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古代非洲與美洲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具體表現及特點2.教學難點對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的認識與評價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一、課程導入 教師出示《15世紀末一17世紀上半葉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示意圖》與斯塔夫里阿諾斯史論性觀點提問。 “在美洲被開發、被殖民化以后的幾個世紀中,非洲仍是一塊“黑暗的大陸”。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時,非洲還只是沿海地區和內陸幾個不重要的地區為人們所知曉。甚至到1900年時,大約還有四分之一大陸未被開發。” 出示《15世紀末一17世紀上半葉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示意圖》,指引學生發現問題——為什么距離歐洲較近的非洲發現開發晚于美洲,幫助依據時空觀念發現問題。設問過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距離歐洲較近的非洲不應該更早被發現和開發嗎?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結果,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這部分內容。核心問題一、認識古代非洲文明特點及多樣性 問題1. 依據地形圖分析非洲地理環境特點? (1)教師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非洲地形特點——地形復雜不易開發。 (2)教師出示史料,解讀課堂導入提出問題, 未被開發是因為非洲地理因素影響,撒哈拉沙漠及尼羅河上游蘇德沼澤地阻隔。 (3)教師明確本課授課范圍主要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包括西非、東非、中非和南部非洲及其各島嶼。 充分使用地圖資源,幫助學生形成時空概念,并能夠學會思考問題時,能夠潛意識利用時空思維。問題2.班圖人溯源——簡介班圖人特點及貢獻? (1)班圖人特點 教師出示《班圖發源地和煉鐵術肇始地假說示意圖》《非洲語系和班圖人擴散路線圖》以及閆冰《淺談古代非洲黑人文明起源—以班圖文明為例》史料,引導學生觀看地圖并分析提取班圖人特點:班圖語為古老語言;班圖人分布廣泛、不斷遷徙;對非洲文明影響巨大。 (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班圖人貢獻。 地圖與史料相結合,鍛煉學生時空思維下的史料分析、運用等核心素養綜合使用能力。問題3:東非、西非、南非曾經興起過哪些國家?他們的分布地區及特征? 教師出示《古代非洲的國家》地圖,指導學生填表并分析古代非洲國家分布地區及特征。 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問題4.分區分析介紹東非、西非、南非不同國家發展概況與特點。 教師出示國家地圖地位及材料分區單獨介紹 (1)東非國家 ①阿克蘇姆 特點:信仰基督教、商業發達、與當時的中國、羅馬和波斯并稱為古代四大帝國; 過渡:隨著阿拉伯、奧斯曼帝國帝國興起,東西方貿易被壟斷,阿克蘇姆國家逐漸衰落。之后,東非又興起許多城邦國家,他們情況如何呢? (1)東非國家 ②桑給巴爾、蒙巴薩、摩加迪沙 特點:信仰伊斯蘭教、盛行奴隸制、對外貿易發達、隨葡萄牙入侵而衰落。 (2)西非國家 ①加納 特點: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商路、信仰伊斯蘭教。 過渡:13世紀,因受到撒哈拉沙漠游牧民的侵擾,加納逐漸衰落,馬里開始興起。 ②馬里 馬里首都廷巴克圖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主要原因:交通便利、城市繁榮;統治者尊崇推動 (教師補充西非諺語——鹽來自北方,黃金來自南方,白銀源自白人的國度,但神的教誨和智慧的珍寶只能在廷巴克圖找到。) ③桑海 簡介桑海帝國情況: 16世紀達于極盛,確立西非霸主地位; 實行中央集權,官吏由國王直接任免; 擴大對外貿易,奴隸成為生產中的重要力量; 興建學校,鼓勵文化發展; 16世紀末,因遭遇外來入侵而逐漸衰落。 (3)南非國家——大津巴布韋 教師講解介紹,大津巴布韋情況,并列舉大津巴布韋遺址及史料分析,讓學生感悟認知1905年埃及考古專家蘭德爾·麥克維爾為什么會發出“大津巴布韋毫無疑問,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屬于非洲”的感嘆。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材料,鍛煉學生史料分析能力。 填表總結,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辯論,非洲文明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學以致用,活躍課堂氣氛。填一填課堂討論講述過渡:總之,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古代非洲——北非有古埃及文明成果、東非城市國家商貿發達、西非黃金帝國十分富有、南非有大津巴布韋文明。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發展進程很不平衡,撒哈拉以南廣大區域內文明程度明顯比北部較低。那么,和非洲類似的美洲文明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我們接著學習下面的內容——比較古代美洲不同文明異同。核心問題二、比較古代美洲不同文明異同 問題1. 印第安人溯源——簡介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由來與發展概況。 教師出示《人類的起源》地圖與[美]丹尼斯·舍曼《世界文明史》史料,讓學生自主分析了解: ①起源:美洲人是亞洲人的后裔。后者至少在2萬年前越過白令海峽——當時那里還有大陸橋——而來到美洲。 ②發展概況:出現了數種極為先進的人類文明。其中最主要的三個分別是瑪雅文明(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和伯利茲城)、阿茲特克文明(位于現今的墨西哥)和印加文明(從厄瓜多爾中部一直延伸到智利中部)。 通過圖文結合分析形式,培養學生自學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問題2. 列表比較古代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政治、經濟與文化成就? 想一想:為什么說玉米的“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美洲文明與非洲文明相比有何不同? 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分析回答: 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改變了歐亞非大陸的糧食生產結構,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美洲文明完全獨立發展而產生,以農業、手工業和貿易為基礎。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表格填寫。問題3. 分析印第安文明的毀滅的原因? 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發掘出原因: 西班牙殖民擴張;對外來疾病缺乏免疫力;印第安人相對落后。 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史學意識與素養。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的西岸,是世界上除亞洲之外最高的山脈,平均海拔3660米,最高峰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為西半球和南半球第一高峰,從北到南全長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稱。安第斯山脈從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海岸綿延形成一道連續不斷的屏障,將狹窄的西海岸地區同大陸的其余部分分開,對山脈本身及其周圍地區的生存條件產生深刻的影響。請課后查閱資料思考印加帝國疆域發展與安第斯山脈之間的關系?6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