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 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設計章節 授課時間課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探究法、情景教學法育人 目標 政治認同:認同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公共參與: 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重難點 重點: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難點: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教學思路教學過程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課題導入 復習導入新課教 學 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教師】我們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活著,活著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 【學生】思考:馬克思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在進行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生產方式,比如原始社會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通過群體狩獵獲得食物,奴隸社會中奴隸在奴隸主的鞭子和鎖鏈之下強迫從事勞動,這就是不同的生產方式。這一過程中首先有不同的勞動者,還有他們所使用到的勞動工具,有在生產勞動者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方式等,所以社會生產方式其實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2.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那么什么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教師】 生產力 (1)含義: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其中勞動者也就是人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它在生產中起著主導作用。而勞動資料主要指勞動工具,勞動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標志。比如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經歷的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反映的都是勞動工具的進步。勞動對象是勞動過程中所加工的事物。在這三個要素中,勞動者是生產力中人的要素,而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物的要素。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圖片反映的體現的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和勞動勞動資料是什么? 【教師】總結:通過圖片可以看到第一幅圖的勞動者是原始人,勞動資料是打制石器,勞動對象是天然食物;第二幅圖的勞動者是現代農民,勞動資料是機器,勞動對象是農作物。對比兩幅圖可以看到圖二比圖一生產力發展了,具體表現為勞動者的素質或技能提高,而使用到的勞動工具越來越先進,最后勞動對象范圍越來越廣了。 2.生產關系: (1)含義: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 (2)基本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 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如:公有制、私有制);產品分配關系(如:平均分配、按勞分配、按需分配);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如:剝削與被剝削、平等互助)。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起著決定性作用,決定著產品分配關系和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如當你還是小朋友的時候,你邀請你的好朋友來家里一起玩玩具,首先玩具是歸你所有的,所以你有權決定把你的奧特曼、鋼鐵俠、遙控汽車分給誰,它決定了產品分配關系,也決定了你與伙伴之間的一種主與客的關系。在假設一群小伙伴去公園玩滑滑梯,首先滑梯是公有的,是一個公共設施,在一個文明社會中,我們應該是排隊去滑滑梯,我們之間就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這就是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 以我國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例,為什么實行這樣的分配方式:因為在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所有制,公有制為主體就決定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決定了我國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制。 【教師】素材:“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解釋:“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產工具為主要標志的生產力水平,“封建主”和“資本家”則代表社會所采取的經濟結構,即生產關系狀況。(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其中蘊含著一個規律那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經濟基礎: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如生產資料所有制、按勞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社保政策等等。2.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包括政治上層建筑:指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團體等國家機構和政治組織;思想上層建筑:是指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價值觀等。 3.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幝桑荷蠈咏ㄖ欢ㄒm合經濟基礎狀況的發展 所以從中我們發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過程 前面我們學習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矛盾;此特征也適用于社會歷史領域。 通過人類社會經歷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經歷了漫長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形態,所以我們說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不同的社會使用了不同的生產工具,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了不同社會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這叫做一個社會的生產關系,體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而再此基礎上又形成了一整套社會和國家管理的制度這叫上層建筑,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那社會基本矛盾如何解決? 1)階級社會 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主要矛盾:兩大對立階級的矛盾解決方式: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2)社會主義社會 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主要矛盾: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方式: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1.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三、社會歷史的主體 【教師】“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梁啟超 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據統計,僅支援淮海戰役,動員起來農民工累計達543萬人,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斤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陳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學生】思考: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思想和行動上) 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地位: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了誰,依靠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地位: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歷史觀: 【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課堂小 結作業布 置 完成本框對應的達標檢測板書設 計教學反 思 所得 所失 所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