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學習目標】(1)理解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觀點。(2)理解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3)理解立足國情,交流互鑒。【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科學精神】科學把握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公共參與】正確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有益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2.教學難點:理解立足國情,交流互鑒。教學過程:議題一: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不照搬觀點辨析: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外國的節(jié)日看得太重,對待我們自己的傳統節(jié)日,卻越來越冷淡。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全盤西化論認為,“中國的問題,根本就是整個文化的問題”,中國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國文化徹底地西化。◆文化復古主義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道統不能丟棄,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確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恢復“儒教”,返回孔蓋之道,在全社會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四書五經就是當代文化,只要念好四書五經就能夠建成文化強國。對我們正確看待外來文化有什么啟示?1.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⑴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觀點: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提醒】正確區(qū)分“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1)“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是在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關系時存在的兩種錯誤傾向。“守舊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歷史 虛無主義”則從根本上否定傳統文化。(2)“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是在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時存在的兩種錯誤傾向。“封閉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任何外來文化;“民族虛無主義”則一味推崇外來文化。(3)“全盤西化論”和“文化復古主義”實際上就是“民族虛無主義”和“守舊主義”的兩種具體表現。前者一味推崇外來文化而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而拒絕外來文化和新文化。⑵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要求)文化發(fā)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做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學習借鑒:①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②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③一切有利于我國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經營理念和運行機制。【典例解析】1.近年來,“國潮”之風不斷跨界破圈,迅速席卷美妝、文創(chuàng)、餐飲等多個領域,令傳統國貨產品的面貌煥然一新。在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大白兔奶糖、桂發(fā)祥十八街麻花等眾多融入“國潮”元素的“老字號”展位十分引人駐足。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傳統審美元素比現代時尚元素更能獲得消費者青睞B.創(chuàng)新促使具有歷史人文底蘊的老字號煥發(fā)生機活力C.中華文化引領世界文化D.中華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答案】B【詳解】A:題中說國潮文化盛行,融入國潮文化的老字號展位引人注目。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元素都能夠獲得消費者青睞,并不能說傳統審美元素就更受歡迎,A錯誤。B:近年來,“國潮”之風不斷跨界破圈,迅速席卷多個領域,令傳統國貨產品的面貌煥然一新。在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眾多融入“國潮”元素的“老字號”展位十分引人駐足。這表明創(chuàng)新促使具有歷史人文底蘊的老字號煥發(fā)生機活力,中華傳統品牌的魅力凸顯,堅定了人們的文化自信,B符合題意。C:“引領”的說法夸大了中華文化的作用,C錯誤。D:應是中華文化吸收外來文化有益成果,D錯誤。議題二: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促發(fā)展⑴理論依據:①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②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③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fā)展。⑵對待外來文化的原則: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易錯易混】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將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中,目的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照搬外來文化,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趨同。3.正確認識和對待外來文化(答題模板)(1)為什么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①外來文化中有我們可學習借鑒的精神財富。加強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過程。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2)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①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文化發(fā)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我們要學習借鑒-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fā)展我國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③立足中國國情,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成果,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議學合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知識歸納】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1、文化發(fā)展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反對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2、文化發(fā)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fā)展我國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3、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4、尊重文化多樣性,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三、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課本P106閱讀與思考全盤西化論認為,“中國的問題,根本就是整個文化的問題”,中國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國文化徹底地西化。文化復古主義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道統不能丟棄,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確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恢復“儒教”,返回孔蓋之道,在全社會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四書五經就是當代文化,只要念好四書五經就能夠建成文化強國。●你認為上述觀點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參考答案:①全盤西化論在批判封建專制文化、宣傳西方科學、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總體上是一種錯誤的理論,是一種數典忘祖的民族虛無主義,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②文化復古主義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死守傳統的教條,不肯對傳統文化持揚棄的態(tài)度,不愿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這是一種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學觀念,是完全錯誤的。課本P106閱讀與思考魯迅在《拿來主義》中寫道:“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fā)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談談你對魯迅這段話的體會。參考答案:既反對無原則地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反對盲目排斥和拒絕接受外來文化的主張,主張“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拿來主義。啟示我們文化發(fā)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fā)展我國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課本P107閱讀與思考宋明理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一方面借鑒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學理論成果,另一方面回歸儒家原典,從儒家文本中尋找闡發(fā)“形上之道”的經典依據,為儒家建立了一個包含宇宙社會人生、貫通形上形下的龐大哲學體系。這使得理學具有思辨化、重義理的鮮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國哲學的理論思辨化程度。理學的產生發(fā)展過程,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成功吸收、整合外來文化為我所用的能力。王明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他從莫斯科歸國后,教條主義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了重大損失。●為什么宋明理學提升了中國哲學的理論思辨化程度?●結合上述材料,談談王明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時犯了什么錯誤。參考答案:●宋明理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成功吸收、整合外來文化為我所用,借鑒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學理論成果,同時它并沒有拋棄自己的理論傳統,從儒家文本中尋找闡發(fā)“形上之道”的經典依據。從而提升了中國哲學的理論思辨化程度,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巔峰。●王明沒有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fā),教條主義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采取照抄照搬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的態(tài)度,給中國革命帶來了重大損失。課本P108閱讀與思考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制造局等漸次設立起來。 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國內許多學堂,外國許多留學生,在這期內蓬蓬勃勃發(fā)生。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參考答案:梁啟超把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分為三個時期:三個時期的關鍵詞分別是器物、制度、文化根本,這是一個從物態(tài)文化到制度文化,最后深入精神文化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逐漸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立足國情,交流互鑒;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