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嘉興市上外秀洲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 法治期中測試(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七上·秀洲期中)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主要證據,下列一組圖片是黃河流域某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通過這些文物,我們可以推斷這一地區的原始人類( )。①過定居生活 ②已進入新石器時代 ③屬于河姆渡文化 ④有原始農業和手工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021七上·秀洲期中)央視《探索·發現》播放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下列有關原始人生活場景在專題片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A.元謀人使用打制石器勞動 B.北京人學會用火御寒照明C.大汶口人學會制作蛋殼陶 D.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3.(2021七上·秀洲期中)學習歷史時,要能分辨“描述”與“評價”的區別。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對歷史事實的描述,有的是對歷史的看法、解釋和評價。請將下列屬于“評價”的句子找出來。( )A.關于春秋五霸在古書中有不同的說法B.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越北上爭霸C.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代表新貴族崛起D.東周的兼并戰爭客觀上加速統一進程4.(2021七上·秀洲期中)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主要標志,下列生產工具按照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鐵制農具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銅農具——鐵制農具C.打制石器——青銅農具—─磨制石器——鐵制農具D.鐵制農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5.(2021七上·秀洲期中)據考古發現,大汶口遺址有些墓穴內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而有些墓穴內隨葬品只有一兩件陶器,有些甚至一無所有。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 。A.農耕文明開始形成 B.早期國家初具形態C.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D.已經出現貧富分化6.(2021七上·秀洲期中)史學家雖未發現夏朝考古的直接證據,但發現了與其時間地點最吻合的遺址,它是( )。A.半坡遺址 B.良渚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殷墟遺址7.(2021七上·秀洲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他引用的古典名句最可能出自( )A.《論語》 B.《孟子》 C.《老子》 D.《墨子》8.(2021七上·秀洲期中)了解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下列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項羽劉邦楚漢爭霸 ②陳勝吳廣揭竿而起③文帝景帝修養生息 ④秦皇暴政天怒人怨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9.(2021七上·秀洲期中)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不包括( ) 。A.商品交換使用統一貨幣 B.興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C.鐵農具牛耕的使用推廣 D.井田制分封制逐步瓦解10.(2021七上·秀洲期中)下圖是我國古代史某一時期的社會現象圖,此圖對應的朝代大致是( ) 。A.東周 B.秦朝 C.西漢 D.東漢11.(2021七上·秀洲期中)“詔令勸農薄賦徭,躬行節儉尚廉潮。生民養息人丁旺,強國富民興漢朝。”詩句歌頌的是( ) 。A.楚漢之爭 B.西漢建立 C.文景之治 D.武帝強盛12.(2021七上·秀洲期中)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理論由先秦法家奠定,經漢朝儒生發展而成。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韓非子、孟子 D.韓非子、董仲舒13.(2021七上·秀洲期中)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西漢的“蔡侯紙”便于書寫,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B.西漢司馬遷的史學巨著《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C.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辨證分析病情對癥治療之法D.東漢末年的道教興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14.(2021七上·秀洲期中)下圖為某地理小組野外實習時用的等高線地形圖和所作的觀測記錄卡片,根據圖中信息判斷該小組觀測點應該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5.(2021七上·秀洲期中)下面四幅圖中,河流自南向北流的是( )A. B.C. D.(2021七上·秀洲期中)讀剛果河與亞馬孫河水系略圖,完成問題。16.這兩條河流均流入(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7.兩條河流共同的特點是( ) 。A.支流少 B.結冰期長 C.季節性河流 D.流量大18.兩條河流在赤道附近的主要自然景觀是( ) 。A.草原 B.針葉林 C.荒漠 D.熱帶雨林二、非選擇題19.(2021七上·秀洲期中)讀亞歐大陸略圖,回答下列問題。(1)A、B是亞歐分界線中的一部分,請寫出它們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A: (山脈),B: (湖泊)。(2) a河流注入 (大洋),其流向是 。(3)下列四個圖中能正確反映亞洲河流分布特征的是圖 ,亞洲河流呈現如此分布的原因是 。A. B. C. D.(4)請將①、②2、3、④四種氣候類型與甲、乙、丙、丁四地對應:甲—— 乙—— 丙—— 丁—— (5)請描述丁地的氣候特征 .(6)Р所在區域傳統民居的特點為 ,其原因是 。20.(2021七上·秀洲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自元狩(漢武帝年號)之際,張騫始通西域;至于地節,鄭吉建都護之號。——《漢書·鄭言傳》(1)結合所學知識給材料一歷史地圖命名,并指出命名的理由。(2)依次寫出材料二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并指出后一事件的意義。(3)簡述上述兩則材料涉及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21.(2021七上·秀洲期中) 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閱讀 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概而言之,政治上結束戰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國卻是在漢代。只是政治的演 變往往有明確的界標,而文化的變遷卻沒有清晰的標志。——摘自胡寶固《漢唐間史學的發展》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候衛而為之守宰(宰:縣令),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于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柳宗元《封建論》材料三:中國貨幣發展歷史悠久,其間出現了幾次重大演變:……從雜亂形狀到統一形狀的演 變、從地方鑄幣到中央鑄幣的演變……——《中國貨幣發展史》(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說的“政治上結束戰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國卻是在漢代”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秦為“攝于四海”所采取的地方管理制度,并用一句話說明其能使秦“運于掌握之內”的原因。(3)聯系材料三,運用史實分別說明古代貨幣“從雜亂形狀到統一形狀、從地方鑄幣到中央鑄幣的演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粟(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粟的國家)和蔬菜,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過著定居生活。③屬于河姆渡文化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排除含③的選項。