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國家是什么一、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選擇性必修1 《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第一課“國體與政體”第一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第一目“國家的本質”。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主要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從階級的角度分析了國家的產生和性質。第二目“認識國體與政體”。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主要闡述了國體政體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影響政體的多種因素以及現代民主政體的特點。二、教學目標1.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科學性,增強透過紛繁復雜的政治現象認識和分析事物本質的能力。2.掌握國家的基本要素、國家的性質、國家的本質,全面的認識國家,培養國家觀念,樹立科學精神;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積極參與國家的各項活動,增強關心國家事務的意識,培養公共參與素養。3.理解民主與專政的關系,辨析資本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明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新型民主與新型專政的統一,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4.把握國體與政體的關系,學會科學的、辯證的看待各國的國家制度,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政體的變化,培養科學精神。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國家的含義和本質教學難點:國體與政體的關系四、教學過程課程導入: 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一共有多少個國家? 環顧世界,你能不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近兩百個國家,它們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各不相同,人口數量、發展程度也大不一樣。環顧世界,我們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要解釋這種現象,我們就需要清楚這樣的問題——國家的本質是什么?如何認識國體與政體的?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與探究精神,開始本節課的學習。一、國家的本質1.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自國家出現后,便逐漸產生了關于國家的理論和學說。隨著人類對國家認識的逐步深入,國家學說也逐步發展。關于國家起源學說的認識,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觀點一:君權神授是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的一種重要政治理論,認為君主的權力是神賦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君主代表神在人間行使權力、管理人民。例如,西漢政治家董仲舒,一方面從理論上對君權的“神授”性質進行了肯定,提出“天”是宇宙人間的最高主宰,萬物非天不生。“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绷硪环矫妫龣嘤质艿健疤臁钡闹萍s。天能干預人間的事務,人間的事務也會感應給上天。如果君主無道,沒有治理好國家,就是“逆天”,就會受到“天”的警告。總結:在董仲舒思想體系里,建立了一套系統的以“天人感應”學說為基本內容的君權神授理論。既確認了君權的“神授”性質,同時也規定了君權所受到的制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的社會進步,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認識到國家的本質。觀點二:社會契約論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霍布斯、洛克和法國的盧梭。其中,盧梭認為,國家是在訂立契約的基礎上產生的,而訂立契約的主體是人民,因此,國家應該體現人民的最高共同意志;法律就是"公意",君主不能高于法律;人民有權廢除對自己不利的契約。總結:盧梭的上述觀點一方面強調了訂立契約和主權在民的重要性,是在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思想的斗爭中發展起來,是歷史的進步;另一方面,其局限和不足之處在于抹殺了國家的階級性,沒有認識到國家的本質。過渡:分析可知,觀點一和觀點二分別可以看作是一種“神權論”學說和“契約論”學說,二者對于國家起源學說的認識都是片面的。那么,接下來請大家看恩格斯關于國家起源的論述。探究與分享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br/> 結合恩格斯關于國家的論述,議一議國家是如何起源的,應該如何認識國家的本質。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國家的認識與解釋,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它透過形形色色的國家現象,揭示了國家的本質。第一,通過分析“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可知,國家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家的出現是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發展的結果。第二,結合馬克思主義對劃分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相關知識,國家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以后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第三,通過分析材料中關于“階級”“秩序”“力量”等內容表明,國家的作用是控制沖突,維護社會秩序。這種社會秩序,說到底是為了維護既有生產關系和被統治階級地位,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就清楚地顯示了國家的階級屬性。綜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表述的階級斗爭產生國家的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國家起源研究中的結晶,科學地解決了國家的起源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導國家起源研究的重要理論。2.國家的基本要素探究與分享2:材料一 在中國先秦典籍中,“天子”統治的地域叫“天下”,諸侯統治的領地叫“國”,卿大夫統治的采邑叫“家”。古代中國人的社會情懷和政治抱負,往往與“家國天下”聯系在一起。