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紅雀教案一、教學目標了解紅雀,知道它們的簡介、形態特征、繁殖規律、分布范圍、飼養管理等。希望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能深入人心,人們都能把它們當成自己不可或缺的朋友,愛護它們,呵護它們,與它們和諧共處。二、教學重點認真學習紅雀的知識,欣賞大自然的神奇。培養愛護環境,保護鳥類的意識。讓同學們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愛鳥護鳥,熱愛大自然一切生命。教學過程可愛的紅色小鳥——紅雀源產地:東南亞體長:9~10厘米壽命:5年性別鑒定:雄鳥全身通紅,有白色班點,雌鳥羽毛上沒有紅色性格特征和喂養方法野性十足、體格健壯的小家伙。紅雀之名來自其雄鳥身上鮮艷奪目的大紅羽毛,有了這一條,加上它生就一副好嗓子,容不得人們不喜不愛。原產地在東南亞,江戶時代引入日本,但現在日本自己繁殖的也不多了,除了偶爾能見到個別野生的外,大部分都是原產地捕獲后的進口貨,因此,它們與籠養鳥相比,野性十足。這里要補充說明一下的是,雄鳥鮮艷的紅色羽毛是繁殖期特有的,平常就沒有那么漂亮了,所以市場上出售的常有人工著色的情況。因此,若買回不久看到羽毛顏色暗淡下來,就不必過于擔心小家伙是否病了,它一旦換羽或發情,熠熠生輝的姿色就會再度展現在你眼前。紅雀喂養在日本已有相當歷史,加上它體格健壯,不畏寒冷,所以并不難養,只是不要寄希望讓它繁殖后代。居所和飼料居所為了活動方便,要用大籠子。紅雀盡管體長僅為9~10厘米,但由于它們大部分在野外長大,到處飛來飛去,所以一定為它們購置一個大籠子。1只鳥就需要35厘米見方的活動空間,數量多,就要相應擴大。如果有接近自然狀態的籠舍更為理想,搞好了,也說不定還能生下個把小鳥崽子呢!另外,不管有沒有抱窩的可能,巢窩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紅雀夜晚喜歡在里面睡覺。飼料天冷的時候要多喂些稻谷與十姐妹相似,主食是混合飼料,以小米、稗子為主。副食可以豐富一點兒,車前草、狗尾草和雜草籽等都大受歡迎,小油菜、白菜之類的每天也要給一些。牡蠣粉同樣不能缺,要用專門的食罐裝好。冬季天冷時,應多喂蛋白質高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和耐寒能力。繁殖方法在籠子里很困難,必須有代理母親。繁殖季節是春天到秋天。產卵非常少,即使產卵也是無精卵居多。所以,是繁殖很困難的鳥。最糟糕的是它自己不會孵化,一定要有十姐妹相幫才能完成繁殖過程。因此,好不容易產了卵,又孵了蛋,卻常常見不到雛鳥的問世。如果想繁殖成功,只有在較寬大的鳥舍中喂養。一般的鳥籠不行。北美紅雀北美紅雀(學名:Cardinalis cardinalis):體型中等,體長24厘米,翼展25-31厘米,體重 42-48克。雄鳥呈鮮紅色,面部呈黑色,一直伸延至上胸。背部及雙翼最為沉色。雌鳥呈灰棕色,雙翼、冠及尾羽上有紅彩。 雌雄異形,均有羽冠。北美紅雀的學名意義是天主教會的樞機,因樞機有著明顯的紅袍及帽子。皇冠般傲立的穗狀頭冠和一身烈焰般的羽毛異常醒目,是世界上最美麗耀眼的鳥類之一。留鳥。棲息在林地、花園、叢林及沼澤。它們主要吃谷物,也會吃昆蟲及果實。雄鳥是地盤性的,會以歌聲來定界。分布于加拿大南部,經美國東部緬因州至得克薩斯州,南下至墨西哥,在夏威夷的大島及瓦胡島也有分布。形態特征北美紅雀體型中等,體長24厘米,翼展25-31厘米,體重42-48克。雄鳥呈鮮紅色,面部呈黑色,一直伸延至上胸。背部及雙翼最為沉色。雌鳥呈灰棕色,雙翼、冠及尾羽上有紅彩。雌鳥面部呈灰至黑色,但不怎么明顯。喙是鮮珊瑚色,呈圓錐狀及很強壯。幼鳥的顏色像成年的雌鳥,到了冬天就會換羽成為成鳥。幼鳥上身褐色,下身紅褐色,胸部、前額、雙翼及尾巴呈磚紅色。腳部呈深粉紅褐色。 雌雄異形,均有羽冠,雄鳥喙周圍有黑色羽毛而雌鳥喙周圍有灰色羽毛,雄鳥呈鮮紅色,面部呈黑色,一直伸延至上胸,背部及雙翼色較深,雌鳥呈灰棕色,雙翼、冠及尾羽上有紅彩。高聳的紅色羽冠與紅色體羽融為一體,與面頰的黑色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使得這種鳥種非常上鏡。 虹膜呈褐色。雄鳥主羽的顏色是來自所吃的類胡蘿卜素紅色及黃色色素。雄鳥具有代謝類胡蘿卜素色素來制造主羽色彩。當只吃具黃色色素的食物時,它們會變得較為淡紅色而非黃色。生活習性北美紅雀領地意識很強。雄鳥會在樹頂或其他高處以清晰的歌聲來保護地盤,并會追逐進入地盤內的其他雄鳥。