C項①②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答本題要熟記半坡原始居民的居住、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有關知識。2.【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蛋殼陶是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器,蛋殼陶是一種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雞蛋殼的黑陶。大汶口原始居民不會制作陶器。ABD三項在專題片中都可能出現,不符合題意;C項大汶口人學會制作蛋殼陶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人的生活場景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3.【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示信息可知,描述指對歷史事實的描述,評價是對歷史的看法、解釋和評價。“東周的兼并戰爭客觀上加速統一進程” 是人們對東周時期的戰爭的作用的看法,屬于評價。ABC三項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描述,屬于描述,不符合題意;D項東周的兼并戰爭客觀上加速統一進程屬于評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描述與評價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歷史時,要能分辨“描述”與“評價”的區別。4.【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舊石器時代,人們使用打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磨制石器;西周時已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器農具;我國春秋時期已經使用鐵制農具,到戰國時期已經得到推廣,故正確順序是鐵制農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A項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鐵制農具排列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排列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產工具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要求識記基礎史實。5.【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大汶口遺址有些墓穴內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而有些墓穴內隨葬品只有一兩件陶器,有些甚至一無所有”說明已經出現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汶口文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6.【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中的“夏朝”,結合所學可知,夏朝的遺址是二里頭遺址。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二里頭遺址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二里頭遺址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掌握二里頭遺址所處的時代。7.【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反映的是辯證法思想,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老子》最可能是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古典名句的出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及其思想,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據所學知,由于秦皇暴政天怒人怨,導致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劉邦項羽領導農民起義軍繼續反秦,秦朝滅亡后,劉邦項羽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劉邦取勝建立西漢,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D項④②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關鍵是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9.【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動蕩,各國有自己的貨幣,商品交換不具備使用統一貨幣的條件。A項商品交換使用統一貨幣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學生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示意圖可以看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聯系所學,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ABC三項和題干示意圖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東漢是題干示意圖對應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的興衰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知道東漢后期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11.【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詔令勸農薄賦徭,躬行節儉尚廉潮。生民養息人丁旺,強國富民興漢朝。”可知,這是西漢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其中勸農薄賦徭,節儉尚廉分別指的是休養生息政策的具體措施,即關心農桑,減輕賦稅和徭役,提倡節儉,在位時的皇帝是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其統治時期出現的強國富民局面被稱為“文景之治”。ABD三項和題干詩句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文景之治是詩句歌頌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2.【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確立了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理論。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吸受了法家、道家以及陰陽五行說等思想發展了新儒學,其思想進神化皇權,維護君主專制。ABC三項中的孟子、荀子是戰國時期人,不是漢朝儒生,且都沒有君主專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韓非子、董仲舒分別是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13.【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早在西漢前期,我國就有了紙。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A項西漢的“蔡侯紙”便于書寫,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漢的文化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觀測點位于山峰A的東南,排除甲乙兩地。當地的海拔在350米,又有河流發育,說明當地位于山谷地區,由此可以判斷該小組觀測點應該是丙地。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15.【答案】C【知識點】方向【解析】【分析】本題采用指向標定向法。根據圖中給出的指向標判斷,A圖的河流的流向是西南流向東北,B圖的河流的流向是東北流向西南,C圖的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流,符合題意。D圖的河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流。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緯網判斷法,二是指向標判斷法,三是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一般范圍較小的地圖都有指向標,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答案】16.B17.D18.D【知識點】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自然景觀的類型及分布【解析】【點評】亞馬孫河全長6440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流域面積691.5萬km2,約占南美大陸總面積的40%,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剛果河是非洲中西部最長的河流,名列全非洲第二位,僅次于尼羅河。