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階段性學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八上·青田期末)法國思想家拉馬丁說:“穆罕默德即是先知,又是哲學家、演講家、立法家、軍事家和遏制私欲專家?!比藗冊賳枺骸斑€有比穆罕默德圣人更偉大的人嗎?”下列事件中 與穆罕默德有關的是 ( ?。?br/>①610年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②622年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③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④著有《醫學集成》一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醫學集成》一書是阿拉伯著名醫生拉齊斯所著,排除含④的選項;①②③均與穆罕默德有關。A項①②③與穆罕默德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需識記相關知識,了解穆罕默德為伊斯蘭教的創立和阿拉伯半島統一作出的巨大貢獻。2.(2019八上·青田期末)隋煬帝即位后,征集數百萬民工,從605年起,歷時6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上,開鑿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歷史上稱“隋朝大運河”。大運河的開 通在政治上的影響是 ( )A.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 B.加強了南北交通C.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D.鞏固隋朝的統一【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隋朝修建大運河的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A項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從經濟角度論述京杭大運河開通影響,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了南北交通從交通角度論述京杭大運河開通影響,不符合題意;C項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文化角度論述京杭大運河開通影響,不符合題意;D項鞏固隋朝的統一是大運河的開通在政治上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在政治上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史實。3.(2019八上·青田期末)古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理發師的兒子愛上了一個少女。他父親告誡說:兒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辦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發師的兒子,屬于首陀羅,而那個女孩子屬于剎帝利。結果,理發師的兒子在絕望中憂郁而死。從以上故事反映了當時古印度 ( ?。?br/>A.首陀羅地位比剎帝利高 B.盛行佛教,提倡禁欲C.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 D.種姓等級世代沿襲【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首陀羅”和“剎帝利”等信息可知,這是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與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的規定。4.(2019八上·青田期末)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以下文物可佐證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有 ( ?。?br/>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②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③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 ④農耕經濟的繁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胡服俑反映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戴帷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帷帽原系胡服,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禮教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能夠反映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為研究唐代雕塑藝術、音樂舞蹈、人物如實提供了寶貴資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藝術、制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反映中西交通,故②③正確。圖片信息無法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農耕經濟的繁盛,故①④錯誤。B項②③文物可佐證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5.(2019八上·青田期末)衛青出使西域,促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的開通,從洛陽往 西,經河西走廊,出陽關西行,經西藏,越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 這就是橫貫亞洲和非洲的“絲綢之路”。以上描述“絲綢之路”有多處錯誤,下列糾錯正確的是 ( ?。?br/>A.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行—東行、非洲—歐洲B.衛青—張騫、陽關—玉門關、西藏—新疆、大秦—阿拉伯半島C.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藏—龜茲、非洲—歐洲D.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藏—龜茲、蔥嶺—天山【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為發展與西域各國友好關系,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的開通;漢朝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出陽關西行,經新疆,越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這就是橫貫亞洲和歐洲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所以,應把“衛青”改為“張騫”; “洛陽”改為“長安”; “西藏”改為“新疆”; “非洲”改為“歐洲”。AB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藏—龜茲、非洲—歐洲糾錯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6.(2019八上·青田期末)曹操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北伐烏桓獲得大勝之后,驕傲情緒很重…..一 把火,把他統一中國的美夢徹底摧毀。以上講述的是三國時期哪一事件的后果 ( )A.官渡之戰 B.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C.赤壁之戰 D.三顧茅廬【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由于曹操驕傲輕敵,孫權和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打敗曹操的軍隊。A項官渡之戰中曹操打敗袁紹,不符合題意;B項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使其在政治上爭取了主動地位,不符合題意;C項赤壁之戰和題干描述相符,符合題意;D項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是劉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赤壁之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7.(2019八上·青田期末)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拍攝了專題片《文明之路》。攝制組拍攝第一集為“輝 煌的古希臘文明”。下列素材屬于古希臘文明的是 ( )①愷撒與元老院 ②《雅典學園》與《擲鐵餅者》③屋大維與《十二銅表法》 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②《雅典學園》與《擲鐵餅者》、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都屬于古希臘科學的技術和文化。①凱撒與元老院和③屋大維與《十二銅表法》屬于羅馬的文化成就。D項②④屬于古希臘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科學技術和文化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古希臘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相關史實。8.(2019八上·青田期末)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認為,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 他舉例說,放開四足自由奔跑是牛馬的天性,給牛穿上鼻環,給馬套上籠頭,這是違背自然的行為。以上反映莊子的思想是 ( )A.仁政 B.克己復禮C.兼愛非攻 D.順其自然,重視人的天性【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莊子是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主張順其自然,重視人的天性。