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一、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中的第九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內容:第一目“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闡述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第二目“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文化與時代的關系,闡明了立足時代之基的必要性,強調了回答時代問題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第三目“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優秀資源,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二、教學目標1.知道人民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了解文化與時代的關系,懂得文化發展要吸收外來,綜合創新。2.能夠結合實際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是什么及為什么,具備縱覽、綜觀文化發展的能力。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強化對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教學難點: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四、教學過程課程導入:探究活動:以烏蘭牧騎長盛不衰為例,思考烏蘭牧騎以什么為指引、創作源泉、演出目的、如何創新,總結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觀看視頻:《烏蘭牧騎為什么能長盛不衰》(上圖是視頻資源“【典型案例】烏蘭牧騎為何能長盛不衰”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背景資料:1957年6月17日,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草原上成立了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63年來,烏蘭牧騎從最初的9個人、兩輛勒勒車、四件樂器,發展成為全自治區的75支隊伍3000多名隊員。下基層為農牧民表演服務是烏蘭牧騎的工作日常,長期貼近群眾的工作方式,涵養了烏蘭牧騎的藝術創作,使得烏蘭牧騎的表演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非?!敖拥貧狻?。烏蘭牧騎的表演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烏蘭牧騎發展的60多年中,毛澤東同志曾3次接見烏蘭牧騎的代表,周恩來同志12次接見烏蘭牧騎的代表并希望保持“不銹的烏蘭牧騎”稱號,把革命的音樂舞蹈傳遍全國各地,去鼓舞人民,鄧小平同志為烏蘭牧騎題詞“發揚烏蘭牧騎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江澤民同志充分肯定“烏蘭牧騎是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胡錦濤同志視察內蒙古自治區時在基層觀看了烏蘭牧騎演出。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給內蒙古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時指出,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市考察時觀看了社區烏蘭牧騎隊員表演的節目,再次為烏蘭牧騎點贊。烏蘭牧騎從原先的一支支文藝小分隊逐步演變成了“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藝、送醫療”的綜合服務隊。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烏蘭牧騎走過了光輝的發展歷程,取得了非凡的發展成就。烏蘭牧騎是在黨的光輝照耀下成長起來的,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繁榮發展民族藝術為光榮使命。烏蘭牧騎在成立初期,曾創作歌曲《牧民歌唱共產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獨舞《奶酒獻給毛主席》《彩虹》等一系列經典作品。新時代,烏蘭牧騎精心創作了歌曲《人民至上》《新農村新氣象》、歌伴舞《草原兒女心向黨》、二重唱《不忘初心》、好來寶《頌歌獻給黨》等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以及快板《老黨員說說十九大》、爬山調對唱《十九大精神暖人心》等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作品。烏蘭牧騎把這些新作品送到農村牧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小品歌頌黨的領導,宣傳黨的政策,引導群眾講文明、樹新風,共創幸福生活,切實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烏蘭牧騎精神致力于傳播黨的聲音、傳播社會主義文藝,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并及時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文藝的形式傳達給廣大農牧民群眾。進入新時代的烏蘭牧騎繼續發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不斷熔鑄和傳承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和民族文化的鮮活血脈,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內蒙古新征程貢獻更大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們?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首批隊員、80多歲的依蘭老人說:是牧民們熱切期盼、無限深情的目光,是為牧民服務、為傳播紅色文化的初心。她說,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響當當的口號,就是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漏掉一位牧民,不漏掉一名邊防戰士,三個“不漏掉”,成了他們的工作目標。