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搖籃曲》創作背景這首《搖籃曲》是舒伯特19歲時以克勞迪烏斯的詩譜寫的。那時的舒伯特生活很貧苦。有一天晚上,他沒有吃飯,餓著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見一個熟人,借點錢好充饑。但好久也沒有碰到熟人。這時他走到一家豪華的酒店門前,他走了進去,在一張桌子前坐下,他忽然發現飯桌上有一張舊報紙,舒伯特就拿起翻看著。他見上面有一首小詩:“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雙手輕輕搖著你,……”這首樸素、動人的詩,打動了作曲家的心靈,他眼前出現了慈愛的母親的形象。是呀,在那寧靜的夜晚,母親輕輕地拍著孩子,哼唱著搖籃曲,銀色的月光透過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拿出一支鉛筆,一面哼唱著,一面急速地譜寫著。舒伯特寫好后,把歌曲交給了飯店的老板,老板雖然不懂音樂,但覺得這首曲子那么好聽,那么優美,便給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燒牛肉。舒伯特在貧困中,以美好的心靈為母親和孩子們寫下了這首甜美的歌曲,這首《搖籃曲》很快在世界各地傳唱開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卻在貧困中死去了……(共12張PPT)搖籃曲是媽媽哄嬰兒安靜入睡而唱的歌曲。后來形成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特點:較簡短;速度稍慢;曲調優美、抒情;語氣平緩、溫存;伴奏:節奏型帶有搖籃般的動蕩感;氛圍:親柔、甜美、寧靜、溫馨、幸福。許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寫有這種歌曲。由于音樂平易、動人,常被改編為器樂獨奏曲。此外也有專為器樂寫的搖籃曲。舒伯特 (1797年-1828年),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的創作生涯雖然很短暫,卻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600多首的藝術歌曲,為世界音樂寶庫增添了耀眼的光輝,在音樂史上被譽為“歌曲之王”。舒伯特《搖籃曲》歌曲為帶再現的兩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的兩個樂句末終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級進為主,節奏平穩而有規律。歌曲充滿了溫馨,靜謐的氣氛。第二段開始時,出現了一個由附點四分音符構成的附點節奏∣×·×∣,突出了輕搖搖籃的感覺,加上裝飾音的運用與前面的音樂形成了一定對比,使歌曲洋溢出濃厚的母親對孩子無限慈愛的萬千柔情。第四樂句是第二樂句的完全重復,使歌曲的情感前后呼應,自始至終處于安詳柔美的意境之中。旋律:音樂感覺:節奏:緩慢的。溫馨,靜謐。4/4拍旋律:音樂感覺: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茅盾我很幸運有愛我的母親。—— 貝多芬母愛是時間最偉大的力量。—— 米爾謝謝欣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搖籃曲》歌曲背景.doc 《搖籃曲》舒伯特.swf 《搖籃曲》課件.ppt 拓展學習—勃拉姆斯《搖籃曲》.rmvb 舒伯特.swf 舒伯特搖籃曲的誕生.rmvb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