A項仁政反映孟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B項克己復禮反映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兼愛非攻反映墨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順其自然,重視人的天性反映莊子的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派的代表及主張,并理解他們的主張及影響。9.(2019八上·青田期末)曉麗是麗水某中學八年級四班的學生,她在期末復習階段整理了以下知識清單,請依據知識清單推斷是哪一次改革的內容 ( ?。?br/>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 D.忽必烈改革【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這里的改革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體制學習,成為古代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A項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封建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的封建化改革,不符合題意;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鮮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封建化改革,不符合題意;C項大化改新和題干知識清單相符,符合題意;D項忽必烈改革仿效漢法,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10.(2022七下·上城期中)科技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新技術、新發明應用于生產生活會大大促進社會的進步。下列呈現的新技術、新發明,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①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②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③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唐代,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因此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④③。D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的新技術和新發明,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二、非選擇題11.(2019八上·青田期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華民族在融合與發展中不斷前行著。觀察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聯系圖1及所學知識可知,唐和吐蕃聯姻體現唐朝哪一民族政策?唐、吐蕃的聯姻有什么歷史意義?(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真正代表著古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不是唐詩而是宋詞。請你寫出圖2時期一句經典詞。(3)聯系圖1、圖2、圖3從民族融合的角度,談談你的感想。【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①促進了吐蕃經濟和文化發展 ②增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③密切了唐朝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2)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等(北宋時期的詞即可)(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交融中不斷發展前行;中華民族在碰撞交融中發展【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1)唐和吐蕃聯姻體現唐朝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與吐蕃的聯姻加強了漢藏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漢藏兩族友好關系的發展,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2)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任寫一句北宋時期的詞即可。(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交融中不斷發展前行;中華民族在碰撞交融中發展。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①促進了吐蕃經濟和文化發展; ②增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③密切了唐朝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2)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等(北宋時期的詞即可)。(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交融中不斷發展前行;中華民族在碰撞交融中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宋詞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2.(2019八上·青田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之初變】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在地方,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統一采用了郡縣制。 全國劃分為36個郡,后來隨著秦朝疆域的拓展,郡的數量又有所增加。郡下設縣,縣下 設鄉、里。——摘編自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上》材料二:【漢之鞏固】 主父偃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摘編自司馬遷《史記本記》材料三:【宋之強化】“太祖既得天下,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來,戰斗不息,國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語未畢,上曰:“卿勿復言,吾已諭矣。”——摘編自李熹《續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一“秦之初變”描述的是秦始皇首創哪一制度?對后世產生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漢之鞏固”中,主父偃上書的是哪一政策?有什么歷史作用。(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并分析對我們的啟示。【答案】(1)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斷加強;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與領土完整;有利于鞏固封建專制統治(2)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3)發展史: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加強,地方的權力在不斷削弱啟示: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及其對后世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概括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統一采用了郡縣制”“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里”,結合所學概括得出秦始皇首創中央集權官僚制度。聯系相關的所學,從對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和鞏固封建專制統治概括說明其對后世的影響。(2)本題考查漢武帝在政治上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作用,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中主父偃所說的“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的政策是推恩令。根據相關所學得出,其作用是削弱了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3)本題考查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及歷史啟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綜合概括問題。據兩則材料信息的理解,結合所學概括得出古代中國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加強、地方的權力在不斷弱的發展演進;聯系現實問題及相關所學,得出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等啟示。故答案為:(1)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斷加強;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與領土完整;有利于鞏固封建專制統治。(2)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3)發展史: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加強,地方的權力在不斷削弱。啟示: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漢武帝在政治上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作用,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及歷史啟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綜合概括問題。