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兩課時)(第一課時)【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秦漢時期:田賦、人頭稅和徭役(1)田賦①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即要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②漢朝: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2)人頭稅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②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三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漢昭帝改為23歲)①更卒:法定服務期限是1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②正卒: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③戍卒:指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2、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3、唐朝(1)“租庸調”制:針對21~59歲之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2)兩稅法①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②實施:780年,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③內容: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4、宋朝(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2)宋朝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3)因為徭役擾民嚴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5、元朝(1)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2)元朝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6、明朝(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2)后期(張居正一條鞭法):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量增加。②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③意義: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7、清朝:“攤丁入畝”(1)推行①康熙年間: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②雍正年間:將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2)意義: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的誕生(1)含義: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2)誕生: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3)特征: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4)演變:在世界范圍內,廢止國內關稅、單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收國境關稅的情形,是伴隨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出現的,只有數百年的歷史。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5)地位:隨著國內關稅的逐漸衰亡,國境關稅在近代中國的重要性日趨凸顯。2、近代關稅主權的喪失和爭取關稅主權的斗爭(1)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京條約》開了協定關稅的惡例。此后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定關稅權,根據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2)南京國民政府:收回關稅主權的努力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②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③國民政府與美國首先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④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議》。3、新中國的關稅制度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真正收回關稅主權)(1)改革開放前①制度創立: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②重要地位: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2)改革開放后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4、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形成和演變(1)民國時期①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③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2)新中國成立以后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②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1.演變歷程:秦漢,編戶制度;北魏,租調制;唐,租庸調制、兩稅法;明,一條鞭法;清,攤丁入畝、“地丁銀”。2.賦稅種類:土地和人頭稅(田租、戶稅、丁稅)為主,商稅(市稅、關稅)為輔,外加各種苛捐雜稅。3.整體趨勢(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漸趨松弛。(2)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利于農業發展。(3)由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4)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以兩稅法、一條鞭法為標志)。(6)地租演進三階段: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典例1[四川成都2022入學考]下圖銀餅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銘文為“懷集縣(今屬廣東)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據此可知,當時A.均田制度走向瓦解 B.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白銀已成為主要貨幣【答案】B【詳解】此題考查租庸調制,根據材料“庸調”二字可判斷該銀餅所反映的賦稅制度為租庸調制,該制度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故選B項;材料與均田制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C項;明代白銀才成為主要貨幣,排除D項。【模擬測試】1.[廣東佛山2022模擬]中國傳統戶籍制度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進行人口控制;《唐律·戶婚律》規定“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明代戶分軍民匠三等,所有人戶不得隨意遷居或者是外出……我國歷朝重視戶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動造成社會動蕩B.保證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夠兵源C.征調人力興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的來源2.[天津部分區2022一模]秦漢時期按戶征收的戶稅包括:一是按戶征收的“戶賦”;二是按戶征收的“戶芻”。戶賦征收的物質形態是實物,戶芻征收的物質形態是錢幣,其物質形態雖然不同,但性質都是以戶為單位,按戶征收。