們在我的前面,黑板在我的后面。誰來說?學生說師:看來,在生活中,我們都能分辨清物體所處的前后位置,找出它們的前后關系。可是,你了解繪畫中物體的前后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前前后后》。(板書課題)【設計意圖:以與本課學習內容有關的說位置的小游戲導入新課,既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的前后位置的思考,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學習探究:1、觀看視頻,初步感受近大遠小的現象。師:我們先來看一段小視頻,隊列中三個女孩兒手中的籃球 大小是一樣的,請你仔細觀察,當她們的隊形發生改變時,籃球的大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交流師:對,離我們近的籃球大,離我們遠的籃球變的越來越小。【設計意圖:運用一段小視頻導入,引導學生觀察隊列中籃球的大小變化,初步感知物體有近大遠小的規律。】2、欣賞圖片,發現近大遠小規律。師: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你看:這幾位同學高矮胖瘦都差不多,可當他們分散到操場的不同位置后,我們看到的人就變得有大有小了。本來寬敞的公路到了遠處就窄了;公園里的長廊,也是近處的看起來高而寬,遠處的又矮又窄;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什么規律了嗎?學生交流師歸納:同樣大的物體,近處的看起來比較大,遠處的看起來比較小,這就是“近大遠小”現象。(板書:近大遠小)【設計意圖:以“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為提示,配上生活中常見的“近大遠小”圖片,并在觀察中發現并總結出本微課程的第一個小知識點——近大遠小現象。】3、聯系生活,拓展思路。師:誰來說說,你還見過哪些近大遠小的現象?學生交流。【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生活中見到的近大遠小的現象,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4、欣賞攝影作品,感受近大遠小現象帶來的有趣的視覺體驗。師:老師請你欣賞一組攝影作品:學生交流感受。師:正是因為人物和景物所處的遠近位置和角度不同,所以才產生了這么有趣的視覺效果。這更充分說明了物體有近大遠小的規律。【設計意圖: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在欣賞因人物和景物因所處遠近處置和角度不同而產生視錯覺的攝影趣圖中,體驗“近大遠小”所帶來的視覺沖擊。】5、創設情境,了解遮擋的作用。師:運動會那天操場上有兩位同學發生爭執了,她們都說自己跑步得了第一名,誰也說服不了誰,怎么辦?對,我們可以把比賽鏡頭進行回放,定格在她們沖刺的那一瞬間。現在,你能判斷出誰是第一名嗎?為什么?學生交流師:的確是,一個物體被另一個物體遮擋住一部分,也能產生前后的感覺。(板書:遮擋)【設計意圖:創設兩個同學為誰跑第一名而爭論的情境,在觀察中發現本課的第二個小知識——遮擋。學生在以前的繪畫中也運用過遮擋的畫法,但不一定能有意識地靈活運用,這個小知識點點到為止,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6、檢測練習(1)排序游戲師: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吧。有六只一樣大小的熱氣球,把它們放飛到空中后卻發生了變化。大小變的不一樣了。你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嗎?生可能說:近處的大遠處的小。師:是啊,因為它們飛到空中后前后位置不一樣了。那你能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給它們排上序號嗎?好,同桌之間說一說。學生交流師:好,停下來。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排序的?為什么這樣排?生:大氣球在前面,小氣球在后面。大小變化不太明顯的,就是被遮擋的那個在后面。師: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的大小以及物體間有無遮擋來判斷他們所處的前后位置。【設計意圖:當了解了前面的兩個小知識點后,引導學生參與給氣球排序的小游戲,這是一個學生自我檢測的過程,在游戲中進一步理解、消化知識,這也是一個反思回顧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查漏補缺。】(2)嘗試作畫師:既然能以此為依據來判斷物體的前后位置,那么在繪畫中我們能不能運用這個方法來表現物體的前后關系呢?我想畫一幅表現有前有后的魚的畫,怎么畫?(你認為要先畫什么?再畫什么?在畫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師:剛才聽了大家的想法我就想來試著畫一畫。先畫一條大魚,占的面積比較大。再畫什么?誰來補充?學生畫小結:畫的真好,這幅畫中既有大小的變化,也有遮擋,這樣畫出來的畫,不僅能表現出物體的前后關系,而且還能使畫面更豐富。【設計意圖:通過添畫魚的小檢測,復習鞏固微課中學到的知識點,為本課的創作打下基礎。】7、欣賞畫家作品(1)荷蘭畫家霍貝瑪的作品《林蔭道》(2)畫家創作的《者》(3)法國畫家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4)這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創作的《雅典學院》。師:回顧這些作品,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你發現了嗎?是什么?學生交流師:是的,在創作中充分運用了物體大小變化以及遮擋的方法,使畫面更有空間感。【設計意圖:通過欣賞畫家的畫,了解近大遠小規律在繪畫作品中的運用,開闊學生的視野。】8、欣賞小朋友的畫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的畫。(課件)同學們,這些作品中有你喜歡的嗎?誰來說說?學生交流師:從這些作品中我們都能找出前前后后來。【設計意圖:同齡小朋友的畫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欣賞作品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感受小朋友作品構思、構圖、色彩等方面的美,啟發學生大膽想象,敢于創作。】三、創作實踐:師:欣賞了畫家的畫和小朋友的畫,你是不是也想動手畫一畫呢?今天的作業就是:請你用繪畫的形式表現物體的前后關系。現在請大家想想,你要表現什么內容?以什么為主體?是人物?動物?還是景物?各個形象分別在畫面的什么位置?和同桌交流一下。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的想法?你打算先畫什么?再畫什么?師:聽了這么多好的想法,老師已經特別期待見到你的作品了。還等什么,馬上開始你的創作吧!【設計意圖:通過交流,使每一位學生的想法都能夠得以表達。一些新穎獨特的想法也會給同學們以啟發,在表述中互相學習提高。在創作中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四、展示評價:師:同學們,請停下來。放下手中的筆,端正坐好。嗯,這個小組的同學動作最迅速。同學們基本上都畫完了,只是部分同學色彩還不夠完善。沒關系,不會影響大效果。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每個小組推薦1-2張優秀作品貼到黑板上。學生分組活動。師:好,X組同學的作品已經展示出來了,其他小組的同學加快速度哦。(將優秀作品都張貼在黑板上)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優秀作品。誰來說說,這里面最吸引你的作品是哪一幅?為什么?學生交流師:大家說的真好。你看,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如果把這些優點都變成自己的,你的作品是不是就更出色了?【設計意圖:在自評互評中進一步消化吸收本課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小結,肯定了學生的表現并鼓勵學生不斷提高。】五、小結拓展: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繪畫中可以運用改變物體大小、使物體之間相互遮擋的方法來表現物體的前后關系。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工具和材料也能很好地表現物體的前前后后。比如,像這些,用彩紙制作的剪貼畫,也很有層次感吧?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試著做一做。【設計意圖: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擴展學生的思維領域。激發學生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板書設計:前前后后近大遠小遮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