總結: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時指出,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烏蘭牧騎是典型的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內蒙古自治區基層農牧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組建的公共文化隊伍。多年來,烏蘭牧騎扎根基層,風雨無阻,足跡踏遍了全區農村牧區的山山水水,源源不斷地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把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送到廣大牧民群眾心中。烏蘭牧騎緊跟時代步伐,面對新形勢進一步拓展出“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創作、創新”6項職能,充分發揮機動靈活、覆蓋面廣優勢,突破場地、布景等限制,將舞臺搭到偏遠地區的農牧民群眾身邊、搭在田間地頭和蒙古包旁,零距離地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文化服務。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體現著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一)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文化觀看視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圖是視頻資源“【知識解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心”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總結: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和享有者;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文藝觀的人民性思想,在中國革命時期,創造性地提出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觀點;鄧小平強調文藝的社會意識形態性,強調文藝應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江澤民指出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文藝可以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胡錦濤重點提出一切優秀的文藝創作都是由人民生產創造,人民又是成果所有者和享有者;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爸挥欣喂虡淞ⅠR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這些都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文化。要求當下每一位文藝工作者,時時處處把人民的冷暖悲歡放在心上,直面人民生活,展現人民的憧憬與期待,表達人民的心聲。烏蘭牧騎的故事印證了這一點,正是因為他們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深受群眾歡迎,也才能得到黨中央的高度肯定,長盛不衰。2.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舉例1:烏蘭牧騎深入牧區、社區或者對外演出的節目都鮮明地具有群眾性,烏蘭牧騎精神的宗旨之一就是與廣大群眾一起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營造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文化生態環境。烏蘭牧騎在挖掘、整理和發揚民族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從當地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族傳統藝術注入新的元素,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藝術的表現功能,受到廣大牧民的高度稱贊。比如鄂爾多斯烏蘭牧騎隊員、80后編導寶音阿木爾創作的舞蹈《小小羊媽媽》就是取材于媽媽平時擠羊奶的生活。“有一次我回家,我媽在擠羊奶,擠完羊奶后又走到羊羔群里,她一蹲下,那些羊羔就像她的孩子一樣,在她身邊跳來跳去跟她玩,還有的舔她的手指頭,我覺得這些東西拿到舞臺上肯定好看,再做一下藝術加工,讓更多人看到牧民這種很接地氣的生活,我覺得這特別美?!彼巹摰难蛭璧冈趪H舞臺上一展英姿,得到了高度評價。舉例2:全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出任藝術總監和總編導并領銜主演傾情打造的藝術精品,成為繼“五朵金花”、“阿詩瑪”之后,誕生在云南的又一經典力作?!对颇嫌诚蟆匪械脑囟际怯稍颇厦褡迕耖g文化構成,整臺歌舞共分七個段落,序幕(混沌初開)、太陽(包括太陽鼓、芒鼓、銅芒、銅擦舞、象腳鼓、神鼓)、土地(包括月光、花腰歌舞、煙盒舞、女兒國、打歌)、家園、火祭(包括甩發舞、葫蘆笙舞、紋身、面具舞、東巴舞、牛頭舞、涅梁)、朝圣(包括藏族舞、瑪尼石、轉經筒、童謠)、尾聲(雀之靈)。構成整臺節目的所有因素,包括舞蹈、音樂、歌曲、道具、服飾甚至演員本身,都來自鄉野農村,透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情。這些植根于豐厚民間沃土,源于勞動群眾生產、生活的文化元素,使《云南映象》具有了生機勃勃的自然活力。舉例3:2018年12月10日播出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勾勒了一幅1978年之后中國經濟變革的時代圖景,再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崢嶸歲月。這部劇無論是在中間用鄧小平講話原聲,還是關于高考的社論,還有超寬的畫幅,以及樣板戲《紅燈記》都做到高度還原,復刻那個時代最珍貴的品質和最美好的精神。這部劇播出后就引發了強烈的反響,收視率包攬北京衛視、東方衛視前二,是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中評分最高的一部,獲得白玉蘭獎及“五個一工程”獎等榮譽。2020年12月20日《大江大河2》開始播出。總結: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探究活動:結合烏蘭牧騎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舉措,列舉自己所了解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的相關措施;結合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視頻資料中提到的作品,說明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參考材料1:“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到人民中間去?!