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議題四 我國各族人民怎樣“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第六課第二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課標要求1.闡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解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課時目標1.政治認同認同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和制度,樹立制度自信;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獨特優勢,堅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認同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2.科學精神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3.法治意識了解我國憲法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規定,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促進宗教活動依法進行。4.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公民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維護民族團結;學習科學知識,科學對待宗教,反對邪教。◎學習任務任務一 感悟中華民族一家親 明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活動1 探究“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主題材料,明確我國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特點任務二 反駁污名&數說成就 探究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活動2 通過駁斥西方炮制給中國“種族滅絕”的污名和列舉民族地區建設的成就,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任務三 同心共筑中國夢 探究我國各族人民怎樣和睦相處活動3 對比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探究我國應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任務四 聯系傳統與現實 探究我國宗教政策與法律活動4 聯系傳統與現實 探究我國宗教政策與法律◎探究活動任務一 感悟中華民族一家親 明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活動1 探究“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主題材料,明確我國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特點活動設計:典型案列: 1.視頻:《中華民族唱起來》 (鼠標左鍵雙擊圖片進行視頻播放,按Esc鍵退出) 2.材料: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56個民族。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中華民族大家庭是我國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運共同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教師活動: 1.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正文,明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含義; 2.引導學生討論問題,談談對習近平關于民族關系的論述的理解; 3.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 學生活動: 1.學生閱讀三段材料,了解材料中的事例,也可以補充發言,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事例; 2.結合教材和課本知識,回答問題; 3.聽取教師總結。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一論述的理解。解析: 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點。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我國民族格局的“多元一體”特點,既體現了充分尊重“多元”,堅持平等和諧,又凸顯了高度認同“一體”,不斷同心聚力。設計意圖:意圖1:(激趣引課 明確特點)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初步感知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直觀感受各民族間團結友好關系,結合習近平關于民族問題的論述,科學分析出我國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特點。意圖2:(初步感知 增強認同)課堂設置真實的情境材料,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認識了在黨和國家正確民族政策的治理下,我國呈現民族大家庭融洽與團結局面,從而有利于學生在內心中認同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和制度,樹立制度自信。任務二 反駁污名&數說成就 探究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活動2 通過駁斥西方炮制中國“種族滅絕”的污名和列舉民族地區建設的成就,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活動設計:探究活動: 一些西方國家在人權理事會第46屆高級別會議上借涉疆問題指責中國侵犯人權,他們移花接木,炮制新疆存在種族滅絕。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所謂新疆存在種族滅絕等問題,在事實面前不堪一擊。 (鼠標左鍵雙擊圖片進行視頻播放,按Esc鍵退出) 教師活動: 1.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 2.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和閱讀材料,了解材料對應內容; 3.引導小組抽取討論問題的角度(可以抽取同樣的角度); 4.小組集中討論,指派發言人發言,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5.教師進行總結。 學生活動: 1.分組并選取發言人; 2.閱讀材料,了解材料問題的焦點; 3.小組分工,討論并形成論點和論據,發言人反駁錯誤觀點: 4.聽取教師講解,深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的方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和理解。提問: (1)觀看視頻:分析西方國家炮制“種族滅族”言論的目的。 (2)駁斥:分別從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個角度對西方炮制的“種族滅絕”言論進行駁斥。(要求:要點明確,論據充分。) (3)數說成就:分組搜集與列舉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建設成就的數據,討論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義?解析: (1)西方國家炮制“種族滅族”言論,企圖以人權為借口干涉中國內政,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破壞新疆地區安全穩定,阻礙中國發展壯大。 (2) 角度一:“種族滅絕”言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污蔑 論據: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民族平等的旗幟,致力于鏟除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賴;②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為建設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角度二:“種族滅絕”言論是對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的污蔑 論據: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①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絕無高低優劣之分,都是國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依法平等地履行義務。②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我國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③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角度三:“種族滅絕”言論是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污蔑 論據: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它實現了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 (3)開放性問答,列舉實例,并結合數據分析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 意義要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設計意圖:意圖1:(科學辨析,提高認識)通過評析觀點,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比較與鑒別,形成正確的認識,深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的方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和理解。