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啟示教具:文本資料、相關圖片課型:綜合型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特點。2、能從藝術與科技兩方面用語言概括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看法。3、通過對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范例賞析,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博大。教學重難點:重點:初步了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關系。難點: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原理,造型風格。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二、導入新課(一)出示實物圖片:打火機一個 鵝卵石兩塊(二)小組討論思考:1.師:這是不是藝術品,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學生:是藝術品,因為他們造型都很優美。它們之間的聯系:同為取火的東西。2、師:是什么讓同為取火的東西在外形上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生:科技的進步師:對,就是科技的進步讓同為取火的東西在外形上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那科技和藝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還有,你們知道古人最早將藝術和科技結合的例子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科技和藝術到底有什么關系。出示課題: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啟示三、講授新課:1、藝術和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個方面。追求藝術和科技的完美結合來進行發明和創作,是人類從古至今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2、早在什么時候開始,藝術與科技真正的結合在一起?早從人類進化成人的時候開始,人類的祖先就開始用獸皮,象牙,羽毛來裝飾自己,就已經開始有了審美的意識。例如——1、半坡人會在陶制品上繪制圖案。2、古人會用骨針穿洞打造項鏈3、新石器時代的彩陶3、我們都知道,從我們古代出土的無數文物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古老的文物既是規范的工藝品,同時也是當時的科技產品,你們發現了他們的共同特性了嗎?現在,我們來看書本上的內容,這些作品都是一些集聚代表性的經典作品,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看看他們到底有什么科技含量跟技術含量。——長信宮燈西漢規格:高48cm收藏地:河北省博物館是中國燈具史上的一件不朽名作,也是中國漢代青銅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科技含量:1.宮女的身體中空,頭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點燈后,煙氣可通過右臂進入頭部、體內、煙灰貯留再排出)——保持室內空氣清新。2.燈座、燈盤和燈罩都是活動的,可拆可裝,并可轉動燈盤,開合燈罩——可隨意調節燈火的照射方向藝術含量:燈的造型優美,形象生動逼真,持燈的侍女著曲裙深衣,以一個漂亮的跪舞的動作,托起一盞宮燈。端莊的神態和優雅的舞姿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人燈合一。燈火的映照,使宮女的形象更加美麗,達到了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高度統一。通體鎦金,燦然發光,顯得華美珍貴。類似的燈具:牛燈、雁魚燈——四羊方尊商材料:青銅規格:h:58.3cm口長52.4cm重34.5kg收藏地: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商周時漢族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科技含量:高超的冶金鑄造技術。四 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即先將羊角和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的澆鑄。整個器物用地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藝術含量:造型奇特,紋飾精美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渾儀(明)渾天儀是中國古代測定天體位置的儀器,最早為西漢所制。渾儀姿態雄偉,其實磅礴,托起整個儀器的四條銅龍,生氣勃勃。渾儀結構牢固,工藝華美,是中國古代冶鑄技巧、機械構造等多方面的科學技術與工藝美術高度發展的結晶——唐三彩(唐)唐三彩是低溫燒制的一種鉛釉陶器,呈現多種顏色,以黃、綠、白三色為常見,是唐代多彩鉛質釉陶產品的總稱。科技含量:鉛釉陶器:以鉛的化合物作為基本的助熔器,大約700度開始熔化,可以降低釉的熔點,增加陶器釉面的亮度。藝術含量:唐三彩作為一種鉛質釉陶的代表,起造型逼真,姿態優美,形態兼備(造型),色彩豐富、釉色絢麗(色彩),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唐三彩造型主要以馬和駱駝居多。原因: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農耕、交通運輸都需要馬。其次駱駝比較多與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工具之一,人們經常需要它。——趙州橋(隋)距今1300多年,又名安濟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單孔敞肩式石拱橋。由著名工匠李春設計,橋長50.82m,橋面寬為10m,跨徑37.02m。科技含量:1.中間薄,兩端厚,坡度平緩——適合車馬通行,同時也充分發揮了石材耐擠壓的性能。2.兩端的“敞肩拱”(這種結構在橋梁史上的首創,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敞肩拱)——即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材料,同時又有利于洪水的排泄,減少河水對橋梁的壓力。3.單拱——適合大船通過藝術含量:造型像彩虹,上面的石雕刻工精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石橋兩側的望柱欄板也是隋代石雕藝術的杰作,石橋兩旁的望柱上雕刻的是石獅子,欄板上是蛟龍圖案,石雕的獅子與蛟龍,相互呼應,若飛若動,栩栩如生。石雕刻工精,造型優美,雖然已歷經千年的風雨,仍然呼之欲出,橋上的裝飾與整個石橋一起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橋梁建筑整體,宛如一道凌空的彩虹,橫跨在蛟河的南北——曾侯乙編鐘(戰國)青銅,戰國時期,鐘架長7.48m,寬3.35m,高2.73m,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編鐘。它將樂鐘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編組,懸掛在鈡架上,故稱編鐘,共65件科技含量:它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音樂、冶金鑄造、物理聲學等多方面的成就。藝術含量:每個編鐘造型獨特,以紋飾美化,多個編鐘組成統一的整體。其中托舉編鐘的銅人全身彩繪,束帶佩劍,表情肅穆,從中可看出古代工匠高超的藝術造型和裝飾手法。——“透視”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運用科學的透視原理的運用,使我們放佛走進這立體的畫面透視:是指繪畫中運用線條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現物象立體效果的一種方法科技性:運用了透視原理。藝術性:畫面的空間視覺效果好。——小結:1.任何一件優秀作品,都是藝術與科技完美結合的結晶。2.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深厚博大的。這也體現了人類對物資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追求,因此我們想發展國家經濟,就必須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上下功夫。正如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我們要超過發達國家,就要在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上下功夫,就要重視教學的綜合性,培養復合型人才和領軍人物。”——作業:任選一件美術或工藝作品,撰寫一份美術欣賞報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