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長江水生動物的瀕危程度及保護措施的探討長江流域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和經濟發展的重心,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之一。一、長江水生動物的現狀長江流域內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我國特有魚類162種長江特有魚類142種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達氏鱘中華鱘白鰭豚江豚胭脂魚白鱘19801986199019942005現在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0單位:頭處于功能性滅絕狀態長江瀕危水生動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長江大熊貓”--白鰭豚,作為長江鯨類里面的旗艦種,它的興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長江流域的環保現狀,也反映了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現狀。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余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二、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瀕危程度不斷加重的原因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嚴重威脅,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域荒漠化日趨明顯。具體有三大因素導致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瀕危程度不斷加重。(一)過度捕撈造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二)水域污染導致長江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三)人類活動造成水生生物棲息地及生態環境的直接破壞。(一)過度捕撈造成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長江流域擁有各類漁船2萬余艘,專業捕撈漁民5萬人,兼業漁民20余萬人,捕撈強度大大超過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資源日益衰退,而電毒炸魚等非法作業方式的使用進一步加劇了資源衰退趨勢。長江主要經濟魚類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的種苗產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億尾,下降到目前的4億尾。長江捕撈產量已降到10萬噸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近年所捕獲的魚中,2.5千克以上的僅占2.2%。長江主要經濟魚類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的種苗產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億尾,下降到目前的4億尾。(二)水域污染導致長江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過量排放,在長江形成長達560公里的岸邊污染帶。42%工業污水、城市污水的過量排放及污染事故的頻繁發生,造成餌料生物大量死亡,部分水生生物產卵和索餌場所被破壞,水生生物得不到有效補充,致使水域生產力不斷下降,水生生物總量減少,水域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每年排入長江中的污水及工業廢物達250億噸,占全國污水排量的42%水電工程建設圍湖造田采砂作業疏浚航道人類活動(三)人類活動造成水生生物棲息地及生態環境的直接破壞。近年來長江流域開發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在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對長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人類活動改變了長江原有地質形態和水系分布,破壞了長江各類水生生物的棲息場所及生態環境,造成長江水生生物洄游通道被人為切斷,生存空間不斷縮小,索餌、產卵等重要棲息繁衍場所不斷喪失,嚴重威脅到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的生存條件,對長江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影響尤為明顯。三、目前已經采取的措施為保護長江珍稀水生動物資源,農業部組織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管理措施:(一)建立健全制度。(二)建設自然保護區。(三)推動馴養繁殖及增殖放流工作。(一)建立健全制度。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 , 標志中國的瀕危物種保護走上法制軌道。2002年起,長江流域全面實行禁漁期制度,云南省德欽縣以下至葛洲壩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12時—4月30日12時;葛洲壩以下至長江口水域,每年4月1日12時—6月30日12時。禁漁期內禁止一切捕撈作業,有效養護了長江水生野生動物資源。2006年,國務院批準頒布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確定了“漁業資源保護與增殖”、“生物多樣性與瀕危物種保護”和“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三項重大行動。(二)建設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瀕危物種種群及其棲息地的最佳形式。我國從1956年開始建設自然保護區,目前中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仍在增長。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194個,總面積為14822.6萬公頃,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其中,有14個自然保護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26個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7個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三)推動馴養繁殖及增殖放流工作。近年來,農業部組織沿長江各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開展了中華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珍稀水生動物的馴養繁殖和增殖放流工作。1983年起2005年起2007年起中華鱘苗種700多萬尾胭脂魚25萬尾達氏鱘苗種2000尾四、進一步開展保護措施的探討保護瀕危動物是一項耗資巨大而又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和輿論的綜合手段來完成。(一)建設更合理的自然保護區我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但是目前中國的自然保護區是嚴格意義的保護區,我們應區分嚴格保護的自然保護區與廣義的自然保護地,發展一個由不同保護目的、不同保護程度、合理布局的自然保護區組成的綜合自然保護區體系。生物資源生物物種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二)開展馴養繁殖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防止或延緩有關物種的滅絕減少對野生種群的獵捕壓力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為實施再引進工程提供種源重建或壯大有關物種的野生種群開展馴養繁殖(三)實施再引進工程,發展和壯大野生種群在某個物種曾經分布但現已滅絕的地區,再引入該物種的活體用于建立新的種群向某物種現存的極小的野生種群補充新的活體,以充實該野生種群并促進其發展壯大再引進工程是保護、壯大極度瀕危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四)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種群數量的消長分布區的變遷為國家制定有關保護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開展資源監測開展科學研究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五)提高法律保護地位,加大執法力度,禁止或限制商業性開發利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瀕危動物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保護管理的難度也會不斷加大,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范瀕危動物保護管理和經營利用行為。對于那些目前尚未瀕危但開發利用強度很高的一般保護動物,需要將其列為重點保護動物,限制對其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對于那些市場需求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瀕危動物,需要適當地提高其保護級別,禁止或限制開發利用野外資源,鼓勵開展馴養繁殖活動對于瀕危程度較高的種類,需要國家和社會扶持開展馴養繁殖活動,禁止對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有關經營利用活動僅限于人工繁殖的后代(六)開展國際合作,引進資金及先進的經驗、技術和設備瀕危動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財產,其保護管理更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瀕危動物保護管理資金嚴重不足,技術、設備和保護管理方法還很落后,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需要向有關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在一定范圍內,離開了國際合作,有些保護管理和科研工作就難以開展,有些種類的瀕危動物就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七)其它需探討的方面人工增殖放流是一項希望與風險并存的措施,因為在增加種群數量的同時,也存在影響或改變遺傳結構與種質的危險。因此,對于絕大部分物種來說,自然種群的保護是物種保護的主要內容,增殖放流只能作為一項輔助措施。對人工增殖放流的探討禁漁制度期間的監測資料顯示,三個月的禁漁對資源保護有一定效果,起碼保護了產卵期的親魚。但是,禁漁期結束以后,漁民又會變本加厲地作業,大量的幼魚還是會被捕撈。近年來,長江99.58%的青魚、96.25%的草魚都是出生后僅生長半年左右的當年幼魚。因此,禁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幼魚保護的問題。現在漁民捕不到大魚,漁業產量相對就低。與其這樣,不如實行徹底的禁漁,長江至少需要徹底禁漁10年,才能實現資源的養護與修復。對禁漁期保護的探討漁業資源保護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系統工作,各部門要互相協調。我覺得這個體制有一定的問題,現在的管理部門是漁政部門,漁政執法人員的實際經費只有一半是國家財政撥付,另一半靠收費、罰款。客觀上造成漁政部門依賴違規捕撈的現實,直接導致監管效果不理想。對漁政監管體系的探討長江流域橫跨中國,長江流域的瀕危物種是中國瀕危物種的一個縮影。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們與我們人類是相互依賴、共生共存的,保護瀕危生物,維護生態平衡,就是維護我們自身的利益,維護全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長江水生動物的保護與發展為國運所系,任重道遠。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善待長江水生動物,珍惜長江水生動物,保護長江水生動物,讓長江永葆健康,讓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也必將為此而不懈努力。世博會長江水生生物養護宣傳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