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魚和小魚教學目標:了解魚的不用造型,掌握表現魚的大小對比。培養學生分析魚的外形和顏色,學會運用線與色大膽夸張表現各種各樣的魚。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魚的基本形狀和花紋的描繪,激發學生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教學難點:通過剪貼手法,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作業要求: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畫出大魚和小魚,并把它們拼貼在海底背景上。教學準備:1.教學PPT.2.有關以魚為題材的圖片和有關音樂。3.繪畫工具:蠟筆、彩筆、海底世界背景圖、剪刀、膠水等。教學設計一.課堂導入:1.創設情境:猜謎語引入。2.出示一張大小不均等的魚的圖片,讓學生數一數大魚和小魚的數量。(引起爭論:大與小的標準不統一而引起區分上的混亂。引導觀察,引發思考。在一個整體畫面中,沒有比較就沒有大小可言。引出課題。)3.揭示課題,PPT展示課題:《》大魚和小魚》,并板書。二.課堂發展:1.欣賞海底世界各類魚的圖片。感知魚兒的形狀,還有身上有什么樣的花紋。2.指名回答,并圈出相應形狀。3.通過小魚提問:我們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器官)?(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對魚的認識。)三.示范1.教師示范,學生仔細觀察。2. 提問并分析如何把一條小魚變成大魚或者把一條大魚變成小魚,加深對大與小的理解。四.自由創作1.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畫出大魚和小魚,并把它們拼貼在海底背景上。2.學生在輕柔的音樂聲中自由創作,PPT邊播放范畫。3.教師邊指導,引導學生大膽地多畫魚,力求形狀各異、顏色豐富、花紋又不相同。及時鼓勵、表揚有創造性的作品。五.點評1.把各小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2.通過請小老師,投票等方式點評學生作品。六.布置作業和總結1.收集關于如何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的相關資料。2.讓學生帶上魚的頭飾跟隨著老師用肢體語言表達自由自由的魚兒,讓這節課在歡樂聲中結束。教學反思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感知和認知中學會比較大小的特征。通過觀察、比較,能將大魚和小魚組合在一個畫面中,豐富畫面。本科的教學重點之一是要學生了解魚的造型特點,所以我采用了猜謎語的形式引入新課。通過猜謎語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圖片起疑的方法,提出疑問:魚的大小關系如何得出,學生基本能說出哪條是大魚,哪條是小魚,我及時小結大和小的關系通過比較得出。得出結論并出示課題。在觀看圖片時引導學生感知魚的外形、花紋和色彩各不相同。而所有魚都有一個共同的結構特征,(魚頭、魚尾、魚身、魚鰭)。最后我給學生小結出大魚和小魚在一起生活,形成了一幅有大小、疏密關系的畫面。本課的另外一個教學目標是能讓學生與同學合作完成作品。我才用了集體創作的方法。把學生分成六組,每組發一張“海洋”畫紙,學生只需畫出大魚和小魚,并把他們粘貼在畫紙上。使學生在合作中對大小疏密進行練習,體驗合作創作的樂趣。最后,我采用自由欣賞的形式讓學生欣賞六個“海洋”里的魚,然后讓學生評一評,談一談哪個“海洋”畫得好。最后,我進行點評,以鼓勵為主。接著讓學生帶上頭飾和老師一起在愉悅的音樂聲里歡快的游來游去。最后的延伸,我以保護海洋環境為題,讓學生收集資料。整節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大膽發揮想象,學生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7.大魚和小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