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必修2 《經濟與社會》第一單元 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經濟體制第1課 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第一框 公 有 制 為 主 體 多 種 所 有 制 經 濟 共 同 發 展一 公有制主體地位及其體現1 物質資料的生產(1)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生產。(2)物質資料生產離不開人的勞動和生產資料。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也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生產資料是創造物質財富和價值的條件。2 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是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經濟制度的基礎。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3 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1)內容: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4 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1)組成: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2)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原因①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公有制經濟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貢獻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②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制度基礎,有利于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③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必須采取按勞分配制度,體現了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平等關系,能防止兩極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3)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4)國有經濟對經濟社會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5)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1 非公有制經濟的組成: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 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 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4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①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之中。②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利于發揮各種所有制的長處,調動不同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取長補短,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意義】第二框 堅 持 兩 個 毫 不 動 搖一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1 必須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措施(1)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2)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和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科技、國防、安全等領域,服務國家戰略目標,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3)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通常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混合所有制必須公有+非公有)【股份制公司①股份制公司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②股份制公司的組織機構一般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三部分組成。③這些機構權責明確、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和管理科學性】2 必須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措施(1)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2)要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①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民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②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股份合作社】二 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 原因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是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和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在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發展起來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 措施——要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 ①要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營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②要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各種所有制經濟市場地位平等,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不平等】③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貫徹落實包括市場準入、企業融資等在內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2) 要支持和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率和市場競爭力。(3) 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推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堅持愛崗敬業,堅持守法經營、誠信經營,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堅持回報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企業的經營要取得成功,取決于多種因素。就企業自身而言,主要包括:①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②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③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總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包括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2課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一框 使 市 場 在 資 源 配 置 中 起 決 定 性 作 用一 市場調節(看不見的手)1 資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而資源是相對有限的。為了更好滿足人類多方面需要,社會必須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2 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1)兩種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2)兩種經濟體制: ①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開放前)②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開放后)※ 3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機制和優點)(1) 市場調節機制(市場如何配置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產品如何分配,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機制來調節。市場機制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和調節著資源在全社會的配置。(2)市場調節的優點:①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②市場價格及其波動,能夠反映供求狀況及其變化,市場供求的變化也會影響市場價格。③市場競爭能夠引導資源流向效率高的領域和企業,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進步,實現優勝劣汰。二 市場體系1 市場體系的構成市場有商品市場、服務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等不同的種類。每類市場都是由交易雙方、交易對象、交易價格等基本要素組成的。這些市場相互作用,形成有機聯系的市場體系。※ 2 建設現代市場體系(1)地位: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2)目標: 要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3) ①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良好的市場運行需要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來維護。A. 要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B.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C.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從而實現市場準入通暢、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②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A.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B.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等方面。政府定價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三 市場失靈1 市場缺陷的表現(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①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能由市場來調節;槍支、彈藥、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場來調節。②教育、醫療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重要服務不能完全由市場來調節。(2)市場調節有局限性,它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病.①自發性:為了自身不正當利益和眼前利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長遠利益,國家利益。②盲目性:市場信息掌握的不完全不及時導致決策帶有一定盲目性。③滯后性: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生產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2 單靠市場調節的危害單靠市場調節,①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導致資源浪費;②會導致經濟運行大起大落,社會經濟不穩定; ③會產生不正當競爭、壟斷,損害社會公平;④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第二框 更 好 發 揮 政 府 的 作 用一 社 會 主 義 市 場 經 濟 的 基 本 特 征①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②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能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二 我 國 政 府 的 經 濟 職 能1 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和作用主要包括(1)通過制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通過實施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宏觀經濟穩定。(3)通過實施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4)通過實施區域政策和環境政策,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5)通過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彌補市場缺陷。(5)通過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 科學的宏觀調控(看得見的手)(1)地位:科學的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之一。(2)含義:宏觀調控是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經濟總量進行調節和控制。(3)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區別于主要任務P24】(4)手段:宏觀調控最常用的經濟手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①國家通過財政收入與支出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調節社會總需求,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為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③在不同經濟形勢下,政府可以選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不同組合,實現宏觀調控目標。