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教案議題一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二課時)◎課標要求引述憲法序言,說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闡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的必然性。◎課時目標1.政治認同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史實,認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2.科學精神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不凡歷程,科學對待這一過程中的苦難與輝煌、曲折與勝利。3.公共參與知道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踏上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積極擔當使命,做合格的時代新人。◎學習任務任務一 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任務二 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富起來任務三 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強起來◎探究活動任務一 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活動1. 列舉相關史實 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活動設計:①活動形式:分組活動 ②活動要求: 將班級學生分為三組; 列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相關史實,完成下表: 史實意義①建立新中國②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每組推薦一名學生代表,展示本組完成的表格內容,并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意義。 教師活動: 組織學生分組,指導學生完成表格內容,引導學生結合實例,闡述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意義。 學生活動: 參與分組活動,協作完成表格內容,體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艱辛歷程,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意義。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中共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物質成就和歷史經驗,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設計意圖:意圖1:(分組活動 高效協作)對于較為復雜的學習內容,采用分組活動的形式,能夠發揮團隊優勢,通過組內分工對任務內容進行拆解,化繁為簡;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意圖2:(認清史實 增進認同)通過了解和梳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不凡歷程,認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任務二 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富起來活動2. 聚焦改革開放 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富起來活動設計:典型案例: 視頻一 中國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 視頻二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教師活動: 播放視頻,介紹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通過改革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和中國社會的鮮明對比,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理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了解改革開放前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和中國社會的狀況,感受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懂得改革開放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決策,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富起來。提問: 觀看視頻,結合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的變化,說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解析: 通過兩個視頻的鮮明對比,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設計意圖:意圖1:(前后對比 感悟變化)通過改革前后兩個視頻的鮮明對比,直觀、形象的呈現了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的生活和中國社會帶來的改變,既能豐富內容呈現形式,又能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悟。意圖2:(滄桑巨變 見證成就)通過兩個視頻的前后對比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讓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決策,認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做出的偉大歷史貢獻。任務三 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強起來活動3. 探究新時代 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強起來活動設計:典型案例: 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判斷為黨和國家制定大政方針、長遠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教師活動: 展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導致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原因,并談一談對“新的歷史方位”的理解。 學生活動: 了解黨的八大、十一屆六中全會、十九大這三次黨的會議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通過查找資料,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原因,并能夠談談對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的理解。提問: 查找資料,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原因。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上。談談你對新的歷史方位的理解。解析: 原因:經過改革開放近40多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落后的社會生產”的提法已經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發展的現狀。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需求。 理解:對于新的歷史方位的理解,可結合教材相關鏈接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設計意圖:意圖1:(典例解讀 深化理解)通過展示和解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典型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而加深對新時代、新的發展方位的理解。意圖2:(順應時代 擔負使命)通過解讀新時代和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激發廣大青少年學生擔當使命,做合格的時代新人。◎議題小結◎課時作業1. 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 )①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確立②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④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改革開放以來,經過 40 多年中高速增長,我國已經徹底告別了短缺經濟,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民生活也越來越寬裕。“改革紅利”的釋放也將是支撐中國未來幾年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改革開放之所以成為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是因為( )①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②改革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③改革決定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④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 )①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③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④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