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教學設計學習內容: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核心素養目標:1.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變化。2.了解新中國成立后交通、通信的發展狀況。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四大件”的變遷:改革開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改革開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20世紀 90年代末以來,新的高檔消費品層出不窮,目前“四大件”指的是電腦、手機、住房、汽車。從“四大件”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 通過本課的學習,相信你會找到答案。二、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衣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教師: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著方面有哪些變化 學生:改革開放前,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只有中山裝和解放裝。改革開放后,衣著日益豐富多彩,服飾顯示風度、展示個性。教師: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們衣服色彩和樣式很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街上人群被形容為“藍灰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資的豐富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商店里各種品牌服裝爭奇斗艷,時裝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生活百態之“奇裝異服”暢談:在追求多元、個性的今天,你認為中學生能否穿“迎合潮流”的奇裝異服?2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食 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教師:改革開放前后,“吃”的變化也很大。人們在“吃”的方面有哪些變化 學生:過去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現在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教師:過去人們吃的野菜、窩頭,今天吃起來好像味道很不錯,為什么還要說過去的生活不好呢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過去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為糧食不足的補充;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健康。生活百態之“家有胖墩兒”暢談:這種現象的出現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危害?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遠離“肥胖”,塑造健康體魄?3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住 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教師:改革開放前,人們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改革開放后,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在“住”的方面有哪些變化 學生:過去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現在人均居住而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教師: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消費總量不斷增加,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人們在衣、食、住等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目標導學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4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交通 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步行、自行車、公交車 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教師: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舉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交通設施建設取得的成就 學生:①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②全國鐵路營運效率大大提高,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③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④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教師: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表現有哪些 學生:除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火車、汽車、飛機、輪船任人選擇。生活百態之“車水馬龍”暢談:你認為私家車的增多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問題?我們個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緩解這些問題?教師: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我國的電信行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學生: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教師:中國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通信事業的發展有何意義 學生: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更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生活百態之“機不離手”暢談:請舉例說明智能手機的出現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探究:人民生活水平(衣食住行信)不斷提高的原因材料一: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 ——《人民日報》2000.10材料二:我們確定了一個政治目標:發展經濟......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 ——鄧小平材料三:我的信念是:借助科技進步,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自己吃飯的問題。 ——袁隆平材料四:1979年,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帶領模特來中國走秀,國人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品牌”與“時尚”;1990年 10月,中國內地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開業,人們不惜花“重金”去品嘗洋快餐......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前消費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材料五:思考: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有什么啟示?隨堂檢測:1.改革開放前,人們買糧食要憑糧票,主要是因為當時(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鎮人口規模C.政府提倡節約糧食 D.經濟發展水平較低2.“農家樂”旅游將國內特有的鄉村景觀、民風民俗等融為一體,因而具有鮮明的鄉土烙印。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 說明中國已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B. 說明人們在飲食方面喜歡獵奇C. 說明“農家樂”經濟發展水平低D. 說明人們注意休閑養生,注重綠色食品等3.下列有關中國當今通信事業發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量均居全球第一B.固定電話已進入千家萬戶C.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D.中國的網民規模不斷縮小4.進入新時期以來,“裝修熱”悄然興起。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欄目《交換空間》,每期讓兩個家庭為對方的房屋進行裝修設計,頗受電視觀眾歡迎。這說明( )A.人們喜歡裝修B.改革開放前,“裝修熱”就已興起C.人們把房屋當作了商品D.人們對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5.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總體狀況是()①衣著單一,質量較差 ②吃飽吃好,追求營養③住房短缺,狹小擁擠 ④交通發展,出行便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課后反思本課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把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合作探究。為幫助學生樹立整體意識,將本課教學內容整合為“ 衣”、“ 食”“ 住”“ 行”四個方面。1.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全員參與、討論、探究,提高學習效率和歷史課的實效性。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課教學內容主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3.史料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圖片、材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知識簡單、明了,從中悟出論從史出,便于理解掌握。當然教學中也存在問題,教學環節不夠緊湊,課件制作有待優化和改進。總之,課堂教學要體現新課改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全員參與、討論、探究,提高學習效率和歷史課的實效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