意圖2:(價值引領,立德樹人)通過分析典型范例展示觀點,給予學生研究問題、認識社會、澄清價值的空間和機會,引導學生在開放、辨析的情境中,科學面對不同的觀點,通過自主辨識、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切實實現價值引領、立德樹人。任務三 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 探究我國各族人民怎樣和睦相處活動3 對比正反案例,探究我國應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活動設計:典型案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民族地區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極大改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2020年,民族八省區生產總值10.4萬億元,占全國的10.3%。2016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4203元增長到10770元,增長達156%。民族八省區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萬元,比2010年增長了3.2倍。 ◆2021年4月,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新疆反恐紀錄片《暗流涌動——中國新疆反恐挑戰》。該片首次披露,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工委原副書記、自治區教育廳原廳長沙塔爾·沙吾提,自治區教育廳原副廳長阿力木江·買買提明等人的策劃下,新疆中小學曾使用包含暴力、恐怖、分裂、宗教極端主義等思想,渲染“民族迫害”、宣傳“突厥英雄”的有毒教材長達13年之久。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閱讀典型案例,了解對應內容; 2.引導學生從“怎么辦”的角度分析新時期如何更好地解決民族問題,鞏固新型民族關系; 3.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明確要點。 學生活動: 1.閱讀材料,了解我國民族八省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取得的成就、新疆安全穩定面臨的挑戰、民族地區宗教信仰數據; 2.結合案例和教材知識,思考并回答問題; 3.聽取教師講解,在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舉措中深化對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提問: 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教材,請你為新時期如何更好地解決民族問題,鞏固新型民族關系提建議。解析: (1)要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積極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2)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和有力回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 (3)必須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設計意圖:意圖1:(探究分析 提高認知)通過展示有關正反兩方面的案例對比,引導學生探究新時期如何更好地解決民族問題,鞏固新型民族關系的舉措,深化對我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意圖2:(真實情境 培養素養)課堂采用真實的、典型案例的對比,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正確對待民族關系的重要性,從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引導學生感受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意義,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的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務四 聯系傳統與現實 探究我國宗教政策與法律活動4 聯系傳統與現實 探究我國宗教政策與法律活動設計:典型案例: 1.據國新辦《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介紹,從2012年起,宗教界每年開展“宗教慈善周”活動,捐款數額累計超過10億元。 白皮書指出,我國宗教界為重大災難事故舉行各種賑災祈福活動;集中力量幫助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脫貧;開展捐資助學;資助專業醫療機構開展便民義診;開展敬老助殘活動;倡導綠色環保理念,開展“文明敬香”和“合理放生”活動,建設生態寺廟、生態宮觀。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六條 3.《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明確,努力對教義教規作出契合國情和時代要求的闡釋。我國各宗教在發展過程中歷來有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與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相適應的特點。我國宗教界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宗教思想。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閱讀典型案例,了解對應內容; 2.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列舉實例,分享自己以往生活經驗,了解我國宗教界的傳統; 3.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分析材料中體現的我國的宗教政策; 4.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明確要點。 學生活動: 1.閱讀材料,了解材料的主要內容; 2.列舉案例,結合案例材料和教材知識,思考并回答問題; 3.聽取教師講解,深化對我國宗教政策的理解。提問: (1)材料1說明了什么?聯系生活實際,你還能列舉出哪些實例說明上述道理。 (2)根據材料2、材料3,談談你對中國宗教政策的理解。解析: (1)我國宗教界都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傳統。 實例:可聯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鄭州暴雨、脫貧攻堅、捐資助學、扶危濟困等方面的生活實例即可。 (2)我國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設計意圖:意圖1:(探究分析 提高認知)通過展示案例材料,引導學生聯系傳統和現實,探究我國宗教界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傳統,并深化對我國宗教政策的理解。意圖2:(真實情境 培養素養)課堂采用真實的、典型案例的對比,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我國的宗教政策,從而內心認同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議題小結同學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各民族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了偉大的精神,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今天,中國取得的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結果。我們作為當代中國青年,要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多做維護和促進民族大團結的益事,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促進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課時作業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久不衰,靠的是各民族團結一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要靠各民族團結一致。對此,我們應( )①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②消除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③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權 ④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對口援疆以來,浙江省按照“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亮點、以促進受援地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落腳點”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援疆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實施對口援疆工作是因為( )A.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B.國家支持是新疆繁榮穩定的關鍵C.國家的強盛需要各民族平等團結 D.民族共同繁榮是民族團結的前提3.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調研時指出,要不斷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就要( )①全面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②深入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③實施好民族地區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④建立健全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