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舞曲舞曲(Dance music)是根據舞蹈節奏寫成的器樂曲或聲樂曲。由于時代、民族特點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種類型。一般舞曲都具有特性鮮明的節奏。不少舞曲(特別是民間舞曲)還要求由某些特殊的樂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某種典型的節奏型貫串始終。這種典型的節奏型,正是區別各種舞曲的最重要的標志。拿波利舞曲《拿波利舞曲》(又名《那不勒斯舞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第三幕中的一首舞曲,以小號為主奏樂器。舞曲奏響時的場景是:惡魔羅德巴爾特企圖以他的女兒黑天鵝來迷惑王子。惡魔揮舞著黑斗篷,隨即走出一個跳西班牙舞的女郎,一會兒又變換成跳意大利舞的女郎。此曲即為該女所跳的意大利南方那不勒斯舞蹈的音樂。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廣大知識階層的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彩。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一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羅科主題變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交響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意大利隨想曲、弦樂小夜曲以及大量聲樂浪漫曲等。天鵝湖柴科夫斯基于1875年-1876年間為莫斯科帝國歌劇院所作的芭蕾舞劇,于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之后作曲家將原作改編成了在音樂會上演奏的《天鵝湖》組曲,組曲出版于1900年11月。天鵝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劇,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劇情王子齊格弗里德在生日前夕,其母親告訴他,已成年的齊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選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鵝湖捕獵天鵝。齊格弗里德遇上被羅特巴特施咒的公主奧杰塔,她白天是天鵝,晚上卻會化成一位少女,只有當某位男子真誠地愛上她時,她才能得救,齊格弗里德邀請她第二天晚上來參加舞會,并會向母親表示,愿意娶奧杰塔為妻。各國的公主和使節都來出席齊格弗里德的生日宴會。羅特巴特也帶著他的女兒奧吉莉亞來了。奧吉莉亞顯示的是奧杰塔的形象,只是身著黑裝。齊格弗里德被迷惑并與她締結了婚約。當齊格弗里德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大為震驚,并立即趕往天鵝湖。王子請求奧杰塔的寬恕,而奧杰塔也原諒了他。這時羅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齊格弗里德。奧杰塔為了救他縱身躍入湖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天鵝湖》.doc 《拿波利舞曲》簡介.doc 小號.mp3 拿波利舞曲.rmvb 柴可夫斯基簡介.doc 舞曲.doc 那不勒斯舞.rmvb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