這表明,秦漢時期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較嚴密的戶籍制度C.小農經濟的確立 D.白銀成為主要的流動貨幣3.[廣西桂林聯盟校2023開學考]西漢中期以后,因破產而賣身為奴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附著于主人戶籍之下,不計入家內人口和官府戶口數,也不承擔賦稅徭役。大量平民賣身為奴A.改變農村人口結構 B.導致土地兼并嚴重C.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D.催生新的依附關系4.[湖南2022預測]貞觀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靈口,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太宗因憂授田不足便“詔雍州錄尤少田者并給復,移之于寬鄉”。這體現出A.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B.國家出現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C.統治者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D.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行均田制度5.[山東菏澤2022開學考]歷史學家武建國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廢弛,不復再現,并非完全是由于國家無田可授,其真諦,乃是庶族地主的發展壯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發展和深化。”這一分析旨在說明A.“兩稅法”的實施是“均田制”實施的必然結果B.“均田制”的瓦解是“兩稅法”實施的必然結果C.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D.庶族地主勢力壯大是導致“兩稅法”實施的主因6.[浙江2022仿真模擬]中唐實行兩稅法后,先由中央確定各州的兩稅征收總額,再劃分為三個份額進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級的官員俸祿、州軍衣資等開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諸道節度、觀察等使的俸祿、供軍等開支,并對軍費作出嚴格限定;最后將余額上供中央。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唐朝中央失去了兩稅征收的控制權B.地方各州都必須給予中央賦稅支持C.中央財政從兩稅中的收益有所保證D.送使會使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發展7.[山西呂梁2023開學摸底]安史之亂以后,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中央批準,于是雜稅林立。咸通十一年,陜州大早,莊稼歉收,陜州農民沒有飯吃,還得交租交稅。據此可知,安史之亂后的唐朝( )A.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比較豐盈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尖銳C.社會經濟發展出現停滯現象 D.賦稅制度亟需進行改革8.[江蘇蘇州2023開學考]下列兩則材料是對兩稅法影響的不同看法。對此理解錯誤的是A.前者認為兩稅法意在防止官員枉法B.后者認為兩稅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C.前者把兩稅法的失敗歸結于官吏腐敗有失偏頗D.后者對兩稅法的評價較前者更加符合歷史事實9.[四川2022診斷]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農承擔差役,遇災不免租,繳納一筆抵押金,甚至禮錢。明后期,各地佃戶采取“抗租”“霸田”等形式與地主斗爭,還出現了佃戶“刁悍成風”,地主“吞聲茹苦”等記載。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A.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B.租地農民數量減少C.棄農經商現象普遍 D.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0.[天津2022押題預測]清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一位官員在清理明朝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黃冊時,發現其中的戶口資料預造到了崇禎二十四年。這說明明朝A.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 B.官方數據也需要鑒別C.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 D.缺乏系統的戶口管理11.[湖南A佳教育聯盟2023模擬]在中國古代社會,“人丁”系制度性詞匯,具有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屬性。如表是清代部分時期“人丁”一詞在《清實錄》中出現次數的統計。據此可以推知( )時期 出現次數 次/年康熙朝 120 1.97雍正朝 46 13.54乾隆朝 64 1.07嘉慶朝 10 0.40A.社會結構出現根本變革 B.傳統經濟內部萌發的新因素受益C.自然經濟解體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動土地制度變革12.[福建泉州2022新情境(一)]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A. B.C. D.【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所述為古代中國戶籍制度的發展演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歷代都比較重視戶籍管理,戶籍是征收賦稅、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據,D項正確;人口流動不一定會導致社會動蕩,排除A項;BC項只是目的之一,概述不全面,排除BC項。2.【答案】B【詳解】秦漢時期國家長期按戶征收賦、芻等戶稅,反映出當時有了編戶齊民制度,封建國家已經建立了較嚴密的戶籍制度,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較嚴格,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當時土地兼并盛行,A項錯誤;小農經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確立,C項錯誤;白銀成為主要的流動貨幣是在明清時期,D項錯誤。3.【答案】C【詳解】y依據材料“附著于主人戶籍之下,不計入家內人口和官府戶口數,也不承擔賦稅徭役”,可知大量平民賣身為奴,不承擔賦稅徭役,必然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C項正確;農村人口結構沒有改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問題,排除B項;“催生”表述錯誤,排除D項。4.【答案】D【詳解】均田制下國家將荒地分配給無地、少地農民使用。據材料可知,唐太宗因擔憂雍州農民授田畝數不足,詔令少田者遷移至土地富裕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政府因地制宜推行均田制,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土地不足是土地兼并導致的,且均田制遭到破壞應為唐中期,排除A項;唐太宗知人善任,太宗一朝政治開明,但材料中強調的是授田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只涉及授田的信息沒有體現賦役的多少,排除C項。5.【答案】C【詳解】試題分析:注意題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發展壯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發展和深化。”可見C正確;封建經濟和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導致均田制難以維持,與之相關的賦稅制度租庸調制也無法實施,因此唐朝后來改為實施兩稅法,ABD說法錯誤。6.【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兩稅法后形成的上供、留州、送使三分的財稅管理體制。劃分了上供額后,在制度上確立了地方財稅輸送中央的合法性,上供額隨地方收入增多而增加,C項正確;三分制總額由中央制定,明顯具有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財權的作用,排除A項;上供在地方稅額減去留州、送使之后,當地方財政較小時,并不一定會有結余上供,排除B項;中央對軍費嚴格限制,能起到遏制藩鎮割據的作用,排除D項。7.【答案】D【詳解】考查唐代的賦稅。