材料二 梁啟超說:“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有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 在你看來,國家存在和發展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總結:結合材料一可知,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幫助我們提升對于“國家”的認識,了解“國家”概念的演變。相比而言,材料二的觀點更顯進步,梁啟超的觀點直接指向了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例如材料中關于“土地”“人民”“法律”的說法分別指出了領土概念、人口概念和政權概念此外,材料雖然明確提出了“主權”概念,但與現代政治學關于主權國家的基本理論并非完全一致。一般認為,國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它們是國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權。所謂主權,就是一定地域之內不受限制的絕對的政治統治權,是指一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對內對外政策、處理國內國際一切事物的權力。此外,同學們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學習和拓展關于政治學的基礎概念——領土、政權和主權。(領土的概述圖)◆領土是指處于國家主權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領土是國家行使主權的范圍和空間。一國的領土一般由領陸、領水和領空組成。領陸是指一國疆界內的陸地及其底土。一國的領陸既包括其大陸領土,也包括其所屬島嶼。領水是指位于一國疆界內的或與陸地疆界鄰接的一定寬度的水域乃至水床和底土。一國的領水包括其國境內的河流、湖泊、運河、河口、港口、內海灣、內海峽以及領海。領空是指領陸和領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間。◆政權是指政治上實行統治的權力,也指體現這種權力的政權機關。◆主權是指一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對內對外政策、處理國內國際一切事物的權力。例如,我國政府在南沙群島永署礁設置主權碑。永暑礁,位于南中國海里南沙群島一大型環礁,是中國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區政府駐地。永暑礁長26公里,寬約7.8公里,面積高達108平方公里,有多個相對獨立的子礁盤,它的西南礁盤面積高達4.33平方公里,建立了2.8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即永暑礁西南島,簡稱永暑島。在南沙群島中,中國大陸對永暑礁經營得最為完善,永暑礁也是中國大陸在南沙群島的行政和軍事指揮中心。永暑礁碼頭上豎立著醒目的主權碑。如圖所示,在永署礁設置主權碑,是我國在南沙群島的一種主權宣示行為。3.國家的性質和本質(1)國家的性質過渡:盡管主權國家都包括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四個基本構成要素,但由此四個基本要素所組成的國家又有什么不同呢?這需要我們了解國家的性質和職能。探究與分享3:觀點一:所有國家都要履行經濟建設、公共服務、打擊犯罪等國家職能,因而國家職能與國家性質無關。觀點二:國家的根本職能是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因而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維護廣大民眾的利益。觀點三:生產力越低下,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就越明顯;反之,生產力越發達,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就越明顯。 評析上述觀點,并談談你對國家的認識。總結:觀點一關于“所有國家都要履行經濟建設、公共服務、打擊犯罪等國家職能”的觀點正確,然而關于“因而國家職能與國家性質無關”的觀點卻是錯誤的。從國家職能與國家的性質的關系來看,國家職能并非與國家的性質無關,國家的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體現國家的性質。國家的性質,就是國家的階級本質。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什么階級手中,什么階級是統治階級,什么階級是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所謂國家職能,就是國家活動的總方向以及國家的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國家機器在實施階級統治的過程中擔負的基本職能和整體功能。國家職能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職能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對外職能的主要任務是防御外來侵犯,保衛國家安全。觀點二關于“國家的根本職能……”的觀點正確。從理論上看,國家性質決定了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是國家的根本職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職能是維護統治階級,即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因而不可能維護廣大民眾的利益。觀點三關于“生產力越低下,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就越明顯;反之,生產力越發達,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就越明顯?!钡恼撌?,應采用辯證的觀點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認識到不同發展階段國家職能存在側重點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與社會管理職能是確實存在一定的聯系,此部分將稍后展開論述。過渡:通過對前面的學習活動可知,國家的根本職能是政治統治職能,此外,國家還具有社會管理職能。那么,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有什么區別呢?請看下面的材料,并談談你的理解。◆國家的根本職能是政治統治職能。國家還具有社會管理職能。 如何理解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與社會管理職能?總結:從國家活動的性質和方式角度看,國家的對內職能可以相對地劃分為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即國家的階級統治職能,是國家運用暴力、法律等特殊的強制力,控制被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及一切破壞現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職能。國家的政治統治是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即統治階級運用國家權力機關執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社會管理職能。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是國家本質的一個方面的體現,它執行國家意志即統治階級的意志,受根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制約,同樣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從理論上說,國家社會管理職能的存在的前提是社會的存在,而政治統治職能的存在的前提則是國家的存在。