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設計【課程標準】通過珍妮機、蒸汽機、鐵路和現代工廠制度等的出現,初步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目標】1.通過史料和年代尺梳理分析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的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通過圖片和表格比較認識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和主要標志,理解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意義。(歷史解釋)3.通過視頻和史料簡述工業革命的影響,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教學重難點】重點:工業革命中重要發明難點:簡述工業革命的影響,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學過程】【課前自學】1.完成年代尺的梳理,嘗試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背景?(資本主義制度鞏固和擴展) (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卡了) (資本主義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20世紀初世紀) (1870) (1850) (1765) (19世紀) (18世紀) (17世紀) (16世紀) (15世紀) (14世紀)(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 (1607年英在北美建立第一塊殖民地1689英國通過《 》) (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 (第二次工業革命)(1763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成為______帝國) (1588英國海軍打敗____無敵艦隊,逐漸成為海上霸主)(1840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第一個________國家)2.補全工業革命進展年代尺(1825年____設計的____蒸汽機車正式試車,標志著____時代的開始) (1785年____改良蒸汽機,標志著人類進入______時代) (____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____,標志著______開始) (____年____發明了飛梭,提高了____速度)【新課導入】同學們,剛才大家看到的是我國自行研制的高鐵列車和磁懸浮列車?它們均是我國的國之重器,代表著我國在交通領域上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那么火車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哪國先發明?為什么他們能領先世界?想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說起。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七單元,第20課:第一次工業革命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主要展品,對比英國館中的陳列機器與美國法國巴西印度中國等展品比較,最大的不同?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親自主持了萬國博覽會開幕式,她自豪地宣稱,“人類能想出的一切發明”都在這里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英國工業領先世界,歷史出現大分流。為什么西歐占支配地位成為世界中心?1800年以前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沒有一個經濟中心,西方并沒有任何明顯的、完全為西方自己獨有的內生優勢;只是19世紀歐洲工業化充分發展以后,一個占支配地位的西歐中心才具有了實際意義。——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探究一:工業革命為何發生?出示資本主義發展年代尺,找到答案,明確工業革命發生的時間: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工業革命首先發展在英國呢?英:1689《權利法案》美:1775獨立戰爭;法:1789大革命爆發;德、意:19C中期國家分裂中:清政府封建專制統治;日本幕府統治;俄國處于沙皇專制過渡:如果你是18世紀中期的一個英國人,想開辦工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就某一方面條件,或某些條件來說,在歐洲大陸也有比英國更好的國家——如荷蘭和法國,但是沒有哪個國家具有英國這樣好的綜合條件。——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英國具備了哪些綜合條件而開始工業革命的?【課中研學1】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發生在英國?材料一:“光榮革命”后英國建立了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保證社會有寬松、平和的環境,讓人們追求個人的目標,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 。材料二:販奴活動使非洲深受其害,殖民國家特別是英國賺錢了大量的血腥錢......沒有不列顛殖民帝國的建立,就沒有后來的英國“工業帝國”。材料三:新航路開辟后,英國積極進行殖民擴張,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海內外市場不斷擴大。有一個英國的手工工場主聲稱:以后我生產的呢絨恐怕供不應求了。材料四: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簡單的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材料五:大約從15世紀開始,在英國等西歐國家,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行圈占公有土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為私有的大農場或大牧場,形成了所謂的“圈地運動“。其中,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英國的制呢業發達,對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養羊,獲取高額利潤。與此同時,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土地,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勞動者。這種現象被形象地比喻為”羊吃人“。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合作探究: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發生在英國?【要求】小組討論,組內一位同學代表發言。【提示】結合本課94頁內容和以上材料,從17--18世紀的英國的政治制度、市場、原料、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條件來考慮。探究二:工業革命如何進展?補全工業革命的年代尺,并思考為什么大家會認為“珍妮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而不是飛梭?1、飛梭是織布機里的零部件,不是機器;2、飛梭引起紡織領域的變化,而珍妮機的出現不僅引發了紡織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創造,還帶動其他生產領域的發明和使用機器,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課中研學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請結合以上表格材料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特點(可從主導國家、開始的領域、機器動力、技術發明的來源等方面考慮)英國率先;從棉紡織行業開始;從人力畜力----水力----蒸汽為動力;工匠的實踐經驗(科技尚未緊密結合)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些發明中,請你選出最佳的發明并說明理由。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發明。【課中研學3】結合圖片對比傳統的手工工場和現代的機器工廠有何不同?