不過,它們很多是會將自己的倒影看為入侵的雄鳥,并與之打斗。交配后的夫婦會一起出入。不同地區的北美紅雀的叫聲也有不同。單憑其叫聲,就能輕易分辨其性別。北美紅雀有很特別的警報聲,就是一下很短的金屬聲。北美紅雀主要吃野草、農作物及果實。它們會在地上尋找食物。它們也會吃甲蟲、草蜢、蝸牛、野生果實及草莓、玉米及燕麥、向日葵種子、榆樹的樹皮及花卉,并會喝楓樹的樹汁。主要消耗植物性物質,占全年食物的70%以上。雛鳥幾乎完全食用小型無脊椎動物,占膳食約95%。根據美國20個州進行的研究中,除了安大略省,人們詳細的描述了食物菜單:漿果和其他植物占34%。在無脊椎動物的類別中,有甲蟲、蝗蟲、蝴蝶和蛾(鱗翅目)、黃蜂和蒼蠅(雙翅目)。也偶爾取食腹足綱的紅色蛞蝓和蝸牛。在佛羅里達州,尤其是在冬天,也吃花蜜含花。在夏威夷喜歡吃有翅白蟻和刺吸小蜂的汁液。 北美紅雀是多種北美洲原生掠食者的獵物,包括雞鷹、呆頭伯勞、灰伯勞、灰松鼠、長耳鸮及東美角鸮。牛奶蛇、美洲黑游蛇、冠藍鴉、狐松鼠及東美花鼠也會掠食它們的雛鳥及卵。分布范圍原產地:伯利茲、百慕大、加拿大、危地馬拉、墨西哥、美國。旅鳥:開曼群島。產地不確定:洪都拉斯。繁殖方式北美紅雀通常是單配,雖然在某些情況下,一些雄性可能與多個雌鳥交配。筑巢時間取決于地區,南部的亞種在2月筑巢,北方的亞種將于4月開始。在愛荷華州繁殖的亞種筑巢時地面仍然覆蓋著積雪。在伯利茲的亞種,在6月中旬還發現開始筑巢。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每年4月筑巢,持續到10月。 北美紅雀中有些鳥的婚姻關系可以維持數年或數月。筑巢時領地有交叉。雄鳥有時會帶筑巢的物料給雌鳥,讓雌鳥筑巢。雌鳥會用喙分開樹枝,用身體來彎曲樹枝及以腳來造成杯狀。前窩的成鳥會成為的父母的助手,幫助筑巢。鳥巢有四層,底層為粗糙的樹枝,其上以樹葉覆蓋,樹皮圍邊,最后再鋪上草、莖、小根及針葉等。一般需要3-9日才能完成鳥巢。鳥巢高5-8厘米,10厘米闊,內徑8厘米。它們只會使用鳥巢一次。雌鳥會在叢林中或1-3米的樹上筑巢。在完成鳥巢后的1-6天就會生卵。雌鳥每次會生3-4枚卵。卵約有2厘米大小,卵的顏色為白色、綠色、藍色或褐色色彩,并有薰衣草色、灰色或褐色的斑點。一般會由雌鳥負責孵卵,雄鳥很少及只會孵很短的時間。孵化期為11-13日。雛鳥到了10-11日大就會換羽。19天后飛行,在40日齡完全獨立。每年會生育2-3次。當雌鳥生產或孵化另一胎時,雄鳥就會負責喂養上一胎的雛鳥。野生北美紅雀的壽命平均在16歲。巢穴中會有牛鸝屬的褐頭牛鸝或銅色牛鸝定期寄生。保護現狀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種群現狀在美國東部的緬因州至得克薩斯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及新斯科舍,北美紅雀的數量很是豐富。它們的分布地延伸至美墨邊境及南經墨西哥至北危地馬拉及伯利茲的特萬特佩克地峽。于1700年代,它們被引進到百慕大。它們也有被引入到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及夏威夷。其天然的棲息地包括林地、花園、叢林及沼澤。它們是留鳥,但也會因極端的天氣及食物供應而作出遷徙。 2002年1月6日,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威爾斯曼森林自然保護區,一只帥氣的北美紅雀在工作人員的手中玩耍。工作人員對這里每種鳥兒的生活習性都進行仔細的觀察和記錄,以便日后進行深入研究。北美紅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估計全球的分布地有580萬平方公里,全球數量為1億只,保持穩定。由于其鮮艷的顏色及獨特的歌聲,它們曾被作為寵物。在美國,它們受到《1918年候鳥條約》(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of 1918)的保護,禁止作為籠鳥將其出售。它們在加拿大也受到保護。教學總結本節課了解了紅雀,知道他們的介紹、形態特征、繁殖規律、分布范圍、飼養管理等。通過學習,培養同學們的愛護環境,保護鳥類的意識。希望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能深入人心,人們都能把鳥兒當成自己不可或缺的朋友,愛護它們,呵護它們,與它們和諧共處。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