痹谛聲r期,為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要求,繼承發揚烏蘭牧騎作為基層文化隊的優秀傳統,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牽頭聯合政法委、科技廳、民委、司法廳、農牧業廳、商務廳、文化廳、衛計委、新聞出版廣電局、扶貧辦等11個廳局,組織開展基層綜合服務活動?;顒右浴盀跆m牧騎+”的方式,組建了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200多支“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整合了服務基層的各領域資源,有效創新了服務基層的理念、手段和方法。活動率先在全國整合服務基層的多項資源,把黨的溫暖送到基層嘎查村、城鎮社區、邊防哨所等,廣受群眾贊譽。這是烏蘭牧騎在新形勢下的新發展,是烏蘭牧騎在信息時代中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新舉措。2019年11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正式頒布實施,該條例就烏蘭牧騎的性質、服務方向、人員進出機制,以及建設、發展、保護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盡規定,標志著烏蘭牧騎事業跨入依法建設發展的新時代,將對促進烏蘭牧騎事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條例的實施為烏蘭牧騎的發展保駕護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更有效地滿足群眾的需求。同時,建立相應的機制和相關保障制度,從“軟件”到“硬件”,從服務群眾的初心到規范的制度保障,制度化的烏蘭牧騎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樹立起一面示范的旗幟。參考材料2:“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節期間,大型文化類競賽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成為陪伴人們歡度新春佳節的一道文化大餐?!吨袊娫~大會》節目組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緊緊抓住受眾的中國詩詞文化情結,在賽制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大膽創新。比賽詩詞涵蓋《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毛澤東詩詞等,主要選自中小學教材,聚焦愛國、仁義、友善等主題。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有學生、教師、有工人、農民、公務員,有海外華人、外國留學生。嘉賓現場點評,或分析詩詞的深刻內涵,或發掘詩詞的道德價值,或講述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賽會設置競猜、飛花令等環節,啟用水舞臺、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設計,應用新媒體互動、多屏傳播等技術手段,打造出一場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盛宴。節目的播出,引起強烈反響,總收視觀眾超過11億人次,引發新一輪中國詩詞熱。參考材料3:視頻《“以藝戰疫”優秀曲藝作品“云端”展演》《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上圖是視頻資源“【典型案例】‘以藝戰疫’優秀曲藝作品‘云端’展演”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典型案例】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總結: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于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1.文化是時代的產物探究活動:選看視頻《路遙<平凡的世界>,對當時社會的人影響有多大?》《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看了多少書?》《追憶路遙》,結合其他經典文學作品、舞蹈作品、音樂作品、話劇作品等,分析其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總結出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并通過烏蘭牧騎緊密結合時代特色創作作品的例子進一步說明。(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路遙《平凡的世界》,對當時社會的人影響有多大?”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看了多少書?”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追憶路遙”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總結: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時代精神的展現。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遙的作品為人民而歌,為時代而歌,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向上向善、自強不息,用奮斗書寫壯麗人生。舉例:烏蘭牧騎從開始到現在所編演的作品節目中始終洋溢著時代生活的氣息。他們絕大部分節目都是取材于內蒙古人民的現實生活。這些節目,反映了內蒙古草原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雄心壯志,傳播社會主義的新思想新品德新風尚。如西烏旗的烏蘭牧騎歌舞劇《烏日蘇勒圖》就改編自當地的長調民歌,獲得了“反映新時代、傳播新思想、謳歌新人物、倡導新風尚”的社會效益。察右中旗烏蘭牧騎在惠民演出中自編自演了配樂快板《我來講講十九大》、三句半《十九大精神》、情景劇《牧民歌唱共產黨》等文藝作品,受到農牧民群眾的一致好評??咂鞛跆m牧騎連續推出《小村總理》《良心》《母親》等多部話劇,累計演出數百場。這些精心創作的劇目,不僅深入地宣傳了黨的惠民政策,形象地展示了新農村建設成果,而且謳歌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有效傳播正能量,對內蒙古自治區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按照上級的安排部署,烏蘭牧騎制定了《達茂旗烏蘭牧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取消了一切演出活動。