說說你對“工業革命”的理解。概念解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的以大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的擴展(18世紀后期--19世紀中期)圖中可看出18世紀后期些國家紛紛進行工業革命?但英國在19世紀中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開啟了工業文明的先河,以英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給英國給世界帶來哪些變化?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這是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令人絕望的春天,這是個充滿希望的春天,我們前面什么也沒有,我們前面什么都有。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眼中,1851年她懷著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宮為萬國博覽會剪彩,女王當時反復使用一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 。探究三 辯證看待工業革命影響看視頻《工業革命的影響》,閱讀材料說說你眼中的工業革命?【課中研學4】如何辯證看待工業革命的影響?材料一: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材料二:資產階級無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長勞動時間,降低工資,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工人勞動條件和居住條件非常惡劣,還經常受到失業的威脅,……工人意識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們受苦,因而滋生出對社會的反叛情緒,并匯合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材料三:過去以天為單位,現在以分鐘、秒計算……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人們開始要隨身帶上一塊表,時間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四:到18世紀,經濟繁榮所滋長的享樂主義,使宗教信仰被懷疑。工業革命中心曼徹斯特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方圓幾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萬人口的倫敦,就有小偷1萬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則明火執仗地搶劫。——董正華《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罪案溫床—倫敦東區) (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用)(婦女從事文書工作的場景用) (英國農村和城市人口比例變化)(罪惡的溫床 倫敦東區)物質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工業革命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中,哪個是根本性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工廠制度取代手工工場,出現社會階級結構變化,出現兩大直接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用延長勞動時間,降低工資,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對工人剝削,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促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新的社會問題。【歷史感悟】從歷史感悟中回望現實,工業革命對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大國崛起呼喊工匠精神;中國制造轉型中國創造;科技進步需要創新環境;社會發展勿忘人文關懷;經濟發展注意保護環境;……【延伸思考】工業革命與近代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什么?作答角度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作答角度二:建設性和破壞性政治: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經濟:開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思想文化:刺激國人探求新知,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乾隆寫了圣旨讓他帶給喬治三世,我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所不能,拒絕通商,拒絕工業化進程,1840年在工業文明前受到屈辱。【歷史假設】為什么熱愛科學技術的康熙皇帝沒把中國帶入工業時代?如果在康熙時代,中國參與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今天會是什么樣子呢?【教學反思】本課第七單元中第一課《第一次工業革命》在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編者的意圖,是希望學生借助本課的學習了解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特別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作了很好鋪墊。工業革命的成果大都為學生所熟悉,因此,本節課主要是利用學生熟知的或已學的.內容,采取教師從思維方法上引導,學生或獨立、或小組討論的方法,對本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歸納、概括與比較。1.采用自主探究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本課用三個問題來貫穿始終,那就是工業革命為什么先發生在英國,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以及產生怎樣的影響。設計思路:通過創設情景中國高鐵領跑世界,來到1851的世界博覽會展廳,歷史大分流,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依據圖文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發生的原因。組織學生用年代尺和表格列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特點性的發明,教師配合展示相關圖片資料加深學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感性認識。狄更斯《雙城記》對工業革命的評價和維多利亞女皇”“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說說你眼中的工業革命?通過視頻和圖文資料讓學生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2.利用表格、圖片、視頻等產生感性認識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發生在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手工工場與機器工廠不同、工業革命影響等知識學習,都采用圖片和視頻、表格對比,形象直觀,通俗易懂。3.加強歷史聯系,古今聯系和中外聯系。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影響,采用中外對比方式明確工業革命時候與康熙統治下封建專制的中國對比,為什么18世紀中國沒能發生工業革命。從歷史感悟中回望現實,工業革命對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學習的終極目標是運用。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是感悟歷史,反思不足,靈活準確地運用書本知識,透過歷史應用于現實。4.加強史料閱讀,培養歷史素養。對工業革命的原因和影響等知識點的學習,通過史料的閱讀,不僅有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且能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使用史料、分析史料,論從史出的能力。本課存在的不足1.