13.(2019八上·青田期末)經濟的發展是實現強 國夢的主要動力,縱觀歷史,知過去,懂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方人口南遷示意圖材料二: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發,地力有余,深耕熱犁,壤細如面,故其種入土堅致而不疏,苗既茂矣。大著之時,決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復車水入田,名曰“還水”,其勞如此。還水之后,苗日以盛,雖遇旱暵可保無憂。其熟也,上田一畝收五六石。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上》材料三:南宋金經濟信息比較表年代 南宋 金朝 南北之比人數 1200年 806,00000 438,00000 65:35賦稅貫 1196年 600,00000 143,19000 81:19(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歸納出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歸納出“蘇湖熟,天下足”的原因。(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什么時期?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答案】(1)北方戰亂;南方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穩定(2)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糧食產量(3)時期:南宋。表現:農業方面:南方的麥田面積迅速增加;棉花在兩宋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經濟作物;宋朝茶樹種植很廣,許多農民以種茶為生;南方的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產,也很興旺,許多人家成為經濟作物的專營者。紡織業: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棉紡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景德鎮后來發展為瓷都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原因是由于北方長期戰亂,而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他們給南方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發,地力有余,深耕熱犁,壤細如面,故其種入土堅致而不疏,苗既茂矣。大著之時,決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復車水入田,名曰‘還水’,其勞如此。還水之后,苗日以盛,雖遇旱暵可保無憂。其熟也,上田一畝收五六石”可知,“蘇湖熟,天下足”的原因是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糧食產量。(3)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農業方面的表現是:①產于江南的水稻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并開始向淮河和黃河流域推廣,還從越南引入了優良品種占城稻;②棉花在兩宋時期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到南宋后期擴展到長江流域。手工業方面的表現: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于南宋后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后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故答案為:(1)北方戰亂;南方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穩定。(2)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糧食產量。(3)時期:南宋。表現:農業方面:南方的麥田面積迅速增加;棉花在兩宋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經濟作物;宋朝茶樹種植很廣,許多農民以種茶為生;南方的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產,也很興旺,許多人家成為經濟作物的專營者。紡織業: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棉紡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景德鎮后來發展為瓷都。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原因,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階段性學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八上·青田期末)法國思想家拉馬丁說:“穆罕默德即是先知,又是哲學家、演講家、立法家、軍事家和遏制私欲專家。”人們再問:“還有比穆罕默德圣人更偉大的人嗎?”下列事件中 與穆罕默德有關的是 ( ?。?br/>①610年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②622年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③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④著有《醫學集成》一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2019八上·青田期末)隋煬帝即位后,征集數百萬民工,從605年起,歷時6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上,開鑿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歷史上稱“隋朝大運河”。大運河的開 通在政治上的影響是 ( ?。?br/>A.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 B.加強了南北交通C.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D.鞏固隋朝的統一3.(2019八上·青田期末)古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理發師的兒子愛上了一個少女。他父親告誡說:兒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辦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發師的兒子,屬于首陀羅,而那個女孩子屬于剎帝利。結果,理發師的兒子在絕望中憂郁而死。從以上故事反映了當時古印度 ( ?。?br/>A.首陀羅地位比剎帝利高 B.盛行佛教,提倡禁欲C.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 D.種姓等級世代沿襲4.(2019八上·青田期末)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以下文物可佐證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有 ( ?。?br/>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②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③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 ④農耕經濟的繁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2019八上·青田期末)衛青出使西域,促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的開通,從洛陽往 西,經河西走廊,出陽關西行,經西藏,越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 這就是橫貫亞洲和非洲的“絲綢之路”。以上描述“絲綢之路”有多處錯誤,下列糾錯正確的是 ( ?。?br/>A.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行—東行、非洲—歐洲B.衛青—張騫、陽關—玉門關、西藏—新疆、大秦—阿拉伯半島C.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藏—龜茲、非洲—歐洲D.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藏—龜茲、蔥嶺—天山6.(2019八上·青田期末)曹操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北伐烏桓獲得大勝之后,驕傲情緒很重…..一 把火,把他統一中國的美夢徹底摧毀。以上講述的是三國時期哪一事件的后果 ( )A.官渡之戰 B.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C.赤壁之戰 D.三顧茅廬7.(2019八上·青田期末)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拍攝了專題片《文明之路》。攝制組拍攝第一集為“輝 煌的古希臘文明”。下列素材屬于古希臘文明的是 ( ?。?br/>①愷撒與元老院 ②《雅典學園》與《擲鐵餅者》③屋大維與《十二銅表法》 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8.(2019八上·青田期末)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認為,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 他舉例說,放開四足自由奔跑是牛馬的天性,給牛穿上鼻環,給馬套上籠頭,這是違背自然的行為。以上反映莊子的思想是 ( )A.仁政 B.克己復禮C.兼愛非攻 D.順其自然,重視人的天性9.(2019八上·青田期末)曉麗是麗水某中學八年級四班的學生,她在期末復習階段整理了以下知識清單,請依據知識清單推斷是哪一次改革的內容 (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 D.忽必烈改革10.(2022七下·上城期中)科技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新技術、新發明應用于生產生活會大大促進社會的進步。