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鋼鐵長城》教學設計核心素養目標1.學生通過看錄像,閱讀材料、讀圖等,了解人們陸軍,海軍,空軍,導彈部隊等建立發展的史實,知道兵種和軍種,了解軍隊和國防現代化的建設成就。2.通過補充材料、研讀史料,學生獲得有效的歷史信息的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對比近代國防,體會國防建設對保衛國家安全與自主的重要意義。3.體會國防力量增強給我們的安全感,增強學生愛國,愛黨,愛軍的情感。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科學技術與國防建設的密切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強軍的重要性,通過事實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夢、強軍夢,知道強軍夢是中國夢的重要支撐,理解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教學思考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很少能夠提前預習,所以課前幾分鐘的自學時間很重要。2.各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這提高了課堂講解的難度。3.學生都具有較新穎的思維,這讓課堂灌輸的新知識很容易被接收,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4.學生對課件有著濃厚的興趣,恰當的課件使用使學生的興趣得到顯著的提高。解決問題1.掌握中國人民海軍,陸軍,空軍的發展,導彈部隊的發展以及姓名的改變。2.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實力是怎么樣一步步的發展并壯大的,了解海陸空軍,導彈部隊,現代國防的發展。教學目標情感態度1.通過學習,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2.讓學生體會到自覺樹立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宏圖大志至關重要,繼承和發揚歷史光榮傳統為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是今天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的責任感。教學重點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教學難點國防力量強大和增強綜合國力的關系,理解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聯系。設計思路活動1:復史國防相關知識。活動 2:學生自主預習本節課的兩個子題目,讀一讀,劃一劃。活動 3:概括第一個子題目主要內容。活動 4:播放“海軍的發展”的盛況,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當時的隆重盛況。活動 5:知識鞏固、整合,再次總結。活動 1:兩組圖片對比1) 海上工作人員在黃海領域發現致遠艦2) 中國亞丁灣護航有什么啟示?3) 回顧中國夢,對于軍隊就是強軍夢板塊一【夢之源-為何筑起鋼鐵長城】(一)近代悲歌,有國無防為何近代受屈辱,祖國山河破碎?出示兩則材料:我(軍)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林則徐致友人信其國有大銃,能于兩刻間連發 40余次。——蕭令裕《英吉利記》(二)建國初期,篳路藍縷建國初期,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不是一句輕飄飄的話,在他背后,需要堅實的軍事后盾。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底氣夠不夠呢?設計意圖:通過時間段,學生可以迅速提取上學期所學的近代史內容,并感受到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觀察課件中關鍵時間點,回顧上冊所學的歷史內容(二) 筑夢從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走過 91個年頭了,我們的強軍夢一直在路上,那么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的國防和軍隊建設都有那些發展?我們是否離強國夢越來越近呢?展示材料,請學生歸納中國的國防軍隊建設都有哪些進步之處。材料一:微課——海軍發展史講述中國海軍從需要借漁船視察劉公島,到今天擁有三支部隊,多種型號艦艇的發展歷程(2-3分鐘)學生歸納:1海軍從有到無,從辱到強材料二學生歸納二:軍種日益齊全材料三:從仿制到自主研發(三)軍事博物館1.導彈部隊難度較高,有老師講述。2.國產 001A型航空母艦學生講述3.空中加油學生講述(四)習主席帶我們強軍1.軍區的調整2.五大軍區教師總結:回顧整個新中國的國防實力的發展,大家有怎樣的一種感受?我門的裝備越來越齊全,我們的武器越來越先進,我們的國防力量越來越強大,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一句:厲害了,我的軍。那么他的背后是誰支撐著他的發展呢?1.黨中央的高度重視2.我們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3.科教事業的發展4.默默奉獻的中國人感知具體故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因為有了他們的默默無聞、堅守崗位,我們強軍夢想才越來越近,我們才有一個可以依賴的強大祖國。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那是因為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如果你覺得我們的國家安全,那是因為有人在為你承擔著風險。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士兵,也可能是你的父母孜孜不倦的努力。板塊三【夢之思—如何加固鋼鐵長城】(一)盛世危言一部紀錄片的出臺《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今天的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對此美國深感不安。2012年,美國拋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決心重返亞太,并采取遏制中國的政策。與此同時,還有“釣魚島”問題,“南海爭端”。今天我們強軍夢應該怎么樣做,才能讓這座鋼鐵長城更有力量富國是強軍的經濟基礎,強軍是富國的保障,缺一不可。