這意味著,社會管理職能對人類社會而言,只是歷史的產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與社會管理職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階級社會,從根本上講,社會管理職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同時,這種職能的執行和實現,必須依靠國家權力,所以它又與政治統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同時,政治統治職能又必須以社會管理職能為基礎,因為國家只有有效地實現了社會管理職能,政治統治才能夠得以持續。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具有履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雙重職能,這是由國家本質的雙重屬性決定的。國家的階級性要求國家履行其階級職能,以實現統治階級利益的最大化。國家的社會性使得國家必然要擔負社會管理職能,在全社會范圍內確立起一種運行的社會規則和秩序,緩和或降低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發展基本秩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過渡:上述觀點,一方面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國家職能與國家的性質的關系,在觀點的交鋒中深化了對二者關系的認識;另一方面,較為深入的探討了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與社會管理職能的關系。然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性質各不相同,這些國家的共同本質是什么呢?請繼續學習下面的內容。國家的本質從國家的本質看,所有國家都是一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專政。國家本質決定著國家職能的性質、基本內容及其實現方法。國家的本質在國家職能上得到集中體現,國家職能是國家本質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①民主: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其實質是在統治階級范圍內,按照多數人的意志,實現國家職能。因此,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的。②專政:作為國家制度的專政,就是統治階級憑借國家權力,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③關系:民主與專政相互依存,凡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必然包括一定階級的民主,同時也包括對其他階級的專政。過渡: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特別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古代的民本思想、資產階級民主有何區別?請繼續學習下面的內容。探究與分享4:中國古代有所謂“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還有所謂“體察民情、廣開言路”的明君作風。美國號稱“民主的典范”,2020年美國大選早已塵埃落定,但特朗普和拜登之間的“拉鋸戰”卻導致各種意外事件頻繁發生,諸如史上最貴的選舉、頻發的暴力事件、被特朗普質疑的競選結果、嚴重的社會分裂等,都表明國家的政治、經濟權力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辨析上述材料,并談談你對民主的認識。總結:所謂民主,包含廣泛的和具體的兩種含義。一方面,廣泛的民主指在社會生活的各國領域中實行按照多數人的意志進行決定的社會活動機制,它既包括國家層面的民主,也包括社會層面的民主。狹義的民主即政治民主,主要表現為國家政治制度層面的民主。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形態,實質上是一種階級的統治,是在統治階級及其認可范圍內承認、實現和保障公民平等權利的政治形式。民主是一種政治上層建筑,具有階級性;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相對的;民主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材料一中所謂的“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和“體察民情、廣開言路”的明君作風,體現了封建社會的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在封建社會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其內涵與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有著本質區別。從封建社會“民本位”的目的看,“重民”是為了“馭民”,是為了維護封建君主的政治統治;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是專制制度;封建社會“民本位”強調的是統治者的治國態度,而民主是國家制度,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材料二通過2020年美國大選所折展現的“拉鋸戰”,例如史上最貴的選舉、頻發的暴力事件、被特朗普質疑的競選結果、嚴重的社會分裂等,表明作為國家制度的資本主義民主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民主政治制度,但資本主義民主只在資產階級內部實行,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專政,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材料三中我國憲法和黨的十九大報告都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具有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特點。從本質上說,它是不同于資本主義民主的新型民主,具有極大的優越性。當然,社會主義民主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過渡:當今世界主要由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國家,那么世界上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哪些?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有何區別與聯系?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下表。4.當今世界的國家類型探究與分享5:(1)當今世界主要由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國家。世界上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 世界上現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示例:世界上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 世界上現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古巴共和國。 