下列呈現的新技術、新發明,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②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③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二、非選擇題11.(2019八上·青田期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華民族在融合與發展中不斷前行著。觀察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聯系圖1及所學知識可知,唐和吐蕃聯姻體現唐朝哪一民族政策?唐、吐蕃的聯姻有什么歷史意義?(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真正代表著古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不是唐詩而是宋詞。請你寫出圖2時期一句經典詞。(3)聯系圖1、圖2、圖3從民族融合的角度,談談你的感想。12.(2019八上·青田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之初變】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在地方,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統一采用了郡縣制。 全國劃分為36個郡,后來隨著秦朝疆域的拓展,郡的數量又有所增加。郡下設縣,縣下 設鄉、里。——摘編自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上》材料二:【漢之鞏固】 主父偃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br/>——摘編自司馬遷《史記本記》材料三:【宋之強化】“太祖既得天下,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來,戰斗不息,國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語未畢,上曰:“卿勿復言,吾已諭矣。”——摘編自李熹《續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一“秦之初變”描述的是秦始皇首創哪一制度?對后世產生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漢之鞏固”中,主父偃上書的是哪一政策?有什么歷史作用。(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并分析對我們的啟示。13.(2019八上·青田期末)經濟的發展是實現強 國夢的主要動力,縱觀歷史,知過去,懂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方人口南遷示意圖材料二: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發,地力有余,深耕熱犁,壤細如面,故其種入土堅致而不疏,苗既茂矣。大著之時,決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復車水入田,名曰“還水”,其勞如此。還水之后,苗日以盛,雖遇旱暵可保無憂。其熟也,上田一畝收五六石。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上》材料三:南宋金經濟信息比較表年代 南宋 金朝 南北之比人數 1200年 806,00000 438,00000 65:35賦稅貫 1196年 600,00000 143,19000 81:19(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歸納出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歸納出“蘇湖熟,天下足”的原因。(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什么時期?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醫學集成》一書是阿拉伯著名醫生拉齊斯所著,排除含④的選項;①②③均與穆罕默德有關。A項①②③與穆罕默德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需識記相關知識,了解穆罕默德為伊斯蘭教的創立和阿拉伯半島統一作出的巨大貢獻。2.【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隋朝修建大運河的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A項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從經濟角度論述京杭大運河開通影響,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了南北交通從交通角度論述京杭大運河開通影響,不符合題意;C項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文化角度論述京杭大運河開通影響,不符合題意;D項鞏固隋朝的統一是大運河的開通在政治上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在政治上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史實。3.【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首陀羅”和“剎帝利”等信息可知,這是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與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的規定。4.【答案】B【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胡服俑反映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戴帷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帷帽原系胡服,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禮教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能夠反映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為研究唐代雕塑藝術、音樂舞蹈、人物如實提供了寶貴資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藝術、制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反映中西交通,故②③正確。圖片信息無法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農耕經濟的繁盛,故①④錯誤。B項②③文物可佐證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5.【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為發展與西域各國友好關系,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的開通;漢朝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出陽關西行,經新疆,越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這就是橫貫亞洲和歐洲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所以,應把“衛青”改為“張騫”; “洛陽”改為“長安”; “西藏”改為“新疆”; “非洲”改為“歐洲”。AB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衛青—張騫、洛陽—長安、西藏—龜茲、非洲—歐洲糾錯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6.【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由于曹操驕傲輕敵,孫權和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打敗曹操的軍隊。A項官渡之戰中曹操打敗袁紹,不符合題意;B項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使其在政治上爭取了主動地位,不符合題意;C項赤壁之戰和題干描述相符,符合題意;D項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是劉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赤壁之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7.【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②《雅典學園》與《擲鐵餅者》、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都屬于古希臘科學的技術和文化。①凱撒與元老院和③屋大維與《十二銅表法》屬于羅馬的文化成就。D項②④屬于古希臘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科學技術和文化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古希臘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相關史實。8.【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莊子是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主張順其自然,重視人的天性。A項仁政反映孟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B項克己復禮反映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兼愛非攻反映墨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順其自然,重視人的天性反映莊子的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派的代表及主張,并理解他們的主張及影響。9.