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一、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中的第九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三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第一目“建設文化強國”。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闡明建設文化強國,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第二目“堅定文化自信”。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文化自信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闡明了文化自信的內涵。二、教學目標1.知道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自信的內涵。2.能夠結合實際闡述如何實現文化強國,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自覺學習先進文化、優秀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推動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文化自信的內涵教學難點: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四、教學過程課程導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建設文化強國1.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觀看視頻,學唱歌曲:《天耀中華——奮進新時代,共筑中國夢》,列舉弘揚主旋律的影視作品、文藝演出、綜藝節目等,分析網絡文化存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措施。(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歌曲:天耀中華——奮進新時代,共筑中國夢”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參考資料:2020年我國網民達9.4億,手機上網用戶占99%,網絡直播用戶5.62億,8.8億多人上網是用來看網絡視頻,特別是看短視頻;8億人用來網絡支付;7億多人用來網絡搜索、上網購物、看看新聞,查找東西、買東西與關心大事小事;6億多人用來聽歌,5億多人用來玩網絡游戲與看網絡直播;4億多人用來看網絡小說、叫外賣……在我國,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空間正成為需要格外重視的巨大“網絡輿論場”。網絡世界,既有汶川、蘆山地震時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激情迸發,也有敵對勢力推波助瀾下的暗流涌動。在這個輿論場,我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工作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網絡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為了民族復興、國泰民安,我們必須牢牢占領互聯網這一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敢于戰斗在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黨和政府對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高度重視,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出臺了各類政策法規,為肅清網絡空間提供政策保障;開展了多類凈網活動,收到了實質性的效果。同時,鼓勵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步伐,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及各自的微信公眾號等紛紛上線,積極改進和完善傳播方式,有效地壯大了主流聲音。此外,黨和國家還致力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網絡傳播,鼓勵網民創作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化作品,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總結: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2.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凝結其中的核心價值觀的力量,這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需要我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導力、整合力,最大限度擴大社會思想認同基礎,努力形成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3.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觀看視頻:《中國夢歌曲展播——信仰》《小品<扶不扶>片段》《科學素養也是免疫力》(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中國夢歌曲展播——信仰”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典型案例】小品《扶不扶》”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科學素養也是免疫力”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文字材料:2014年5月4日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么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總結:建設文化強國,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也是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要廣泛開展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各類教育活動,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科學文化修養,反對迷信,崇尚科學。4.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選看視頻:《文化強國:繪就“十四五”的絢麗底色》《馮遠征談建設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目標》(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文化強國:繪就“十四五”的絢麗底色”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馮遠征談建設文化強國”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知識解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目標”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總結: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奮斗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清晰表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雄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能夠充分發揮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勵作用,發揮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導向作用和對社會的規范、調控、凝聚作用。講好“中國故事”,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二)堅定文化自信探究活動:觀看視頻《文化強國離不開文化自信》,學習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講話精神,總結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和要求。(上圖是視頻資源“【知識解析】文化強國離不開文化自信”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1.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總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我們當下最重要最緊迫的文化課題是:未來中國的發展活力越來這依賴于中國文化,如何為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提供足夠而健全的文化精神資源,保證我們有足夠的文化提升力、精神驅動力和道德價值凝聚力。2.堅定文化自信的要求總結: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對全部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在當代,最根本的就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課堂小結:5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