如果按流量計算,剛果河是僅次于亞馬孫河的世界第二大河,最后流入大西洋。剛果河流域擁有僅次于南美亞馬孫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面積為20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熱帶雨林總面積的70%,占全世界熱帶雨林總面積的25%,生物資源非常豐富。16.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左圖是剛果河,注入大西洋。右圖是亞馬孫河,注入大西洋。因此,這兩條河流均流入大西洋。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17.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左圖是剛果河,右圖是亞馬孫河。兩條河流共同的特點是都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降水量大,河流補給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河流流量大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18.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左圖是剛果河,右圖是亞馬孫河。 兩條河流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對應的主要自然景觀是熱帶雨林景觀。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19.【答案】(1)烏拉爾山脈;黑海(2)北冰洋;自南向北流(3)A;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從中部發源,向四周入海,呈放射狀(4)③;②;①;④(5)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6)窗小、墻厚;適應當地炎熱干燥的氣候【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A、B是亞歐分界線中的一部分,A是烏拉爾山脈(山脈),B是黑海。(2)、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a河是葉尼塞河,注入北冰洋(大洋),其流向是自南向北流。(3)、下列四個圖中能正確反映亞洲河流分布特征的是圖A,亞洲河流呈現如此分布的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從中部發源,向四周入海,呈放射狀。(4)、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①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圖中的丙地,位于亞歐大陸內部,大陸性氣候顯著。②是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對應圖中的乙地。③是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在西歐,對應圖中的甲地。④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的東岸,對應圖中的丁地。四種氣候類型與甲、乙、丙、丁四地對應:甲——③,乙—— ② ,丙——①,丁——④。(5)、請描述丁地的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6)、根據圖中信息可知,Р所在區域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當地的傳統民居的特點為窗小,墻厚,其原因是適應當地炎熱干燥的氣候。【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20.【答案】(1)絲綢之路。理由:該路線為陸路,路線從長安出發,最遠到達歐洲大秦。(2)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時),設西域都護府(漢宣帝時)=意義: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3)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是開辟絲綢之路的基礎; 設西域都護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后,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的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被稱為絲綢之路。(2)材料二中的“自元狩(漢武帝年號)之際,張騫始通西域”反映的是張騫出使西域;材料二中的“至于地節,鄭吉建都護之號”反映的是設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3)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漢朝設西域都護府,并在西域沿線修筑長城,構筑軍事防御設施,保證了往來道路的暢通。故答案為:(1)絲綢之路。理由:該路線為陸路,路線從長安出發,最遠到達歐洲大秦。(2)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時),設西域都護府(漢宣帝時)。意義: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3)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是開辟絲綢之路的基礎;設西域都護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1.【答案】(1)政治上結束: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我國第一個統一的 多民族封建國家,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結束分封制。文化上結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 地位。(2)郡縣制。原因: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強中央集權。 (或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國各地的權力或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秦朝廢除六國的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 漢朝地方鑄幣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 “五銖錢”。【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結束戰國,是指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分裂的局面,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結束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文化上結束戰國,是指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儒學成為主導思想。(2)秦朝在地方上,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縣制的實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或有利于鞏固統治或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等。(3)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故答案為:(1)政治上結束: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結束分封制。文化上結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地位。(2)郡縣制。原因: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強中央集權。(或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國各地的權力或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秦朝廢除六國的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漢朝地方鑄幣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五銖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兩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注意對材料的解讀,理解并識記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嘉興市上外秀洲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 法治期中測試(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七上·秀洲期中)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主要證據,下列一組圖片是黃河流域某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通過這些文物,我們可以推斷這一地區的原始人類( )。