制定者 手段財政政策 國家財政部(政府) 財政收支、國債、稅、費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 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率、 利率、貨幣發行量、信貸量※注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逆周期調節。(1)經濟發展過快——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減發國債。(需求過旺) 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存貸款利率,減少貸款發放量。(2)經濟發展滯緩——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增發國債。(需求不足) 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存貸款利率,增加貸款發放量。【順口溜:快 緊 降,減支增收、提率減貸抑需;緩 擴 加,增支減收、降率增貸刺需。】總之,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名詞點擊:公開市場業務指的是中央銀行在證券市場上公開買賣國債、發行票據的活動。其目的在于調控基礎貨幣,進而影響貨幣的供應量和市場利率。】第二單元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第3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第一框 堅 持 新 發 展 理 念一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含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要求(舉措):①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③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顯制度優勢。3意義: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1必要性:①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新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②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要求:①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A原因: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B要求:堅持創新發展,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②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A原因: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 B要求:堅持協調發展,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③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A原因: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B要求:堅持綠色發展,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④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A原因: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B要求:堅持開放發展,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⑤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A原因: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B要求:堅持共享發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3內在聯系: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強貫徹落實的全面性、系統性,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第二框 建 設 現 代 化 經 濟 體 系一 國 家 強 經 濟 體 系 必 須 強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1)必要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2)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2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含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3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②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③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 ④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⑤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4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二 推 動 經 濟 高 質 量 發 展1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要性: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2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即措施):(1)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①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②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2)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①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A實施鄉村振興戰略。A原因: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B要求: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區別于綠色發展理念的文明發展道路】B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3)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即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①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②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總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①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②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④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⑤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7個方面)第4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第一框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一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 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我國堅特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 按勞分配(1)地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一定在公有制經濟范圍內,但公有制經濟中除了按勞分配,還有其他分配方式】(2)基本內容和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3)意義:①實行按勞分配,有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②實行按勞分配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4)按勞分配的具體形式: ①國企,集企,國有、集體控股企業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②家庭聯產承包勞動所得【實行按勞分配,是由一定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3 按要素分配(一定程度上會擴大收入差距)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要讓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這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4 我國居民獲取收入的途徑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勞動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勞動性收人,是指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財產性收入,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此外還包括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5勞動的意義及要求(1)意義: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2)要求: ①要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②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 。二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1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為此,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2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要求(即措施)①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②在初次分配方面,A要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要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③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④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⑤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⑥必須堅持消除貧困。消除貧困是保障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注意】初次分配的主體是企業,材料提到最低工資、勞動報酬都屬于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主體是政府,材料提到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再分配調節機制。第二框 我 國 的 社 會 保 障一 多 種 多 樣 的 社 會 保 障1 社會保障的必要性面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 社會保障的重要性①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減震器、穩定器)②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調節器)③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助推器)3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還包括其他社會保障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①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我國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②社會救助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它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社會救助是“最后一道防線”。③社會福利是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④社會優撫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的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二 完 善 社 會 保 障1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求(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①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同時,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P55(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權責清晰。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P56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目標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補充了解】(1)“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是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要求。兜底線,就是要發揮社會政策的托底功能,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線,堅守社會穩定底線;織密網,就是要實現制度最廣泛的覆蓋,讓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會保障;建機制,就是要持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2)“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是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奮斗目標。覆蓋全民,就是要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城鄉統籌,就是要統籌推進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合理縮小社會保障領域的城鄉差異;權責清晰,就是要明確各級政府和用人單位、個人、社會的社會保障權利、義務和責任;保障適度,就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確定保障待遇水平,合理引導群眾的保障預期;可持續,就是要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長期穩定運行。措 施降溫加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