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中國歷史試題卷考生須知:1、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滿分50分,考試時間為30分鐘。2、答題前,必須在答題卷的左邊填寫校名、班級、姓名、座位號。3、所有答案都必須寫在答題卷標定的位置上,務必注意試題序號和答題序號相對應。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1. 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 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用火燒烤食物、 御寒、 照明、 驅獸。 最能支持這一結論的是( )A.遺址中發現的灰燼、 燒石和燒骨 B.《韓非子》 關于遠古時代的記述C.《山海經》 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 D.歷史研究學者的推測和論述文章2.2016年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黃陵縣軒轅廣場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萬余名中華兒女參加了公祭典禮,下列有關黃帝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②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 ③是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④發明了文字,編出了樂譜,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3.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A.種植技術的改進 B. 生產工具的改進C.自然環境的變遷 D.建筑技術的發展4、關注歷史教材的單元主題,可以準確把握歷史的階段特征。如圖教材目錄橫線處應填(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5.《禮記·禮運》中記述了這樣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材料中“家”的特點是( )①禪讓制 ②世襲制 ③奴隸制 ④私有制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6.著名學者夏鼐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下列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 ) ①創制了比較成熟的文字 ②出現了魚紋彩陶盆③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④青銅制作工藝高超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7.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 下列有關夏商周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西周確立分封制 ②盤庚遷殷 ③晉國被韓、趙、魏 三家大夫所分 ④齊桓公首霸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④③8.如圖所示的水利工程( )A. 始建于公元前221年B. 在當今僅存旅游價值C. 使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D. 清除了整個四川地區水患9.一位班主任在談心得時說道:“班級管理如烹小鮮,應該無為而治,同時要強化德育教育,讓學生懂得仁愛。”他的管理理念中蘊含著春秋戰國時期哪些思想學派的主張?( )A. 儒家 法家 B. 道家 兵家 C. 道家 儒家 D. 墨家 儒家10.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這得益于( )A.秦朝疆域遼闊 B.秦朝統一貨幣 C.秦朝統一度量衡 D.秦朝統一文字11.歷史年代尺是歷史學習中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全國,于公元前3世紀末建立漢朝。這一時間在圖中的位置是( )12.下列關于東漢黃巾起義和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相同點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當時的社會統治都非常黑暗 B.起義前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C.都遭到統治者的殘酷鎮壓 D.都使當時的統治者一蹶不振13.經典誦讀已成為當今中國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經》中“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實是( )A. 文景之治 B. 楚漢戰爭 C. 西漢建立 D. 秦統一中國14.中醫是中國“國粹”之一,中國古代中醫學人才輩出。東漢名醫張仲景的成就是( )①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 ②發明了“麻沸散”③總結望、聞、問、切四診法 ④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15.《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們可以從該書中了解到( )①焚書坑儒 ②外戚宦官交替專權③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A. ①④ B. ①③ C.②④ D. ①④二、材料題(每天10分,共20分)16.(10分)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上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正式頒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萬眾矚目中走上了領獎臺,激發了某校七年級同學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思考。請你參加同學們的小組探究,回答相關問題。(產生文明的搖籃)材料一: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文明的祖先最早在長江、黃河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1)黃河和長江流域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分別是什么?(2分)(改進生產工具)材料二:(2)結合材料二中的兩幅圖片,你從中能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它們出現的作用是什么?(3分)材料三: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變法五年后,秦國富強起來。(3)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改革事件?其中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是什么?(2分)(調整統治策略)材料四:漢興……天下既定,民亡蓋益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稅一。 —《漢書·食貨志》(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西漢建立后當時的社會境況。漢初統治者釆取了什么措施改變這種境況。由此出現了什么統治局面 (3分)17、(10分)政治文明的演進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古代中國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既有沿襲,又有創新。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今日看來西周政治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周朝實施哪一措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有什么作用 (3分)材料二 毛澤東有詩云“勸君少罵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2)請問,秦始皇最突出的歷史貢獻是什么?“秦政法”中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制度是什么?(3分)材料三:(3)對比材料三中的兩幅圖,指出西漢疆域在西北方向增加了哪一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一地區歸屬中央政權是如何實現的? (3分)(4) 思考:當時統治者采取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七年級歷史試題(第1頁,共4頁)202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中國歷史參考答案一、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1—5 ACBBA 6—10 CDCCD 11—15 BBACD二、材料題(每天10分,共20分)16、(1)粟(或黍)、水稻。(2分,順序錯、錯別字均不得分)(2)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2分)作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任一點1分)。(3)商鞅變法;獎勵耕織。(每點2分,錯別字扣1分)(4)經濟蕭條,國貧民弱。(2分,意思相近酌情給分)。休養生息政策(1分)文景之治(1分)17、(1)分封制(1分)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一點1分,任2點2分)(2)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分)郡縣制(1分,錯別字不得分)(3)新疆或西域(1分)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時間、事件各1分)202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卷七年級 中國歷史 答題卷1.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2.材料題(每題1分,共20分)16.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3)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17. (1)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_______________ (1分)(3)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doc 2021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答案.doc 答題卷.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