①過定居生活 ②已進入新石器時代 ③屬于河姆渡文化 ④有原始農業和手工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粟(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粟的國家)和蔬菜,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過著定居生活。③屬于河姆渡文化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排除含③的選項。C項①②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答本題要熟記半坡原始居民的居住、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有關知識。2.(2021七上·秀洲期中)央視《探索·發現》播放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下列有關原始人生活場景在專題片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A.元謀人使用打制石器勞動 B.北京人學會用火御寒照明C.大汶口人學會制作蛋殼陶 D.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蛋殼陶是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器,蛋殼陶是一種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雞蛋殼的黑陶。大汶口原始居民不會制作陶器。ABD三項在專題片中都可能出現,不符合題意;C項大汶口人學會制作蛋殼陶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人的生活場景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3.(2021七上·秀洲期中)學習歷史時,要能分辨“描述”與“評價”的區別。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對歷史事實的描述,有的是對歷史的看法、解釋和評價。請將下列屬于“評價”的句子找出來。( )A.關于春秋五霸在古書中有不同的說法B.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越北上爭霸C.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代表新貴族崛起D.東周的兼并戰爭客觀上加速統一進程【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示信息可知,描述指對歷史事實的描述,評價是對歷史的看法、解釋和評價。“東周的兼并戰爭客觀上加速統一進程” 是人們對東周時期的戰爭的作用的看法,屬于評價。ABC三項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描述,屬于描述,不符合題意;D項東周的兼并戰爭客觀上加速統一進程屬于評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描述與評價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歷史時,要能分辨“描述”與“評價”的區別。4.(2021七上·秀洲期中)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主要標志,下列生產工具按照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鐵制農具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銅農具——鐵制農具C.打制石器——青銅農具—─磨制石器——鐵制農具D.鐵制農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舊石器時代,人們使用打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磨制石器;西周時已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器農具;我國春秋時期已經使用鐵制農具,到戰國時期已經得到推廣,故正確順序是鐵制農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A項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鐵制農具排列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排列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產工具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要求識記基礎史實。5.(2021七上·秀洲期中)據考古發現,大汶口遺址有些墓穴內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而有些墓穴內隨葬品只有一兩件陶器,有些甚至一無所有。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 。A.農耕文明開始形成 B.早期國家初具形態C.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D.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大汶口遺址有些墓穴內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而有些墓穴內隨葬品只有一兩件陶器,有些甚至一無所有”說明已經出現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汶口文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6.(2021七上·秀洲期中)史學家雖未發現夏朝考古的直接證據,但發現了與其時間地點最吻合的遺址,它是( )。A.半坡遺址 B.良渚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殷墟遺址【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中的“夏朝”,結合所學可知,夏朝的遺址是二里頭遺址。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二里頭遺址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二里頭遺址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掌握二里頭遺址所處的時代。7.(2021七上·秀洲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他引用的古典名句最可能出自( )A.《論語》 B.《孟子》 C.《老子》 D.《墨子》【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反映的是辯證法思想,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老子》最可能是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古典名句的出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及其思想,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2021七上·秀洲期中)了解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下列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項羽劉邦楚漢爭霸 ②陳勝吳廣揭竿而起③文帝景帝修養生息 ④秦皇暴政天怒人怨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據所學知,由于秦皇暴政天怒人怨,導致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劉邦項羽領導農民起義軍繼續反秦,秦朝滅亡后,劉邦項羽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劉邦取勝建立西漢,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D項④②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關鍵是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9.(2021七上·秀洲期中)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不包括( ) 。A.商品交換使用統一貨幣 B.興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C.鐵農具牛耕的使用推廣 D.井田制分封制逐步瓦解【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動蕩,各國有自己的貨幣,商品交換不具備使用統一貨幣的條件。