時間有限,內容較多,可能教受不完。2.學生的知識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學生沒法自主完成探究。解決的措施1.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進行課前指導。2.把學生進行分組,每六人一組,設組長一人,帶動其他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這個階段,我主要是想通過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來得出結歷史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專家點評:1.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探究層層深入理解工業革命歷史概念。2.采用史料和情景教學的方式,彰顯了歷史學科的獨特魅力。注重引導學生從圖片材料顯性現象挖掘隱形信息,然后再進行整合??疾炝藢W生通過新情境、新材料挖掘隱形信息,得出答案的能力。這也正證實了“歷史最打動人的是細節”這一說法。通過材料教學將教學過程延伸,不再是干巴巴的結論,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一、講解的有效性本節課主要講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內容與影響。運用課外史料來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與影響,針對性強,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講解的有效性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而且要結合書本知識—起分析。習題講解應讓學生自己分析理由。二、提問的有效性問題設置較多,但有的問題設計的范圍較大,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個題目可以分開來問:第一次工業革命對19世紀中期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各產生了什么影響 這樣學生就便于思考與回答。在針對材料設計問題時,最好讓學生結合書本知識來回答,這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三、學生活動上課能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能循循善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但集體討論總體不夠。由于課堂設計的問題不是太明了,學生一時難以回答,影響了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課堂問題設計要思路清晰,簡單易答,這樣學生才會躍躍欲試,從而造就出輕松、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四、板書設計在本課,板書設計出現了兩個較大的問題。第一:不完整,沒有給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第二:板書的結構可進一步優化,例如可以從經濟(技術革命)方面開始拓展到其他的各個方面(社會革命),如政治、思想、國際格局等等綜合上述:在以后教學中,一方面堅持將歷史組所進行的課改模式,不斷探索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注重完整一節課的細節,特別需要在板書設計方面加強,使板書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將簡單知識通過微視頻的方式,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上課主要是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進行高度總結和拓展。其次: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通過史料教學彰顯了歷史學科的獨特魅力。注重引導學生從顯性現象挖掘隱形信息,然后再進行整合??疾炝藢W生通過新情境、新材料挖掘隱形信息,得出答案的能力。這也正證實了“歷史最打動人的是細節”這一說法。通過案例教學將教學過程延伸,不再是干巴巴的結論,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再次:進行了有效的學法指導?!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通過一步步引導學生,教學生如何提取信息、如何進行加工、整理、如何得出規律性結論。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現就其中一點進行反思——板書設計板書,對歷史教師來說意義非凡。歷史學科是一個知識體系特別龐雜、記憶任務量非常大的學科,要想讓學生在一堂課掌握需要記憶的繁多知識點,精心設計的精美板書是非常必要的。這個精心設計,既是教師展現基本功的舞臺,也是學生學好歷史的關鍵。因此,板書是歷史課的半壁江山。 自然資源、社會需求、科學技術和制度保障四種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蒸汽機的出現和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增長,這一歷史經驗是值得注意的。作為推動工業革命的主要因素之一,蒸汽機可謂居功至偉。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就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生產。瓦特改良蒸汽機后,帶來了一系列技術革命,推動著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飛躍。一言以蔽之,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實現了歐洲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翻天覆地的,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極大改變了社會面貌,并帶來深刻的社會關系變革。從此,社會上出現了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而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則利用技術進步帶來國力強盛,通過船堅炮利、拓展殖民等,逐步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深刻地影響到后來一戰和二戰的世界格局。.生產力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2.城市化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后,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3.社會關系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4.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后,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5.思想文化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開始后,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制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筑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后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6.世界格局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7.經濟思想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8.經濟結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占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后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9.消極影響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10.對中國的影響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并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