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第四節 海陸變遷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核心素養區域認知: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2.知道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運用其解釋地理現象。地理實踐力: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綜合思維:通過閱讀示意圖進行演示、模擬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學“地表形態變化”1 閱讀P40,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2 完成P41“活動”,了解海陸變遷的實例。3 補充:海陸變遷的力量。地表形態變化地表形態變化喜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上面信息說明了什么?地殼運動:海變陸一、緩慢的地表形態變化云南石林是兩億多年前的海底石灰巖層,經過地殼運動、風雨侵蝕等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觀。地表形態變化地殼運動:海變陸云南石林地表形態變化地震火山二、激烈的地表形態變化地表形態變化在我國臺灣海峽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荷蘭堪稱填海造陸最悠久的國家。荷蘭人向大海索地近七千平方公里,約占其現今國土面積的20%。人類活動 海變陸海平面升降 陸變海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觀點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漂移的大陸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輪廓。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拼合圖大西洋兩岸古生物對照古老地層的相似證 據煤炭是千百萬年前的植物經過地殼運動深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并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才可以形成的,但是現在的南極大陸冰雪覆蓋,號稱“白色荒漠”,卻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請你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這種現象。南極大陸在成煤時期曾處于緯度較低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繁茂,形成煤炭后,隨大陸漂移到現在的高緯度位置。拓展應用自主學習閱讀P42——43,回答下列問題1 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是:(1)地球巖石圈是由_______拼合而成的,全球有___大板塊和諸多小板塊。(2)板塊內部,地殼比較_______,板塊交界的地方,地殼比較______。(3)板塊遠動方式表現為__________和 _________。板塊六穩定活躍張裂拉伸碰撞擠壓自主學習2 讀圖回答:(1)六大板塊名稱。(2)大部分是海洋的板塊是?(3)歐亞板塊是整個亞洲和歐洲嗎?(4)注意: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屬于__________板塊。太平洋板塊不是印度洋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張裂板塊擠壓使地表發生斷裂使地表隆起抬升結合視頻思考:1.板塊的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會形成哪些地理事物呢?形成山峰或海溝形成裂谷或海洋2.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下列現象:(1)山脈形成:喜馬拉雅山脈 落基山脈 安第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2)東非大裂谷的成因(3)地中海將縮小 紅海將擴大 大西洋將擴大 太平洋將縮小(4)日本或火山地震的原因 印尼為什么多火山2 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下列現象:(1)山脈形成:喜馬拉雅山 落基山脈 安第斯山 阿爾卑斯山(2)東非大裂谷的成因(3)地中海將縮小 紅海將擴大 大西洋將擴大 太平洋將縮小(4)日本或火山地震的原因 印尼為什么多火山喜馬拉雅山脈是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隆起后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形成的。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兩大板塊運動形式表現為擠壓,所以地中海不斷縮小。日本位于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你能用板塊理論解釋汶川地震的發生嗎?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地震汶川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發生9.0級大地震。有數十萬人在地震引發的海嘯中死亡,一些地區的海嘯高達十多米。印度尼西亞位于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火 山 地 震 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地球上兩大火山地震帶ABCD鉆到床下或桌子下面躲進廁所里(樓房)立即跑下樓從窗戶跳下去E遠離窗戶或玻璃家具F躲在墻角并保護頭部G順手帶點食物和水假如地震發生時,我們正在家里,我們該怎么辦( )ABEFGABC挪開臉前、胸前的雜物,清除灰土,保持呼吸通暢保存體力,維持生命,如果受傷想辦法包扎高聲呼救,直到有人發現為止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壓在廢墟下不能自行脫險時,你應該( )AB課堂小結隨堂檢測1.能說明“滄海桑田”這種地表形態變化的地理現象是( )A.臺灣海峽海底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B.黃土高原溝壑縱橫C.我國南方地區分布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D.新疆沙漠廣布2.下圖表示大陸漂移過程中不同時期海陸分布狀況。根據大陸漂移學說,海陸分布變化的順序是 ( )a b cA.a→b→c B.a→c→b C.c→a→b D.c→b→aAC3.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屬于( )A.亞歐板塊 B.美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樣板塊4.地震發生時,正確的避震方法是( )A應立即逃跑、跳樓B應立即收拾值錢的東西然后離開C立即躲到堅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過后,再有秩序撤離D立即打電話告訴家人發生地震,然后逃跑5、臺灣是我國地震多發地區之一,原因是( )A位于兩大板塊交界處 B人類勞動破壞的結果C地形復雜多樣 D開采地下資源造成的隨堂檢測CCA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陸漂移”假說-科普中國.mp4 七上2.4海陸變遷.pptx 地震來了,是躲還是跑?.mp4 幽靈島.mp4 板塊構造學說(短).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