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與山為鄰(1)課標要求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資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嘗試描述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2.了解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了解印第安人的山地農業、畜牧業的特色。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保護環境、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知識要點1.地理位置:秘魯位于縱貫南美洲大陸的安第斯山脈上,該山脈有“南美洲脊梁”之稱。2.自然環境:這里的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從山麓到山頂差異顯著,自然景觀隨之呈現出明顯的變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氣溫下降6"C。3.生產特色: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 (1)山下: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 (2)山上:海拔較高處,氣候寒冷,有廣闊的干旱草原地帶,居民以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羊駝和駱馬的奶、肉與皮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4.生活特色:以適宜山區種植的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為食物。馴養羊駝和駱馬提供奶、肉與皮革。駱馬為運輸工具。重要提示 本課時的關鍵是要理解安第斯山脈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自下而上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印第安人充分利用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相關鏈接秘魯的地理趣味小知識國名:秘魯共和國。“秘魯”在古印第安語中是“玉米之倉”的意思。國花:向日葵、坎涂花。國樹:金雞納樹。獨立日:7月28日(1821年)。國慶日:7月28日(1821年)。面積:1 285 216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位于南美洲西部,北與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接壤,東與巴西毗連,南與智利交界,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2 254千米。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高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人口:2 949.6萬(2010年),其中印第安人占41%。語言: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宗教: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利馬。貨幣:新索爾。時差:比北京時間晚13小時。基礎達標1.世界上最高大和最長的山脈分別是 ( ) ①喜馬拉雅山脈 ②天山山脈 ③阿爾泰山脈 ④阿爾卑斯山脈 ⑤落基山脈 ⑥安第斯山脈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⑥2.南緯5。左右的安第斯山脈,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觀呈明顯的垂直變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 ( ) ①海拔不同 ②雨熱狀況不同 ③緯度位置不同 ④距離海洋遠近不同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③④3.安第斯山區的氣候類型是 ( ) A.高山氣候 B. 溫帶大陸性氣候 C.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草原氣候4.安第斯山脈從南到北縱貫南美洲大陸,全長近9 000千米,被稱為 ( ) A.科迪勒拉山系 B.南美洲的橋梁 C.大地的骨架 D.南美洲的脊梁5.南美洲的開拓者是 ( ) A.阿拉伯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印第安人6.印第安人開辟的梯田位于 ( ) A.沿海地帶 B.山區的高海拔處 C.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 D.村落邊7.印第安人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 ( ) ①玉米 ②馬鈴薯 ③小麥 ④水稻 ⑤大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8.在安第斯山區的高海拔處,居民主要放牧的畜種是 ( ) A.羊駝和駱馬 B.牛和羊 C.美利奴羊 D.牦牛9.有“纖維上帝”之美譽的是 ( ) A.美利奴羊毛 B. 藏羚羊毛 C.羊駝毛 D.綿羊毛10.安第斯山區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 ) A.駱駝 B.馬 C. 牦牛 D.駱馬11.關于秘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秘魯大部分國土位于安第斯山區 B.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 C羊駝毛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D.秘魯國徽上的動物是羊駝嘗試運用12.觀察下圖,回答問題。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是怎樣變化的?安第斯山山頂為什么終年白雪皚皚?居住在安第斯Ifll,區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不同高度發展生產的?其中蘊含著哪些道理?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魔芋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營養成分豐富,在日本等發達國家一直被推崇為營養保健食品,深受民眾歡迎。 材料二:人們在某山區的高山上種植魔芋成功,收入可觀,脫貧致富。材料中的山區人們脫貧致富的經驗是什么?你認為山區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應注意什么?對于山區的發展,你還有什么好的建議?14.讀下圖,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并回答問題。 (1)大洲:A ________ B________ (2)大洋:C________ D________ (3)河流:①________ (4)山脈:②________ (5)緯線:③________ (6)請在圖上標注A、B兩大洲的分界線和秘魯這個國家的位置。第三單元 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第二課 與山為鄰(1)1.D 2.A 3.A 4.D 5.D 6.C 7.D 8.A9.C l0.D ll.D l2.(1)熱帶雨林—草地和林地—高山森林一高山草地一積雪。 (2)隨著海拔的增加氣溫會下降,安第斯山區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氣溫較低,所以終年白雪皚皚。 (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趨利避害,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13.(1)因地制宜,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經濟。 (2)應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3)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經濟樹木、藥材,發展生態旅游業等。 14.(1)北美洲 南美洲 (2)大西洋 太平洋(3)亞馬孫河 (4)安第斯山脈 (5)南回歸線 (6)略。第二課 與山為鄰(2)課標要求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資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嘗試描述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2.了解阿爾卑斯山的自然環境特征,了解山地之國——瑞士的旅游特色。3.體會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的同時,認識當地人們是如何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知識要點1.地理位置:山地之國——瑞士,坐落于阿爾卑斯山山區;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2.自然條件 (1)瑞士山區占國土面積的60%,耕地只占國土面積的6%,礦產資源奇缺,不適宜發展工農業。然而,多樣的地形,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適宜發展旅游業。 (2)阿爾卑斯山區是歐洲多條河流的發源地。3.生產特點 (1)度假、登山、滑雪、泡溫泉,一年四季皆為旅游者的天堂。 (2)阿爾卑斯山區成為旅游熱區的原因自然環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風景優美基礎設施滑雪設施、飯店、商店、醫院等設施精良、完備交通條件擁有發達的鐵路和公路,如“冰川快車” (3)除旅游業外,瑞士還有鐘表、金融等世界知名產業,這與瑞士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缺乏等有著較大的關系。4.生活特點 (1)旅游業為瑞士創造了財富,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人們對生態環境厚愛有加,嚴格立法保護環境,如制定森林法,修建自然保護區。 (2)瑞士人素以吃苦耐勞、生活節儉、工作勤奮而聞名世界。“我們沒有資源,有的只是一雙勤勞的手”是他們常說的一句話重要提示 位于阿爾卑斯山區的瑞士利用當地美麗的風景發展旅游業,給人們帶來了財富,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因此瑞士人嚴格立法保護生態環境。相關鏈接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向東延伸,經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國西南部,東至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綿延1 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聳立在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米,是歐洲第一高峰。阿爾卑斯山脈山勢雄偉,許多高峰巖石嶙峋,終年白雪皚皚,山谷冰川眾多。 阿爾卑斯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的許多大河,如萊茵河、多瑙河等,都發源于此,水力資源豐富。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從山腳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溫帶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高山草地。夏天,這里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里又成了滑雪、觀雪景的理想場所。阿爾卑斯山麓地帶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如日內瓦湖是著名的游覽地。 晶瑩的雪峰、濃密的樹林和清澈的山間流水共同組成了阿爾卑斯山脈迷人的風光。基礎達標1.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是 ( ) A.乞力馬扎羅山 B.阿爾卑斯山脈 C. 安第斯山脈 D.天山山脈2.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區,當地人被稱為“大山之子”的是 ( ) A.法國 B. 德國 C. 意大利 D.瑞士3.阿爾卑斯山脈跨越的國家有 ( ) ①秘魯 ②瑞士 ③英國 ④法國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4.成就瑞士豐厚的旅游資源的原因有 ( ) ①多樣的地形 ②奇特的景觀 ③古老的城鎮 ④古樸的鄉村生活 ⑤豐富的礦產資源 A.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5.瑞士山區最重要的旅游季節是 ( ) A.夏季 B.秋季 C. 春季 D.冬季6.瑞士成為旅游熱區的原因有 ( ) ①旅游設施精良,服務細致人微 ②海拔高,有冰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③交通條件便利 ④瑞士人素養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連接了阿爾卑斯山脈兩大著名的旅游勝地,被稱為“世界上行駛最慢的觀景快車”,其行程近7個半小時,跨越290多座橋梁,穿過90多條隧道,翻過上瓦爾德山嶺(海拔2 033米),是瑞士最受歡迎的全景觀列車游覽路線的是 ( ) A.伯爾尼納快車 B.金色山口快車 C.黃金列車 D.冰川快車 8.下列觀點你贊同的是 ( ) A.發展山區必然要破壞環境 B.我國所有的山區都可以吸取阿爾卑斯山區的發展模式 C.每個山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 D.修筑梯田可以解決我國山區農民的增收問題9.下列河流中,不發源于阿爾卑斯山區的是( ) A.密西西比河 B.萊茵河 C.多瑙河 D.波河在一次國際中學生交流會中,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瑞士的中學生法雅,和來自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中學生勞拉見面了,他們分別向對方價紹了自己的家鄉。據此回答第10~11題。10.下列各項中,哪一項不是法雅說的 ( ) A.旅游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B.這里是理想的滑雪勝地 C.我國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D.我國有著名的“冰川快車”11.下列各項中,哪一項不是勞拉講的 ( ) A.我家鄉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 B.我家鄉玉米和馬鈴薯品種繁多 C.這里馴養羊駝和駱馬 D.這里小溪流水潺潺嘗試運用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阿爾卑斯山的旅游開發為所在國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但同時也給山區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一些高山動物和植物瀕臨滅絕或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寫出阿爾卑斯山所在的大洲名稱。阿爾卑斯山區的優勢產業是什么?從自然角度分析該優勢產業形成的原因。阿爾卑斯山區的做法為我們開發山區、利用山區資源提供了怎樣的啟示?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見下圖。 材料二:阿爾卑斯山區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旅游業,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問題,如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1)材料一圖中A是________洋,B是________海,C是________ (國家)。(2)你認為發展地方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矛盾嗎?為什么?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近年來,某鄉政府引導村民發展以當地獨特的“小氣候、原生態、農家屋、高山菜”為背景的農家樂”休閑生態旅游。僅2005年,該鄉就已接待游客l0萬余人次,直接營業額達1 000多萬元。隨著“農家樂”旅游的開發,原來的“土農民”當起了“小老板”,一些外出務工的青年也陸續回鄉經營“農家樂”。這不僅帶動了村容村貌的改變,而且帶動了當地綠色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走出了一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道路。該鄉發展“農家樂”對當地有什么影響?該鄉發展“農家樂”的經驗對其他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有何啟示?當地“農家樂”紅紅火火地辦了起來,借鑒阿爾卑斯山區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當地居民應該注意些什么?第三單元 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第二課 與山為鄰(2) 1.B 2.D 3.C 4.B 5.D 6.A 7.D 8.C9.A l0.C ll.D l2.(1)歐洲。 (2)旅游業。冬季,阿爾卑斯山區降雪較多,高山終年積雪,再加上日光充足,發展滑雪運動的條件十分理想。夏季,從山麓到山頂景色差異明顯,加之山里氣候十分涼爽,使之成為觀光和避暑勝地。 (3)經濟建設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13.(1)大西 地中 法國 (2)不矛盾。因為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必須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如果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就會大大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治理。優美的生活環境有助于提高地區品位,提高工作環境和生活質量,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提高環保的投入,從而進一步美化環境。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14.(1)①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②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③增加村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等。 (2)①因地制宜,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經濟;②政府要正確行使其職能(做好引導和服務工作);③發展農村教育等。 (3)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游客數量要控制在本地生態環境、旅游設施和交通設施的承受范圍之內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課 與山為鄰(1).doc 第二課 與山為鄰(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