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一、聚落與環境1、 聚落 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有鄉村 和 城市 兩種形式。2、鄉村一般規模較小,主要有 農村、牧村、漁村 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鄉村的人們一般從事 耕作、放牧、捕魚 等生產活動。城市規模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 工業、服務業 等生產活動。勞動生產方式 的差異,是造成鄉村和城市的景觀有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3、聚落的形成與 環境 密切相關,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有: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氣候溫暖濕潤,④水源充足,⑤自然資源豐富,⑥交通便利 。4、聚落的形態與 自然環境 密切相關,在平原地區聚落呈 團塊 狀,在河流、山麓、谷地等聚落呈 條帶 狀。5、分析下列地區民居特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氣侯、民居特點、好處方面分析)(1)西亞熱帶沙漠地區的房屋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這與當地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墻厚隔熱、窗小阻擋風沙。(2)鄉村聚落中東南亞的民居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下層空著或放雜物、養牲畜,上層住人,這與當地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雙層木樓或竹樓,就地取材,有利于通風防潮,還可防蚊蟲,野生動物侵擾。(3)內蒙古草原的蒙古包。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草場廣布,牧民逐水草而居。蒙古包選材輕便,便于搭建及拆卸。(4)黃土高原的窯洞。冬冷夏熱,降水較少,氣候干燥。窯洞利用黃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又比較干燥,容易開挖。好處是冬暖夏涼。(5)因紐特人的冰屋.寒帶氣候,終年寒冷,冰雪廣布。冰屋就地取材,能夠擋風雪、防嚴寒。6、傳統聚落意義。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生活情況的一部“百科全書”。7、被列為巜世界遺產名錄》的聚落有那些?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云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