材料指出,安史之亂后,各地“雜稅林立”,“莊稼歉收,陜州農民沒有飯吃,還得交租交稅”,這說明唐朝賦稅制度非常混亂,且沒有根據地方實際進行收稅,D項正確;雖然此時“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中央批準”,但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財政收入是否豐盈,排除A項;材料未說明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尖銳,排除B項;分析材料可知,安史之亂后唐朝賦稅制度非常混亂,但不能說明唐朝社會經濟發展是否停滯,排除C項。8.【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并結合所學可知,白居易認為兩稅法的失敗在于官吏的腐敗;根據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并結合所學可知,《楊炎傳》認為兩稅法沒有加重民眾負擔反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兩則材料是從不同角度對兩稅法影響的不同看法,不能說“后者對兩稅法的評價較前者更加符合歷史事實”,D項錯誤,符合題意;白居易認為兩稅法意在防止官員枉法,但把兩稅法的失敗歸結于官吏腐敗有失偏頗,A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后者認為兩稅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與材料主旨相符,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9.【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中“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農承擔差役,遇災不免租,繳納一筆抵押金,甚至禮錢”和明后期的“抗租”、“霸田”及所學知識可得,明朝中期和明朝后期的佃農對待地主的態度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主要是對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放松,佃農的生存方式變多,A項正確;材料沒有比較前后的多少,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棄農經商現象普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沒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10.【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一手的檔案資料雖然可信度較高,但仍需要仔細鑒別,故B項正確;明后期雖然確實陷人嚴重的財政困難,但,材料不能體現這一史實,故A項錯誤;材料中黃冊中的戶口資料預造到崇禎二十四年,而實際上此時明朝早已滅亡,這荒謬的預造行為不能說明其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故C項錯誤;戶口資料涉及造假,不能說明明代缺乏系統的戶口管理,而是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故D項錯誤。11.【答案】B【詳解】材料反映清朝的“攤丁入畝”,有利于削弱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釋放社會活力,從而可能為資本主義萌芽提供自由勞動力,且地丁銀的征收客觀上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從而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B項正確;材料與社會結構變動無關,排除A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當時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私有制,并未變化,排除D項。12.【答案】A【詳解】1913—1921年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因此對華商品輸入減少,中國的海關征收額一路走低。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大量商品涌入中國,使得中國的海關稅收急速增長。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故選A;根據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可知,一戰前后中國的海關稅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BCD都與這一趨勢不符,排除BCD。附:教師版(第一課時)【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秦漢時期:田賦、人頭稅和徭役(1)田賦①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即要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②漢朝: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2)人頭稅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②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三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漢昭帝改為23歲)①更卒:法定服務期限是1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②正卒: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③戍卒:指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2、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3、唐朝(1)“租庸調”制:針對21~59歲之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2)兩稅法①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②實施:780年,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③內容: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4、宋朝(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2)宋朝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3)因為徭役擾民嚴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5、元朝(1)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2)元朝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6、明朝(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2)后期(張居正一條鞭法):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量增加。②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③意義: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7、清朝:“攤丁入畝”(1)推行①康熙年間: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②雍正年間:將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2)意義: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的誕生(1)含義: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2)誕生: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3)特征: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4)演變:在世界范圍內,廢止國內關稅、單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收國境關稅的情形,是伴隨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出現的,只有數百年的歷史。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5)地位:隨著國內關稅的逐漸衰亡,國境關稅在近代中國的重要性日趨凸顯。2、近代關稅主權的喪失和爭取關稅主權的斗爭(1)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京條約》開了協定關稅的惡例。