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部編版 七年級上冊歷史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學設計 1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了解三國時期政權的建立,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第一課。本課主要介紹了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上承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下啟西晉統一全國。我利用多媒體來開發課程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七年學生的表現欲望較強,但抽象思維能力和對歷史事件間因果聯系的分析能力較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容易呈現出單一和片面的特點。他們,往往不注重閱讀書本知識,從教材中提取歸納信息,憑主觀意識學習,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容易出現單一和絕對化的偏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圖表法、情景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的視頻。《三國演義》可謂家喻戶曉,但那畢竟是文學作品。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國鼎立的這段歷史吧。
自主學習一 (2分鐘)
1、曹操勢力壯大:
政治: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并招攬各種人才。
農業生產:采用 屯田 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生產。
官渡之戰:
經過: 200 年,曹操和袁紹在 官渡 進行決戰。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迅速殲滅袁軍主力。
(2)影響:為曹操以后 統一北方 打下基礎。
探究新知一(7分鐘)
一、官渡之戰
閱讀材料,思考曹操勢力壯大起來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三國志·魏書·毛玠傳》
材料二: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
材料三:負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
教師出示問題和材料,學生閱讀課本80頁第一段內容,思考后回答。
教師點撥: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經濟上:實行屯田,發展生產
人才上:重用人才,唯才是舉
教師出示官渡之前的形勢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地圖,總結官渡之戰的背景。
學生回答:背景:曹操和袁紹都想吞并對手,稱雄北方。
閱讀教材80頁第二段相關內容結合官渡之戰示意圖,找出官渡之戰的相關信息,完成表格。
官渡之戰
時間
雙方
經過
特點
結果
影響
教師點撥:時間:200年
雙方:曹軍與袁軍
經過:曹軍偷襲烏巢,燒掉袁軍糧草
特點:以少勝多
結果:曹軍勝利
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自主學習二(2分鐘)
赤壁之戰:
背景:208年,曹操和揮師南下,準備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 統一全國 。
交戰雙方實力比較:曹軍的兵力有 20 余萬,孫劉聯軍只有約 5萬 。
概況:曹操和 孫劉聯軍 在赤壁對峙。曹軍大潰,曹操帶著敗兵北撤。
影響: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 三國鼎立 的局面奠定基礎。
探究新知二(6分鐘)
二、赤壁之戰
教師出示赤壁之戰前形勢圖,學生閱讀課本P81頁第一段,讓學生回答赤壁之戰的背景。
學生回答:背景: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學生閱讀教材第81頁第二段內容結合赤壁之戰示意圖,從中找出赤壁之戰的相關信息,填寫表格。
赤壁之戰
時間
雙方
特點
結果
影響
教師點撥:時間:208年
雙方:曹軍與孫劉聯軍
特點:以少勝多
結果:曹軍失敗
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合作探究(5分鐘)
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而赤壁之戰中曹操卻以多敗少,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分別是什么?這兩個戰役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學生合作交流后,教師歸納點撥。
教師點撥:官渡之戰曹操取勝的原因:①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正確戰術;②聽取許攸意見,善于用人的心態;③袁紹驕傲輕敵,聽不進正確意見。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②曹操驕傲自滿,松懈輕敵;③孫劉聯軍采取了詐降火攻的正確戰術。
主要因素:戰略戰術、指揮者的心態等。
自主學習三(2分鐘)
1、形成:220年,曹操的兒子 曹丕 廢掉漢獻帝,在 洛陽 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 成都 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次年,孫權稱王。229年, 在 建業 稱帝,吳國建立。 三國鼎立 的局面形成。
2、經濟發展:
(1)、曹魏重視 農業生產 ,大力興修水利。
(2)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 海外貿易 。230年,孫權派將軍 衛溫 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 臺灣 的聯系。
(3)蜀漢在丞相 諸葛亮 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
開發。
探究新知三(6分鐘)
三、三國鼎立
學生閱讀教材第82頁第二段內容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找出三國鼎立相關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政權 時間 人物 都城



教師點撥:魏的時間是220年,人物是曹丕,都城是洛陽。
蜀的時間是221年,人物是劉備,都城成都。
吳的時間是229年,人物是孫權,都城是建業。
教師強調:229年,孫權稱帝,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根據圖片,結合教材,說一說三國采取的發展措施。
教師出示魏地圖和屯田、翻車的圖片。
學生回答: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教師出示吳地圖和船只的圖片。
學生回答:經濟上: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政治上: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
教師出示蜀地圖和蜀錦的圖片。
學生回答:經濟上:絲織業發達,蜀錦行銷三國。政治上: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課堂練習】(8分鐘)
1.【2021·甘肅定西中考3】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C )
A. 公元2世紀前期 B. 公元2世紀后期
C. 公元3世紀前期 D. 公元3世紀后期
2.【2021·江蘇南京中考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個定都南京的政權是( A )
A.吳國 B.西晉 C.東晉 D.南朝
3.【2021·山東青島中考4】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保ㄕ浴稘h晉春秋》中《后出師表》)這句話中的“臣”所指的我國古代歷史人物是( B )
A. 霍去病 B. 諸葛亮 C. 周瑜 D. 司馬炎
4.【2021·貴州畢節中考15】 根據《三國志·魏書》等記載,220年曹操卒于洛陽,葬在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郊)。2009年,國家文物局審核了河南省安陽市高陵墓的考古發掘成果,最終認定高陵墓的墓主為曹操。以上確認高陵墓主為曹操的依據是( A )
A.歷史文獻與考古成果 B.家族族譜的記載
C.歷史學家的主觀判斷 D.安陽的悠久歷史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曹操統一北方后,勢力在不斷的壯大。下列哪次戰役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A )
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長平之戰 D、巨鹿之戰
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評價,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選項是( A )
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戰亂頻繁,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政權割據,形成國家分裂的局面
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門行》
詩中“壯心”指的是什么?
答:曹操想要統一全國的愿望。
(2)詩的作者一生經歷了兩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寫出這兩次戰役的名稱和戰役的結果。這兩次戰役有什么共同特點?
答:<1>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赤壁之戰,曹操以多敗少輸給孫劉聯軍。<2>兩次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分析這兩次戰役有什么影響?
答: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板書設計】
官渡之戰
1、時間:200年
2、特點:以少勝多
3、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二、赤壁之戰
1、時間:208年
2、特點:以少勝多
3、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
三、三國鼎立
魏→220年→曹丕 蜀→221年→劉備 吳→229年→孫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长丰县| 乡宁县| 济源市| 遂川县| 莱芜市| 新干县| 普兰店市| 平乡县| 江城| 宝丰县| 昌吉市| 大足县| 濉溪县| 牟定县| 石狮市| 辉县市| 蒙山县| 永登县| 玉树县| 澳门| 五华县| 遂平县| 扎囊县| 涞水县| 清河县| 平罗县| 色达县| 通许县| 莱芜市| 徐汇区| 汽车| 老河口市| 四川省| 大丰市| 宁乡县| 壤塘县| 丁青县| 奉节县| 北碚区|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