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一、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中的第八課“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三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第一目“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錯誤觀點,闡明了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第二目“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闡明了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二、教學目標1.知道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觀點,了解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懂得要立足國情,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才能推動文化的發展。2.能夠結合實際說明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鑒別優劣的能力和包容開放的心態。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深刻認識當今全球化形勢下,文化自信與交流借鑒的意義,增強對“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感。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教學難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四、教學過程課程導入: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樣性,文化的交流、交融已成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更豐富的必然趨勢。那么,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呢?(一)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1.對待外來文化的激進觀點探究活動:根據如下資料,讓學生分析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的弊端,總結出無論復古還是西化,都是片面的、偏激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進行具體分析,比如各種走向復古極端的所謂的弘揚傳統文化的行為和肆意否定、詆毀中華文化的行為。材料1:“文化復古主義”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對撞中產生的。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使中國傳統文化陷入了危亡的境地。有的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有的提出“中體西用”,還有的主張完全放棄中國傳統文化,全盤西化。以康有為、嚴復等人為代表的“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即在此時出現,他們堅決反對西化主張,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會上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并在各地建立“孔教會”,推行他們的文化復古主義主張。1913年嚴復帶頭列名,發起成立了孔教會,多次撰文鼓吹“以儒教為中國國教”。與嚴復相呼應,康有為于1913年2月開始出版《不忍》雜志,以促進建立孔教為國教。在新文化運動中,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受到了猛烈批判。20世紀80-90年代,世界發展加快,人們開始反思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蘇聯在西方價值觀的和平演變下解體,以新儒家學派為代表的文化復古主義者出現。全盤否定五四運動,否定中國近現代以來的發展,倡導以“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確立儒教為國教,使之重新成為中國正統思想。新時期,有人又借著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形勢,開始了新時期的文化復古主義。讀經學堂、國學培訓熱火朝天,各式各樣的“名人熱”“祭祀熱”眼花繚亂,有人主張恢復寬袍大袖,以漢服作為“國服”;以孔元紀年,恢復繁體字;有培訓機構開設“女德班”;有人認為要靠中華傳統文化解決道德滑坡、現代文化缺陷等危機;有人要用“三綱五常”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材料2:全盤西化的政治思潮出現于戊戌變法時期,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主要代表有胡適、陳序經等人。陳序經認為中國“樣樣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發展的方向,“徹底的全盤西洋化”的辦法,是挽救中國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胡適的思想基礎是崇洋親美思想和民族自卑論,認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他認為中國不能革命,也沒有資格革命,只能進行一點一滴的改良,實行全盤西化。胡適的全盤西化實際上是要全盤美國化,其實質是要在中國建立共和國,走民主道路。現如今,網絡上有人歪曲近現代中國歷史,而且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也恣意抹殺。在一些人的筆下,我們的民族不僅“愚昧”“丑陋”,而且充滿“奴性”、安于現狀、逃避現實等等。有的人把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認為儒家充滿“奴性”,道家安于現狀,法家崇尚專制,毫無可取之處。材料3:2013年11月26日上午,習近平到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并同有關專家學者座談。在聽取大家關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研究的情況介紹后,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總結: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區域,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區,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以中原為核心的文明中心區,不斷向周邊民族傳播著先進的文明成果,創造出傲立于世的燦爛文明。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加理性揚棄的復古是完全錯誤的;完全否認中華文明,崇洋媚外、全盤接受外來文化的觀點更是錯誤的。2.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觀看視頻:《開放包容的華夏文明》、《在交往中走向世界的中華文明》(選擇性使用)(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開放包容的華夏文明”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在交往中走向世界的中華文明”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總結: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比如,東漢時期,佛教由“西方”的印度傳入中國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為覆蓋最廣、影響最大且深度本土化的宗教。在中國本土文化與佛教文化不斷發生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佛教文化不斷吸納本土文化的養分,完成了佛教文化的中國化,而佛教文化的優良方面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有益的借鑒與補充。歷史經驗表明,強大總與開放包容相伴隨,而落后卻跟閉關鎖國密不可分。對待外來文化,中華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學習借鑒一切有利因素和有益經驗,在交流與合作中共贏,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探究活動:結合如下資料,討論如何做到立足國情、交流互鑒。視頻資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絲綢之路的金句》、《絲綢之路溝通了多個文明中心》(選擇性使用)(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絲綢之路的金句”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絲綢之路溝通了多個文明中心”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歷史資料: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打響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大戰役——湘江戰役。中央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和中央第一、第二野戰縱隊8.6萬人撤離蘇區,連續打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于1934年11月下旬進抵湘桂邊界。這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和湘桂粵軍閥已集中30萬人,在湘江以東地區布下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欲將中央紅軍“包圍全殲于湘江東岸地域”。紅軍將士浴血奮戰七晝夜,最終以折損過半的慘重代價突破湘江封鎖線,粉碎了敵人的企圖。在那場“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戰役中,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湘江灑滿烈士鮮血。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傾”教條主義,是導致湘江戰役慘敗的罪魁禍首。他們拘泥于共產國際的教導和蘇俄經驗,堅持“占領中心城市,爭取革命在一省與數省首先勝利”的軍事路線,還激烈批評毛澤東,認為他以“鄉村為中心”、打游擊戰和運動戰的主張,是對革命力量估計不足的“右傾”機會主義。歷史資料: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走上創建工農武裝、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不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著重分析的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問題。無論是巴黎公社革命,還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都是主要依靠工人階級在中心城市發起的。俄國是當時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但若從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算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俄國也已搞了40多年。而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產業工人在五四運動前夕僅有200萬人左右。因此,在這樣一個東方大國進行武裝革命,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新課題,無法也不能照搬現成的答案或經驗。中國共產黨當時在理論上還不成熟,加之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直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致使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在黨內十分盛行。這導致中國革命歷經曲折,甚至一度陷入絕境。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而不是本本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深刻分析國情,終于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新路。此后,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不斷以世界眼光學習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創造性運用。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并總結中國實踐經驗而形成的,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貢獻。1.原因總結:古絲綢之路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帶到了西方,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傳入世界,佛教、伊斯蘭教、阿拉伯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華文化在開放、交融、傳承、創新中延續、發展。縱觀歷史,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就如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便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隋唐時期,佛教適應中國的文化習俗,演變為一禪宗為代表的中國化佛教,形成中華文化儒釋道并存的格局;宋以后,傳統儒學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使以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2.成果總結:湘江戰役的慘烈昭示著教條主義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失敗,他們照搬經驗,錯誤估計中國革命形勢,給中國革命帶來了重大損失。毛澤東撰寫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就是反對教條主義的經典篇章。習主席深刻指出:“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回答普遍關注的問題……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防止空對空、兩張皮。”還反復強調,不能以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是老祖宗講了的就能做,沒有講的就不能做。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黨情、國情、世情的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回答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是用馬克思主義成功指導中國實際的良策。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實際創造性融合,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理論,向國際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3.要求觀看視頻:《中土非遺文化交流會在伊斯坦布爾舉行》(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中土非遺文化交流會在伊斯坦布爾舉行”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閱讀觀點:一個對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種歸屬感;一個對自己的傳統不懂得繼承發揚的民族,便無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張岱年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所以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毛澤東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結: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文明的多樣性體現了人類的創造力和創造精神,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各種民族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各有其特色和優勢,各民族人民都曾經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過貢獻。文明的多樣性使世界充滿活力和不斷進步。所以,我國的文化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所長,特別要善于吸收發達國家中那些為現代社會所需要而又適合我國國情的文明成果,同時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課堂小結:3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