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一單元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理化生教研組內容提要1、老師們使用新教材的反饋2、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各節編寫意圖3、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1.教師1使用魯科版教材一個月的感悟:1.魯科版教材相比人教版更加注重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化學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2.更加注重知識點的螺旋上升,將難點分散到不同的單元,如第一單元初識分子、原子,第二單元認識分子原子的性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易到難符合認知發展規律;3.相比人教版增加了單元練習,但每一節后的習題相比人教版明顯減少,相比之下我更傾向于人教版的設計。反 饋一教學中的諸多疑惑:1.知識點的講解是否該在前面補充,補充的話到何種程度?2.實驗報告冊是否有答案?3.可否在聯盟范圍內統一聯合制作優質課程資源實現共享?反 饋一教師21.優點:圖片生動震撼,思路超前。2.編排內容過于分散,可能是為分化教學難點,知識不系統,提供的材料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拙見!反 饋一教師31、新教材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2、新教材注意了合理構建知識體系3、新教材加強了實驗教學4、新教材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幾點疑惑:1、課程結構較為凌亂松散,課時不夠2、教輔材料不及時、不配套甚至有誤導嫌疑。反 饋一教師41、物質構成的奧秘部分,給出了分子原子這些詞,但是深淺難以把握2、感覺知識不夠系統,前面學習了物質的變化,可是物質的性質放到了后面3、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一)(二)放在一起是不是更好?反 饋一教師51、化學史相對增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學科的變化,個人認為比較好;2、增加各種形式的實驗內容,比較好(就是課堂時間需要把握準確);3、將部分連貫的知識體系分散到過多章節去完善補充,個人認為效果不太理想;4、部分概念性的東西教材中沒有明確給出,個人認為不太理想;5、教材中部分知識體系需要初中生掌握的內容沒有明確給出,需要教師補充升華,不利學生學習。反 饋二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各節編寫意圖(一)第一單元步入化學殿堂的單元目標是:1、體驗化學的奇妙,初步形成化學學習的興趣2、初步認識化學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研究領域、常用方法、基本目的),了解化學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一門中心科學3、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4、初步學會常用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5、初步認識化學的一些基本觀念二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各節編寫意圖(二)各節編寫意圖第一節 化學真奇妙“什么是化學”和“為什么要學習化學”,初步形成了化學學科的價值觀、微粒觀、變化觀等基本觀念。第二節 體驗化學探究“怎樣學習化學”科學探究本身就是學生學習化學這門學科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到實驗室去指導學生在進行化學實驗時養成安全、規范、嚴格、節約、環保的學習品質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第一節 化學真奇妙從三個方面描繪了化學的奇妙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建議和困惑1、關于一滴水2、物質的變化能否和物質的性質一起講?3、日用化學品、食品安全4、兩個小實驗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第二節 體驗化學探究 從問題開始建議和困惑1、蠟燭和石蠟這兩個不同的詞混用2、11頁最后自然段,實驗不易成功3、節外生枝,偏離方向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關于蠟燭的實驗視頻三各節解讀、建議和困惑到實驗室去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工具書,教師利用教材但是不必拘泥于教材,給自己一個施展的平臺,優化自己的課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感悟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掃描隧道顯微鏡亦稱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隧道掃描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它于1981年由格爾德·賓寧(G.Binning)及海因里希·羅雷爾(H.Rohrer)在蘇黎世實驗室發明,兩位發明者因此分享了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三種顯微鏡對照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掃描隧道顯微鏡下原子的鏡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利用自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在石墨表面上刻蝕出來的圖象。圖形的線寬實際上只有10n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