從世界分布看,除社會主義國家以外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屬于資本主義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2)資本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資本主義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區別 民主的本質民主的主體專政的對象特點聯系示例:資本主義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區別 民主的本質 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 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民主的主體 代表資產階級 廣大人民專政的對象 廣大人民 極少數敵對分子特點 代表少數人的利益 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聯系 都是現代民主制度,在統治階級內部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都與專制相對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主要了解了國家性質,國家性質又稱“國體”,即國家的階級本質。接下來,我們來學習國體與政體的內容。那么,什么是政體呢?(二)認識國體與政體1.國體與政體的含義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了解了國體,即國家性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觀察圖片,法國大革命前夕的社會等級具備怎樣的特點?結合材料可知,法國大革命前夕的社會等級呈現典型的“金字塔狀”,自上而下分別是第一等級——教士、第二等級——貴族、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和農民、手工業者;上述三個等級由于不平等的稅收政策加劇了不同階級間的矛盾沖突,不同階級下的利益群體各自為政,相互分離,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所謂政體,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就是國家管理形式。例如,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實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權空前強大,實行“朕即國家”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此時是法國封建君主專制的鼎盛時期。探究與分享1:材料一《法國近代政體的演變(1789—1870)》材料二 古往今來,世界上的國家千姿百態、各具特色,而國家性質只體現為幾種類型。所以,不能說國體決定政體。 辨析上述材料,并談談你的認識。總結:結合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二的觀點是錯誤的。從國體決定政體的意義上講,國體反映國家的階級屬性。國體是政體的本質與歸宿,它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選擇什么樣的政權組織形式為本階級的利益服務。因此,法國近代政體的演變(1789—1870),表面上是一個國家究竟采用哪種政體的考量,實際上的焦點是封建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不斷斗爭,即近代法國的國體到底是封建帝制還是資產階級共和制。由此可知,與政體相比,國體是占首位的。政體必須服從國體的需要,即服務于統治階級組織、完善和鞏固其統治的需要。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法國近代政體的演變(1789—1870),實際上的焦點在于實行封建帝制還是資產階級共和制,即“封建專制政體”和“資產階級民主政體”。那么,如何區分民主政體和專制政體呢?請學習下面的內容。材料三 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從國體意義上講,都是專政與民主的統一體;從政體意義上講,則是實行同專制政體相對立的民主政體國家。古代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大都實行專制政體,而現代國家大都采用民主政體。民主政體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步成熟和完善的。 如何區分民主政體和專制政體呢?總結: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是兩種對立的政體。專制政體國家集國家權力于少數貴族乃至個人(君主)身上,君主是世襲、終身的。民主政體是指一定階級的范圍內,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在法律上承認全體公民自由、平等的統治方式。探究與分享2:材料一 資本主義國家政體基本類型資本主義國家 政體基本類型 君主立憲制 民主共和制內容 議會制共和制 議會共和制 總統共和制國家元首 產生方式及職權不同 世襲、象征性、無實權 選舉、虛位、無實權 選舉、有實權國家權力中心不同 議會 總統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不同 監督與被監督(議會產生政府) 相互對立、相互斗爭議會產生方式及職能 選舉、立法、組織、監督權、財產決定權 選舉、立法、監督權典型國家 英國、泰國、比利時、日本、西班牙等 意大利、德國、芬蘭、奧地利、印度等 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等材料二 所謂國體決定政體,意味著有什么樣的國體,就有什么樣的政體。所以,只能有一種政體適合特定的國體。 辨析上述材料,并談談你的認識。總結: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二是片面的。政體選擇具有多樣性。一般說來,每種國體都會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特定政體,但這并不意味著一種國體只有一種政體,并不意味著國體相同的國家,政體也必然相同。正如材料一所指出,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民主共和制的內部也因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不同,有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之分。因此,影響一個國家政體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任何事物在保持其本質特征和基本性質的同時,在千差萬別的客觀環境的作用下,必然會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相同性質的國家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政體。探究與分享3:材料一 1215年,英國制定《大憲章》,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王權,并強調了“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的原則;1640年英國經歷資產階級革命,但共和制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封建君主思想并沒有得到徹底批判,舊勢力沒有徹底鏟除;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兩大原則,即“限制王權”和“議會至上”,為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鋪平了道路。