中國夢引領強軍夢,強軍夢支撐中國測評練習,課后鞏固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第 15課 鋼鐵長城練習題一、選擇題1. “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這是毛澤東 1953年 2月給海軍的題詞。我國第一支海軍成立于( )A. 1948年 B. 1949年C. 1953年 D. 1954年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斷推進海軍建設,先后成立了三大艦隊。海軍三大艦隊指的是( )①東海艦隊 ②南海艦隊 ③北海艦隊 ④北洋艦隊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3.下圖是新中國成立 60周年國慶閱兵時導彈部隊在接受檢閱。我國導彈部隊組建于 20世紀( )A.50年代 B.60年代C.70年代 D.80年代4. 人民軍隊是保衛共和國的“鋼鐵長城”。在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史上,組建最晚的是( )A. 陸軍 B. 空軍C. 海軍 D. 戰略導彈部隊5.2018年 11月 6日,第 12屆珠海航展開幕。殲-20和運-20等作戰裝備亮相,展示了中國空軍裝備建設的傲人成就,也是中國軍隊轉型升級的直觀體現。我國空軍裝備國產化開始于( )A.殲-5型殲擊機 B.殲-10戰機C.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D.殲-5型強擊機6.隨著 201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成立、五大軍種組建,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形成。帶領中國走上新時代強軍之路的領導人是( )A.毛澤東 B.鄧小平C.胡錦濤 D.習近平7. 我國導彈部隊已經裝備的導彈中,射程最遠的是( )A. 近程導彈 B. 中程導彈C. 遠程導彈 D. 洲際導彈8.在人民解放軍的主要軍種中,最年輕的高科技軍種是( )A.戰略支援部隊 B.火箭軍C.海軍 D.空軍9.小麗同學查閱建國以來我國軍隊建設的相關資料后,制作了下面的大事年表。據此,她對軍隊建設所起的作用得出了如下結論,其中理解有誤的是( )A.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國防總體實力和防衛作戰的能力B.為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和維護國家統一鑄起鋼鐵長城C.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安全保證D.具有現代科技知識的軍事指揮人才隊伍正逐漸形成10. 如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載軍簡表,說明了( )A. 中國軍隊費用巨大,國家無力承擔B. 改革開放后對軍隊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C. 中國走上精兵簡政之路,軍隊戰斗力不斷提高D. 改革開放后中國專注經濟發展,放慢了軍隊建設11、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 60—90年代,清政府掀起了洋務運動。6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組建新式洋槍隊......從 7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大規模進行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到 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材料二:孫中山說:“中國海權一日不興,則國基一日不寧。”此外,他在《實業計劃自序》中也說:海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1950年,毛澤東為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新中國成立時,海軍只有百余艘陳舊艦艇。20世紀 70年代,我國自行研制成功導彈驅逐艦、核潛艇。進入 20世紀 90年代以后,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經過我國人民的不懈努力,終于實現中國海軍由黃水海軍到藍色海軍再到深藍海軍的轉變。——根據有關資料整理(1)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洋艦隊的最終命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軍為什么能迅速發展?《鋼鐵長城》教學反思本課是八年級歷史下冊的第十五課,主要講述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通過學習本課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的祖國,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掌握中國人民海軍,陸軍,空軍的發展,導彈部隊的發展以及姓名的改變。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實力是怎么樣一步步的發展并壯大的,了解海陸空軍,導彈部隊,現代國防的發展。開篇導入我聯系了上冊教材一些內容,通過圖片展示我們清王朝時期的屈辱歷史。并播放視頻《海軍的發展》。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找到相關信息點,鞏固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然后分組討論“對新中國海軍護航亞丁灣你有哪些感想?”加深情感教育。本課內容不多,學生掌握的還算不錯,除記住基本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教育。有一些問題探討的還不夠深刻,有待提高。【我的建議】在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之前,最好先引導學生復習教材中的有關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引導學生動手動腦,相互探討交流,集思廣益。通過預習了解課文大致內容,能在課堂是闡述自己對課文的讀后感。通過學習深入理解中國國防力量強盛的意義,通過查閱圖書、上網等方法收集有關資料,加深對課程的了解。讓學生體會到自覺樹立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宏圖大志至關重要,繼承和發揚歷史光榮傳統為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是今天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的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