A項商品交換使用統一貨幣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學生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21七上·秀洲期中)下圖是我國古代史某一時期的社會現象圖,此圖對應的朝代大致是( ) 。A.東周 B.秦朝 C.西漢 D.東漢【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示意圖可以看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聯系所學,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ABC三項和題干示意圖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東漢是題干示意圖對應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的興衰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知道東漢后期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11.(2021七上·秀洲期中)“詔令勸農薄賦徭,躬行節儉尚廉潮。生民養息人丁旺,強國富民興漢朝。”詩句歌頌的是( ) 。A.楚漢之爭 B.西漢建立 C.文景之治 D.武帝強盛【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詔令勸農薄賦徭,躬行節儉尚廉潮。生民養息人丁旺,強國富民興漢朝。”可知,這是西漢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其中勸農薄賦徭,節儉尚廉分別指的是休養生息政策的具體措施,即關心農桑,減輕賦稅和徭役,提倡節儉,在位時的皇帝是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其統治時期出現的強國富民局面被稱為“文景之治”。ABD三項和題干詩句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文景之治是詩句歌頌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2.(2021七上·秀洲期中)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理論由先秦法家奠定,經漢朝儒生發展而成。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韓非子、孟子 D.韓非子、董仲舒【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確立了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理論。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吸受了法家、道家以及陰陽五行說等思想發展了新儒學,其思想進神化皇權,維護君主專制。ABC三項中的孟子、荀子是戰國時期人,不是漢朝儒生,且都沒有君主專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韓非子、董仲舒分別是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13.(2021七上·秀洲期中)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西漢的“蔡侯紙”便于書寫,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B.西漢司馬遷的史學巨著《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C.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辨證分析病情對癥治療之法D.東漢末年的道教興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早在西漢前期,我國就有了紙。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A項西漢的“蔡侯紙”便于書寫,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漢的文化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2021七上·秀洲期中)下圖為某地理小組野外實習時用的等高線地形圖和所作的觀測記錄卡片,根據圖中信息判斷該小組觀測點應該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觀測點位于山峰A的東南,排除甲乙兩地。當地的海拔在350米,又有河流發育,說明當地位于山谷地區,由此可以判斷該小組觀測點應該是丙地。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15.(2021七上·秀洲期中)下面四幅圖中,河流自南向北流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方向【解析】【分析】本題采用指向標定向法。根據圖中給出的指向標判斷,A圖的河流的流向是西南流向東北,B圖的河流的流向是東北流向西南,C圖的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流,符合題意。D圖的河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流。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緯網判斷法,二是指向標判斷法,三是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一般范圍較小的地圖都有指向標,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2021七上·秀洲期中)讀剛果河與亞馬孫河水系略圖,完成問題。16.這兩條河流均流入(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7.兩條河流共同的特點是( ) 。A.支流少 B.結冰期長 C.季節性河流 D.流量大18.兩條河流在赤道附近的主要自然景觀是( ) 。A.草原 B.針葉林 C.荒漠 D.熱帶雨林【答案】16.B17.D18.D【知識點】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自然景觀的類型及分布【解析】【點評】亞馬孫河全長6440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流域面積691.5萬km2,約占南美大陸總面積的40%,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剛果河是非洲中西部最長的河流,名列全非洲第二位,僅次于尼羅河。如果按流量計算,剛果河是僅次于亞馬孫河的世界第二大河,最后流入大西洋。剛果河流域擁有僅次于南美亞馬孫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面積為20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熱帶雨林總面積的70%,占全世界熱帶雨林總面積的25%,生物資源非常豐富。16.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左圖是剛果河,注入大西洋。右圖是亞馬孫河,注入大西洋。因此,這兩條河流均流入大西洋。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17.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左圖是剛果河,右圖是亞馬孫河。兩條河流共同的特點是都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降水量大,河流補給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河流流量大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18.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左圖是剛果河,右圖是亞馬孫河。 兩條河流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對應的主要自然景觀是熱帶雨林景觀。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二、非選擇題19.(2021七上·秀洲期中)讀亞歐大陸略圖,回答下列問題。(1)A、B是亞歐分界線中的一部分,請寫出它們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A: (山脈),B: (湖泊)。(2) a河流注入 (大洋),其流向是 。(3)下列四個圖中能正確反映亞洲河流分布特征的是圖 ,亞洲河流呈現如此分布的原因是 。A. B. C. D.(4)請將①、②2、3、④四種氣候類型與甲、乙、丙、丁四地對應:甲—— 乙—— 丙—— 丁—— (5)請描述丁地的氣候特征 .(6)Р所在區域傳統民居的特點為 ,其原因是 。【答案】(1)烏拉爾山脈;黑海(2)北冰洋;自南向北流(3)A;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從中部發源,向四周入海,呈放射狀(4)③;②;①;④(5)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6)窗小、墻厚;適應當地炎熱干燥的氣候【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A、B是亞歐分界線中的一部分,A是烏拉爾山脈(山脈),B是黑海。