材料二 國體不是決定政體的唯一因素,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外來勢力都可以成為影響政體的因素。 辨析上述材料,并談談你的認識。總結: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二是正確的。政體的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政體的基本原則是由國家的階級性質決定的,國體對政體的決定作用是根本性的。除此之外,特定國家的政體選擇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正如材料一所指出,近代英國之所以采用君主立憲制,受到了英國的法律傳統的歷史因素、新舊勢力對比的現實因素和“光榮革命”的直接因素的多重影響。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國體對政體的決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但政體的確定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那么,國體與政體的關系是怎樣的呢?2.國體與政體的關系探究與分享4:觀看視頻:《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上圖片是視頻資料“【典型案例】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 結合材料,請你談談我國政體與國體的關系總結: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一定的政體體現一定的國體,二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國家都是國體與政體的辯證統一。國體規定著哪個階級占據統治地位,而政體規定著統治階級以什么樣的形式來組織政權實現統治。國體與政體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又離不開形式,形式表現內容又不能脫離內容。視頻材料明確指出,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體現了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此為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了。 結合材料,請你談談我國政體是如何鞏固國體的。總結:政體反作用國體,適當的政體能夠鞏固國體,不適當的政體會危害國體。一定的國體要通過一定的政體形式來表現,如果沒有適當的政體,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就無法阻止和運行自己的國家機器,無法體現和實現國家的性質。任何統治階級都要根據統治的需要來設計國家權力的結構,確定最高政權機關內部的權力分配關系。視頻材料明確指出,201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建立65周年,在這期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探究與分享5:材料一:1991年,蘇聯解體。1993年《俄羅斯聯邦憲法》規定俄聯邦是“共和制的民主聯邦法制國家”,即實行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2017年4月16日舉行修憲公投并獲得通過。土耳其從議會制改為總統制,從憲法上賦予總統實權。 結合材料,請你談談影響一國政體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總結:一個國家的政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變化既包括隨著國體的變化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例如,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由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改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實行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的政體;也包括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的變遷,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變化。例如,土耳其將國家政體從議會制改為總統制,從憲法上賦予總統實權。但并沒有改變其資本主義的國家性質。材料二: 結合材料,請你談談英美政體的異同。總結: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的政體是完全一樣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社會習慣、發展程度等,都是影響政體的因素。例如,英美兩國在政治發展過程中分別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和總統共和制兩種政體,兩種政體卻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都是代議制民主形式,堅持分權制衡原則和法治原則。兩種政體異同的背后緣由在于各自國家的特殊歷史和經濟文化背景。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資產階級的不同政體,如君主立憲制、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也了解了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它們直接的共性之處在于,都是代議制民主形式,那么什么是代議制呢?請繼續下面的學習。3.代議制代議制,就是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一方面,只有公民廣泛參與,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體;另一方面,不可能全體公民都經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國家事務。探究與分享1:觀看視頻:《代議制: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民主制度》(上圖片是視頻資料“【知識解析】代議制: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民主制度”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 結合材料,請你談談代議制的作用。總結:根據材料可知,代議制是公民和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這是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課后活動:觀看視頻《為什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把握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性。(上圖片是視頻資料“【思政廣角】為什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截圖;如需使用,可下載播放。)課程小結13 / 1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