【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這里的改革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體制學習,成為古代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A項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封建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的封建化改革,不符合題意;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鮮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封建化改革,不符合題意;C項大化改新和題干知識清單相符,符合題意;D項忽必烈改革仿效漢法,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10.【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唐代,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因此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④③。D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的新技術和新發明,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1.【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①促進了吐蕃經濟和文化發展 ②增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③密切了唐朝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2)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等(北宋時期的詞即可)(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交融中不斷發展前行;中華民族在碰撞交融中發展【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1)唐和吐蕃聯姻體現唐朝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與吐蕃的聯姻加強了漢藏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漢藏兩族友好關系的發展,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2)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任寫一句北宋時期的詞即可。(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交融中不斷發展前行;中華民族在碰撞交融中發展。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①促進了吐蕃經濟和文化發展; ②增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③密切了唐朝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2)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等(北宋時期的詞即可)。(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交融中不斷發展前行;中華民族在碰撞交融中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宋詞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2.【答案】(1)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斷加強;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與領土完整;有利于鞏固封建專制統治(2)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3)發展史: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加強,地方的權力在不斷削弱啟示: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及其對后世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概括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統一采用了郡縣制”“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里”,結合所學概括得出秦始皇首創中央集權官僚制度。聯系相關的所學,從對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和鞏固封建專制統治概括說明其對后世的影響。(2)本題考查漢武帝在政治上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作用,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中主父偃所說的“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的政策是推恩令。根據相關所學得出,其作用是削弱了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3)本題考查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及歷史啟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綜合概括問題。據兩則材料信息的理解,結合所學概括得出古代中國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加強、地方的權力在不斷弱的發展演進;聯系現實問題及相關所學,得出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等啟示。故答案為:(1)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斷加強;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與領土完整;有利于鞏固封建專制統治。(2)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3)發展史: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加強,地方的權力在不斷削弱。啟示: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漢武帝在政治上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作用,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及歷史啟示,要求運用所學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綜合概括問題。13.【答案】(1)北方戰亂;南方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穩定(2)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糧食產量(3)時期:南宋。表現:農業方面:南方的麥田面積迅速增加;棉花在兩宋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經濟作物;宋朝茶樹種植很廣,許多農民以種茶為生;南方的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產,也很興旺,許多人家成為經濟作物的專營者。紡織業: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棉紡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景德鎮后來發展為瓷都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原因是由于北方長期戰亂,而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他們給南方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發,地力有余,深耕熱犁,壤細如面,故其種入土堅致而不疏,苗既茂矣。大著之時,決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復車水入田,名曰‘還水’,其勞如此。還水之后,苗日以盛,雖遇旱暵可保無憂。其熟也,上田一畝收五六石”可知,“蘇湖熟,天下足”的原因是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糧食產量。(3)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農業方面的表現是:①產于江南的水稻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并開始向淮河和黃河流域推廣,還從越南引入了優良品種占城稻;②棉花在兩宋時期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到南宋后期擴展到長江流域。手工業方面的表現: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于南宋后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后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故答案為:(1)北方戰亂;南方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穩定。(2)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糧食產量。(3)時期:南宋。表現:農業方面:南方的麥田面積迅速增加;棉花在兩宋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經濟作物;宋朝茶樹種植很廣,許多農民以種茶為生;南方的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產,也很興旺,許多人家成為經濟作物的專營者。紡織業: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棉紡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景德鎮后來發展為瓷都。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原因,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階段性學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階段性學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