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壓印的圖形課時:1課時課型:泥工年級:二年級教材:上教版美術教材 二年級第二學期--------------------------------------------------------------------教材分析:本課時為陶土泥工的制作課程,是本冊教材中僅有的陶泥制作,對于學生感受材料,拓展見識,學習技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情分析:本課時學生素質較為普通,其中有較大比例務工子女,美術學習背景參差不齊,但普遍審美及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由于缺乏訓練,對于作品的完整性,思考深度及耐心與專注方面表現平平,需多加引導其主動思考。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陶土壓印的基本方法與要點,學會使用有紋理的材料結合多種技巧壓印美觀且具有層次感的作品。過程與方法:在觀察與操作的過程中了解陶土的性質,再嘗試與總結中學習泥工作品的制作要點。情感態度價值觀:借助創設情境感受到了歷史與文化的厚重,通過欣賞陶土作品的形式美感開闊了對藝術美的理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學習陶土壓印的方法與要點。難點:作品層次感的表現。教學設計思路:(建議:根據上述對教材、學情的分析,闡述本設計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或模式,及其意圖,即為什么用它們,闡明怎樣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教學環節或途徑)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引起動機展示資料,介紹化石1.通過媒體文件介紹化石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2.介紹化石傳遞遠古信息的意義,是來自古代的“信”。了解活動目的與材料1.設定目標:請同學也給未來的小朋友制作一封“信”。2.教師提出問題:怎么制作既有豐富圖案又堅硬的“化石”3.學生自行探究,通過觀察并觸摸不同干濕狀態下陶土的狀態來找出方法。(濕:柔軟細膩;干:堅硬。)4.總結方法:在陶土濕潤時制作圖案,待干燥后就成了“化石”實踐與探究(一)出示課題:壓印的圖形(二)活動與探究過程1.教師提出活動內容:請同學將收集的美麗的圖案壓印在陶土上,制成化石給未來的小朋友觀賞。2.學生自行嘗試,通過實踐發現制作過程中的難點。3.教師通過學生作品及預先準備的范作,比較其優點與不足,引導學生自行分析壓印圖形的要點:(1)應先將陶土壓成平整的泥板以便于壓印圖形(2)美觀的作品都具備一般美術作品的基本要求:構圖完整,主題明確,對疏密的組織等。(3)選擇的壓印材料需凹凸明顯,紋理清晰。避免圖形過于平整單調。(4)壓印力量適中,以紋理清晰完整為目的。4.師生共同歸納過程步驟:構思主題——制作泥板——組織紋理并壓印——切除余泥5.學生再次嘗試制作,教師巡視指導。6.拓展部分:(1)教師借助同學作品示范粘、捏、刻等制作技巧,引導學生達到凹凸結合、層次豐富的效果。(2)通過媒體資料展示漢代畫像磚或其他淺浮雕作品,幫助學生認識陶泥壓印的豐富表現力。7.學生加工完善自己的作品。三、作品與評價(一)創設展示情景:你的“化石信”的內容能夠清晰地傳達給未來的小朋友嗎?(二)提出評價標準:主題明確、紋理清晰、造型美觀等(三)評價1.自評:學生介紹自己作品及優點2.互評:表達對同學作品的認可或異見3.教師評價:給予作品改進建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