此后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定關稅權,根據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2)南京國民政府:收回關稅主權的努力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②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③國民政府與美國首先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④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議》。3、新中國的關稅制度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真正收回關稅主權)(1)改革開放前①制度創立: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②重要地位: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2)改革開放后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4、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形成和演變(1)民國時期①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③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2)新中國成立以后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②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1.演變歷程:秦漢,編戶制度;北魏,租調制;唐,租庸調制、兩稅法;明,一條鞭法;清,攤丁入畝、“地丁銀”。2.賦稅種類:土地和人頭稅(田租、戶稅、丁稅)為主,商稅(市稅、關稅)為輔,外加各種苛捐雜稅。3.整體趨勢(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漸趨松弛。(2)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利于農業發展。(3)由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4)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以兩稅法、一條鞭法為標志)。(6)地租演進三階段: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典例1[四川成都2022入學考]下圖銀餅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銘文為“懷集縣(今屬廣東)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據此可知,當時A.均田制度走向瓦解 B.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白銀已成為主要貨幣【答案】B【詳解】此題考查租庸調制,根據材料“庸調”二字可判斷該銀餅所反映的賦稅制度為租庸調制,該制度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故選B項;材料與均田制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C項;明代白銀才成為主要貨幣,排除D項。【模擬測試】1.[廣東佛山2022模擬]中國傳統戶籍制度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進行人口控制;《唐律·戶婚律》規定“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明代戶分軍民匠三等,所有人戶不得隨意遷居或者是外出……我國歷朝重視戶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動造成社會動蕩 B.保證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夠兵源C.征調人力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的來源【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所述為古代中國戶籍制度的發展演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歷代都比較重視戶籍管理,戶籍是征收賦稅、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據,D項正確;人口流動不一定會導致社會動蕩,排除A項;BC項只是目的之一,概述不全面,排除BC項。2.[天津部分區2022一模]秦漢時期按戶征收的戶稅包括:一是按戶征收的“戶賦”;二是按戶征收的“戶芻”。戶賦征收的物質形態是實物,戶芻征收的物質形態是錢幣,其物質形態雖然不同,但性質都是以戶為單位,按戶征收。這表明,秦漢時期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較嚴密的戶籍制度C.小農經濟的確立 D.白銀成為主要的流動貨幣【答案】B【詳解】秦漢時期國家長期按戶征收賦、芻等戶稅,反映出當時有了編戶齊民制度,封建國家已經建立了較嚴密的戶籍制度,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較嚴格,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當時土地兼并盛行,A項錯誤;小農經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確立,C項錯誤;白銀成為主要的流動貨幣是在明清時期,D項錯誤。3.[廣西桂林聯盟校2023開學考]西漢中期以后,因破產而賣身為奴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附著于主人戶籍之下,不計入家內人口和官府戶口數,也不承擔賦稅徭役。大量平民賣身為奴A.改變農村人口結構 B.導致土地兼并嚴重C.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D.催生新的依附關系【答案】C【詳解】y依據材料“附著于主人戶籍之下,不計入家內人口和官府戶口數,也不承擔賦稅徭役”,可知大量平民賣身為奴,不承擔賦稅徭役,必然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C項正確;農村人口結構沒有改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問題,排除B項;“催生”表述錯誤,排除D項。4.[湖南2022預測]貞觀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靈口,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太宗因憂授田不足便“詔雍州錄尤少田者并給復,移之于寬鄉”。這體現出A.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 B.國家出現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C.統治者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 D.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行均田制度【答案】D【詳解】均田制下國家將荒地分配給無地、少地農民使用。據材料可知,唐太宗因擔憂雍州農民授田畝數不足,詔令少田者遷移至土地富裕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政府因地制宜推行均田制,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土地不足是土地兼并導致的,且均田制遭到破壞應為唐中期,排除A項;唐太宗知人善任,太宗一朝政治開明,但材料中強調的是授田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只涉及授田的信息沒有體現賦役的多少,排除C項。5.[山東菏澤2022開學考]歷史學家武建國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廢弛,不復再現,并非完全是由于國家無田可授,其真諦,乃是庶族地主的發展壯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發展和深化。”這一分析旨在說明A.“兩稅法”的實施是“均田制”實施的必然結果 B.“均田制”的瓦解是“兩稅法”實施的必然結果C.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勢力壯大是導致“兩稅法”實施的主因【答案】C【詳解】試題分析:注意題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發展壯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發展和深化。”可見C正確;封建經濟和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導致均田制難以維持,與之相關的賦稅制度租庸調制也無法實施,因此唐朝后來改為實施兩稅法,ABD說法錯誤。