達茂旗烏蘭牧騎安排隊員們一邊在包聯小區值班值守,一邊發揮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用,全面做好“網上烏蘭牧騎”,利用業余時間單兵作戰,在家里搞創作,分批次進錄音棚錄制。創作了好來寶《大戰病毒莽古斯》(蒙語)、好來寶《驅散病魔共協力》(蒙語)、歌曲《相信》、《堅信》(蒙語)、《白衣天使為你祝?!罚烧Z)、疫情防控情景劇《防疫在行動》(蒙語)、情景劇《抗擊疫情》(蒙語)等一系列謳歌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以及宣傳教育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作品,通過形式多樣的表演豐富了疫情期間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呼吁全社會共抗疫情、共克時艱。2.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舉例:烏蘭牧騎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創作《大漠綠魂》。內蒙古敖漢旗位于東北和華北的交錯帶,是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60年前的敖漢旗,荒漠化面積高達6300平方公里,占全旗總面積的76%。1978年,與改革開放同步,敖漢人民開始了生態建設的人民戰爭。大規模的治沙行動,終于讓敖漢旗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如今的敖漢旗,有林面積達57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4.07%,全旗林業產值達6.3億元,活立木蓄積730多萬立方米,人均12立方米以上,林木總價值超15億元,相當于人均在綠色銀行存有“保值儲蓄”2500元。敖漢旗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榮譽稱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單位。4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敖漢旗把禿山流沙改造成綠水青山,也建成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內蒙古敖漢旗烏蘭牧騎以此為素材,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于2018年3月開始創作現代評劇《大漠綠魂》,著力塑造了以鐵鋼、寶文華、李大耙等人為代表的三代治沙人百折不撓的感人形象,藝術地再現了敖漢旗四十年如一日、治沙造林的艱辛歷程;贊頌了“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時代主題;謳歌了“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敖漢精神和歷屆旗委、旗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政理念。在內蒙古演出時,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并于2019年1月9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總結: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戰略判斷,新時代,黨、國家和人民要迎接新的時代課題。能否回答好這些時代課題,關乎民族復興的實現,關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三)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1.融通不同資源觀看視頻:《中國一分鐘——美美與共》(上圖是視頻資源“【思政廣角】中國一分鐘——美美與共”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總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2.實現綜合創新分析材料:材料1:烏蘭牧騎穩步探索更多更好的“走出去”的途徑和方法,大力尋求和開拓市場,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尤其是探索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的市場路子,以市場化的方式推進文化“走出去”,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烏蘭牧騎和輝騰錫勒旅游景區合作駐點演出,開拓了企業和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文化的精髓滋養了企業的根基,企業的經濟發展又反哺了文化的發展,做到了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發展。有力推動民族文化大區建設,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烏蘭牧騎的實踐證明,只有通過融合與創新,才能提升審美境界,必須在努力繼承民族優秀傳統基礎上而創造出新意,才能夠呈現時代精神與現代風貌。材料2:2019年上映的國產電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借鑒國外科幻電影元素,講述了全球聯合起來拯救地球的故事,獲得海內外觀眾廣泛好評,被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啟示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文化創新的強大基因,同時要借鑒和融合國外優秀文化資源。材料3:習近平2015年5月訪問俄羅斯時指出,文化就像一個綿延不斷的河流,源頭來自遠古,又由許多支流、干流匯合而成。河流沒有源頭不成其為河,支流不發達容易斷流干涸,不穿越峽谷險灘難展大河雄姿。文化也像樹一樣,只有根而沒有干、枝、葉,沒有陽光雨露空氣等外面的環境和能量,是不能存活的,更談不上發展。繁榮發展文化,需要牢牢把握文化的內在特征,尊重規律,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發展、在開放中創新、在引領中前行。總結: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融通不同資源,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忘本來,就是不忘源頭,尊重、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保持定力;吸收外來,就是學習、消化和借鑒外來優秀文化;面向未來,就是與時俱進,瞄準、攀登和占領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課堂小結:3 /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