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必修四第五課第二框內容,包括兩目,主要講述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通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實現方式。【學情分析】學習這一框題,學生正值高二學段的第一學期,其認知方式已經逐步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展,但是,辯證思維能力還尚未成熟。本框題內容理論性強,盡管有必修一和必修四第一單元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識做鋪墊,學生在理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等問題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因而在教學中需要聯系實際挖掘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領悟理解。【教學目標】通過感悟深圳改革開放前后翻天覆地的變化,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通過對“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如何領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議題探究與分享,深刻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闡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明確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中,制約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生產力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導致整個生產方式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要求上層建筑的變革,并導致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即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就是在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的。2.教學難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學習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最終是要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有正確的認識,并以這種認識為指導,正確理解當代社會問題。要讓學生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實現的。這需要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規律有充分的把握。【教學方法】1.議題式教學法圍繞深圳改革與發展的主線,設計三個議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揭示深圳改革發展背后蘊含的唯物史觀道理,領悟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情境教學法立足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聯系實際突破抽象哲學概念,準確理解和把握本框題理論知識。【教學過程】I課堂導入:本堂課就讓我們透過改革開放以來迅速騰飛的深圳來剖析改革創新是如何讓深圳領跑中國經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給深圳未來發展賦能,以使其發展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以“深圳之窗”感受“中國之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自信。II新課教學:議題一:翻天覆地的巨變,今日深圳從何而來?改革開放讓深圳發生了怎么翻天覆地的變化呢?讓我們一起通過短片來感受一下深圳的巨變。2021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1周年,從過去的小漁村到經濟特區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在這短短的41年里,作為改革開放重要窗口的深圳,發生著不可思議難以想象的變化。從1980年地區生產總值的2.7億元,到如今的2.7萬億,財政收入40年前是不足1億,現在是將近1萬億,40年發生的是一萬多倍的變化,深圳用了四十年走了發達國家的很多城市上百年的變化,這是奇跡。思考:1.是誰創造了深圳巨變的奇跡?---人民群眾2.人民群眾是如何創造這一奇跡的?---在勞動實踐中,在生產活動中創造的。總結:是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勞動實踐中,人類創造了滿足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從而創造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過渡:今天深圳的繁榮發展和深圳人民的幸福生活都離不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黨中央為深圳先行示范區設定了清晰的戰略定位。那么,為什么深圳能夠被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歷史使命呢?作為先行示范區,深圳又是如何領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呢?議題二:領跑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今日深圳為何而能【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要求:請大家結合學案中的探究思考材料和教材62-63頁內容,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1.深圳領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歷史使命的條件有哪些?這些條件分別屬于哪個領域(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2.這些條件之間有何關系?它們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推動社會的發展的,這給我們什么啟示?討論時間5分鐘,討論結束后一起完善表格內容。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探究分析深圳領跑中國經濟的條件。材料一:如今深圳科技人員已突破200萬人,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超過了1.4萬家,發明專利數量排在全國首位,科技實力強勁。近年來,深圳市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主線,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2020年,深圳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8446.6億元,占全市GDP比重30.5%,總量和比重都位居全國第一。深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2020年,深圳市建成5G基站4.76萬個,率先實現全國乃至全球城市5G信號的全覆蓋。---生產力:科技人員(勞動者)、專利發明高新技術智能化(生產工具)、數字經濟的發展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水平材料二:2020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提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1年7月廣東出臺全國首份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推動深圳先行示范區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2021年7月6日,《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正式公布,最大程度激發釋放數據價值,為數字產業、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加快推動出臺數字經濟產業促進條例、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營造良好的數字環境,重點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加快研究制定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和配套資金政策。---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按市場貢獻參與社會分配);上層建筑:指導意見、數據條例屬于上層建筑。材料三:數字深圳,智慧賦能,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堅持以數據的“效率指數”提升企業市民的幸福指數,推動政務服務由“基于材料”的審批向“基于數據”的審批轉變,讓市民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讓惠企政策像快遞一樣精準直達,助力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在全國率先推出秒批改革,實現無人工干預自動審批,成為深圳政務服務的“金名片”。“i深圳”APP匯聚全市8000余項服務,成為千萬深圳市民不可或缺的“掌中寶”。---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優化政務服務屬于服務型政府建設范圍,屬于政治體制領域的改革,是上層建筑的范疇。教師活動1: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歸納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含義,并聯系材料加以解讀。(1)生產力: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①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工具、生產工具)。②重要性(地位):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2)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①基本內容: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產品分配關系。(3)經濟基礎: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4)上層建筑: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①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學、文藝思想等。②政治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關和政治組織。學生活動2: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上述條件之間的關系,并說明把握這些關系對我們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何啟示。教師活動2:總結歸納社會基本矛盾的相互關系及內在聯系。(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及啟示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③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運動蘊含著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及啟示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③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矛盾運動,也蘊含著一條規律,即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教師總結: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內部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這一規律的發現,使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真正成為了科學。深圳能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領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是因為深圳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正確處理了經濟社會發展各種矛盾、尊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過渡:那么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該如何更好地擔起這份歷史使命呢?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議題三議題三:揚帆起航,如何譜寫明日深圳發展之新篇章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四十年來深圳特區從“試驗”一路奮斗到“示范”,探路先鋒的腳步從未停止,未來深圳又該如何更好地擔起先行示范的重任,繼續探索中國城市全新的發展模式呢?我們通過視頻來了解一下。過渡:前進的道路從未止步,春天的故事仍在續寫。如果說井岡山精神是探索中國革命,找到正確道路的一個起點,那么特區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指引深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改革精神,這種精神指引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向前。提問:那么革命和改革這兩種方式有何區別和聯系呢?請結合教材64頁知識分析。教師小結:同學們分析得不錯,結合唯物辯證法的知識,我們知道,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人類歷史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向前發展,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在不同的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是不一樣的,在階級社會,由于階級的存在,社會基本矛盾具有階級對抗性,因而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是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伴隨著對立階級的消滅,社會基本矛盾轉變為非對抗性矛盾,社會基本矛盾主要通過改革的方式得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總結歸納:深圳的發展是中國發展的縮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驗證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人類社會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教學反思】本課的中心任務是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揭示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基本規律,懂得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實現方式,進而運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分析社會現象。教學中圍繞深圳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設置三個議題,“深圳巨變是如何發生的?”“深圳是如何領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圳該如何更好地擔起先行示范區的歷史使命?”在對議題的探究與分享中,領悟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揭示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走歷史必由之路,培養科學精神。同時,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關注時政,關注深圳發展,以深圳改革發展為驕傲,增強主人翁意識,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增強政治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