(2)、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a河是葉尼塞河,注入北冰洋(大洋),其流向是自南向北流。(3)、下列四個圖中能正確反映亞洲河流分布特征的是圖A,亞洲河流呈現如此分布的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從中部發源,向四周入海,呈放射狀。(4)、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①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圖中的丙地,位于亞歐大陸內部,大陸性氣候顯著。②是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對應圖中的乙地。③是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在西歐,對應圖中的甲地。④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的東岸,對應圖中的丁地。四種氣候類型與甲、乙、丙、丁四地對應:甲——③,乙—— ② ,丙——①,丁——④。(5)、請描述丁地的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6)、根據圖中信息可知,Р所在區域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當地的傳統民居的特點為窗小,墻厚,其原因是適應當地炎熱干燥的氣候。【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20.(2021七上·秀洲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自元狩(漢武帝年號)之際,張騫始通西域;至于地節,鄭吉建都護之號。——《漢書·鄭言傳》(1)結合所學知識給材料一歷史地圖命名,并指出命名的理由。(2)依次寫出材料二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并指出后一事件的意義。(3)簡述上述兩則材料涉及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答案】(1)絲綢之路。理由:該路線為陸路,路線從長安出發,最遠到達歐洲大秦。(2)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時),設西域都護府(漢宣帝時)=意義: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3)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是開辟絲綢之路的基礎; 設西域都護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后,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的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被稱為絲綢之路。(2)材料二中的“自元狩(漢武帝年號)之際,張騫始通西域”反映的是張騫出使西域;材料二中的“至于地節,鄭吉建都護之號”反映的是設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3)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漢朝設西域都護府,并在西域沿線修筑長城,構筑軍事防御設施,保證了往來道路的暢通。故答案為:(1)絲綢之路。理由:該路線為陸路,路線從長安出發,最遠到達歐洲大秦。(2)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時),設西域都護府(漢宣帝時)。意義: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3)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是開辟絲綢之路的基礎;設西域都護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1.(2021七上·秀洲期中) 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閱讀 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概而言之,政治上結束戰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國卻是在漢代。只是政治的演 變往往有明確的界標,而文化的變遷卻沒有清晰的標志。——摘自胡寶固《漢唐間史學的發展》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候衛而為之守宰(宰:縣令),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于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柳宗元《封建論》材料三:中國貨幣發展歷史悠久,其間出現了幾次重大演變:……從雜亂形狀到統一形狀的演 變、從地方鑄幣到中央鑄幣的演變……——《中國貨幣發展史》(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說的“政治上結束戰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國卻是在漢代”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秦為“攝于四海”所采取的地方管理制度,并用一句話說明其能使秦“運于掌握之內”的原因。(3)聯系材料三,運用史實分別說明古代貨幣“從雜亂形狀到統一形狀、從地方鑄幣到中央鑄幣的演變”。【答案】(1)政治上結束: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我國第一個統一的 多民族封建國家,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結束分封制。文化上結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 地位。(2)郡縣制。原因: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強中央集權。 (或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國各地的權力或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秦朝廢除六國的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 漢朝地方鑄幣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 “五銖錢”。【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結束戰國,是指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分裂的局面,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結束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文化上結束戰國,是指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儒學成為主導思想。(2)秦朝在地方上,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縣制的實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或有利于鞏固統治或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等。(3)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故答案為:(1)政治上結束:秦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結束分封制。文化上結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地位。(2)郡縣制。原因: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強中央集權。(或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國各地的權力或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秦朝廢除六國的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漢朝地方鑄幣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五銖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兩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注意對材料的解讀,理解并識記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上外秀洲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測試(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上外秀洲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測試(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