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是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七課的第三課時,是第七課的落足點,為后續文化部分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課文包括兩目,第一目是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包括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內涵;第二目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包括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核心、作用、發展、弘揚與培養。本章節內容雖多但較為簡單,教學過程中選取典型并貼近生活實際的時政素材,引導學生發現文化元素,探尋文化實質,感受文化影響,堅定文化自信。《哲學與文化》不能將哲學教學與文化熏陶分割開來。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兼顧家國情懷與理論學習,將哲學與文化相結合,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學情分析:1、文化理論部分難度較哲學部分低,議學材料也十分豐富。在教學設計中主要選擇新鮮有力度的時政素材,使之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更好發揮議題式教學的優越性。2、學生對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了解較多,且十分感興趣,這為理論聯系實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分析文化現象中的基礎上,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實質,以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的根本目標。三、學科素養【政治認同】正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科學精神】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公共參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如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作用、特點、弘揚和發展。教學難點: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作用。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五、教學方法情境探究、合作探究、講授式教學法六、教學過程情境1:《典籍里的中國》以創新的手法,將傳統經典搬上了熒屏,讓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面的中國人看到了我們輝煌的過往,并且深深被吸引。晦澀難懂的許多典籍,通過時尚新穎的電視節目,讓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頭腦碰撞,用當代的方式與歷史握手,讓人感覺到愉悅可親,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喜聞樂見,讓“典籍活起來”。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傳統經典、熒屏、電視節目、當代的方式與歷史握手、愉悅可親、喜聞樂見等詞。通過材料分析,歸納總結激活傳統文化的做法:立足優秀的傳統文化;利用現代科技,拉近傳統文化與人們的距離;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開來。這些具體方法歸納起來便是傳統文化呈現形式的轉化和創新。從而引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兩個概念。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典籍里的中國》的成功對我們激活傳統文化魅力的啟示。小組討論發言,教師講授知識點,歸納總結。教師總結:通過表格分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涵,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掌握。實現中華民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及對比情況:情境二: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學生活動:你認為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體現了什么精神 魯迅先生所說的“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小組討論發言,教師講授知識點,歸納總結。教師總結:情境三:觀看視頻探究問題:中華民族精神是否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歸納總結:1、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為什么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1)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精神動力)(2)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精神火炬)(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華文化的精髓。(4)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個人發展)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1)、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3)、弘揚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 神、偉大夢想精神。(四個偉大)(4)、在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豐富民族精神。六、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