6.[浙江2022仿真模擬]中唐實行兩稅法后,先由中央確定各州的兩稅征收總額,再劃分為三個份額進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級的官員俸祿、州軍衣資等開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諸道節度、觀察等使的俸祿、供軍等開支,并對軍費作出嚴格限定;最后將余額上供中央。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唐朝中央失去了兩稅征收的控制權B.地方各州都必須給予中央賦稅支持C.中央財政從兩稅中的收益有所保證D.送使會使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發展【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兩稅法后形成的上供、留州、送使三分的財稅管理體制。劃分了上供額后,在制度上確立了地方財稅輸送中央的合法性,上供額隨地方收入增多而增加,C項正確;三分制總額由中央制定,明顯具有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財權的作用,排除A項;上供在地方稅額減去留州、送使之后,當地方財政較小時,并不一定會有結余上供,排除B項;中央對軍費嚴格限制,能起到遏制藩鎮割據的作用,排除D項。7.[山西呂梁2023開學摸底]安史之亂以后,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中央批準,于是雜稅林立。咸通十一年,陜州大早,莊稼歉收,陜州農民沒有飯吃,還得交租交稅。據此可知,安史之亂后的唐朝( )A.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比較豐盈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尖銳C.社會經濟發展出現停滯現象 D.賦稅制度亟需進行改革【詳解】考查唐代的賦稅。材料指出,安史之亂后,各地“雜稅林立”,“莊稼歉收,陜州農民沒有飯吃,還得交租交稅”,這說明唐朝賦稅制度非常混亂,且沒有根據地方實際進行收稅,D項正確;雖然此時“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中央批準”,但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財政收入是否豐盈,排除A項;材料未說明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尖銳,排除B項;分析材料可知,安史之亂后唐朝賦稅制度非常混亂,但不能說明唐朝社會經濟發展是否停滯,排除C項。8.[江蘇蘇州2023開學考]下列兩則材料是對兩稅法影響的不同看法。對此理解錯誤的是A.前者認為兩稅法意在防止官員枉法B.后者認為兩稅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C.前者把兩稅法的失敗歸結于官吏腐敗有失偏頗D.后者對兩稅法的評價較前者更加符合歷史事實【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并結合所學可知,白居易認為兩稅法的失敗在于官吏的腐敗;根據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并結合所學可知,《楊炎傳》認為兩稅法沒有加重民眾負擔反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兩則材料是從不同角度對兩稅法影響的不同看法,不能說“后者對兩稅法的評價較前者更加符合歷史事實”,D項錯誤,符合題意;白居易認為兩稅法意在防止官員枉法,但把兩稅法的失敗歸結于官吏腐敗有失偏頗,A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后者認為兩稅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與材料主旨相符,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9.[四川2022診斷]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農承擔差役,遇災不免租,繳納一筆抵押金,甚至禮錢。明后期,各地佃戶采取“抗租”“霸田”等形式與地主斗爭,還出現了佃戶“刁悍成風”,地主“吞聲茹苦”等記載。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A.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B.租地農民數量減少C.棄農經商現象普遍 D.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中“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農承擔差役,遇災不免租,繳納一筆抵押金,甚至禮錢”和明后期的“抗租”、“霸田”及所學知識可得,明朝中期和明朝后期的佃農對待地主的態度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主要是對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放松,佃農的生存方式變多,A項正確;材料沒有比較前后的多少,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棄農經商現象普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沒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10.[天津2022押題預測]清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一位官員在清理明朝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黃冊時,發現其中的戶口資料預造到了崇禎二十四年。這說明明朝A.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 B.官方數據也需要鑒別C.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 D.缺乏系統的戶口管理【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一手的檔案資料雖然可信度較高,但仍需要仔細鑒別,故B項正確;明后期雖然確實陷人嚴重的財政困難,但,材料不能體現這一史實,故A項錯誤;材料中黃冊中的戶口資料預造到崇禎二十四年,而實際上此時明朝早已滅亡,這荒謬的預造行為不能說明其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故C項錯誤;戶口資料涉及造假,不能說明明代缺乏系統的戶口管理,而是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故D項錯誤。11.[湖南A佳教育聯盟2023模擬]在中國古代社會,“人丁”系制度性詞匯,具有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屬性。如表是清代部分時期“人丁”一詞在《清實錄》中出現次數的統計。據此可以推知( )時期 出現次數 次/年康熙朝 120 1.97雍正朝 46 13.54乾隆朝 64 1.07嘉慶朝 10 0.40A.社會結構出現根本變革 B.傳統經濟內部萌發的新因素受益C.自然經濟解體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動土地制度變革【答案】B【詳解】材料反映清朝的“攤丁入畝”,有利于削弱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釋放社會活力,從而可能為資本主義萌芽提供自由勞動力,且地丁銀的征收客觀上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從而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B項正確;材料與社會結構變動無關,排除A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當時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私有制,并未變化,排除D項。12.[福建泉州2022新情境(一)]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A. B.C. D.【答案】A【詳解】1913—1921年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因此對華商品輸入減少,中國的海關征收額一路走低。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大量商品涌入中國,使得中國的海關稅收急速增長。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故選A;根據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可知,一戰前后中國的海關稅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BCD都與這一趨勢不符,排除BC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